关于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贯通培养使用的思考
2023-12-20孟晖
孟晖
“教研员”作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这支队伍的建设成败关乎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结合武汉市在整合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资源与优势方面的探索,与大家分享四方面内容。
一、我国教研体系的概况、作用和重要性
“教研”是中国的独特现象,教研员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我国的教研体系有国家、省、市、县(区)、校五级,全国教研员有13万多人,其中专职教研员有6万多人,兼职教研员有7万多人。应该说,组织网络架构基本完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研工作模式,有一支教研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研工作者队伍,有效支撑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了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毫不夸张地说,教研员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学科最高水平,教研员的能力决定了该地区、该学科的教育质量。
二、我国教研体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当前,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给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五育”并举、新课程体系建设、新高考、新中考,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使用培养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亟待教育工作者一一落实。教育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人,在于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参与者,教研员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研员的现状和问题
1. 自身定位方面
(1)身份不清。教研员既不是教师,又不是干部;既不是教育践行者,又不是管理者;不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不担负教育管理的职责,但又能够指导一线教师的工作。这种割裂导致许多教研员对自己的定位模糊不清,影响了教研员的工作,也影响到教研部门的价值和意义。
(2)待遇不高。近年来,国家、地方颁布了许多政策,大力提升教师待遇,如颁发班主任津贴、特教补贴、成绩奖励等,但绝大部分都不适用于教研员。特别是规范补贴以后,教研员干好干坏一样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晋升困难。目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研员都是以在编人数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初级、中级、高级的人数和岗位数,教研员整体数量偏少。而且教研员中绝大部分是高水平教育工作者,層次较高,尽管指标上有所倾斜,但评聘竞争还是十分激烈,教研员晋升道路窄。
(4)激励不够。基本没有针对教研员的评优评先奖励。许多评优评先文件会明确只针对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开展评比,文件的初衷是把校长、管理干部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等排除在外,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但同时也把教研员排除在外,教研员无法参与教育系统的各种综合荣誉评比。
(5)主业不明。因为机构改革,许多教研机构被合并,或者教研机构增加了其他职能,所以教研员不可避免地承担了许多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其他工作。例如,有些教研室脱离了一线教育教学,主要工作是完成各种科研课题,这对于基础教研来说有点本末倒置。
(6)人员不足。在当前学位供给不足、一线教师紧缺、编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因为教研员不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所以许多地方教研员的补充不及时,教研室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2. 管理方面
(1)年龄老化,能力下降。许多教研员经验丰富,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出现了能力退化、不能适应的情况。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许多教研员的年龄在55岁左右,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优秀教师,从教学一线来到了教研岗位上,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信息化、新时代催生了一系列密集的教育改革要求,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变化,许多教研员出现了不能适应的情况。
(2)三心二意,不务正业。教研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非教研的其他工作上,主业模糊,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3)掌握资源,形成垄断。教研工作具有特殊性,许多科研项目、规划项目、竞赛评比等,往往由教研员把控。教研员通过把控信息、通道、评审等关口,将资源和荣誉控制在小圈子内,形成了事实上的资源垄断。
(4)与一线脱节,比较封闭。教研员的职责是去学校讲课、听课、评课、指导。教研员本身是从优秀的教师当中选拔而来,隔两三年就应该到学校从事一线教学一段时间,确保自身的教研工作和一线的教学工作不脱节,但现实中许多教研员从事教研工作后,基本不会再回到教学工作岗位上,甚至连周期性下校也不能保证,长期脱离一线教育教学使有些教研工作成为空中楼阁。
(5)服务决策职能缺失。教研工作要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四个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服务教育管理决策,也就是说教研部门要起到智库的作用,但是,许多教研部门,特别是地市级及以下的教研部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工作基本是空缺的。向上不能紧扣时代脉搏,向下不能深入教学实际。
(6)进口不高,没有出口。目前教研员入口没有标准和门槛,各种来源都有。而且没有退出机制,教研员基本上是终身制,干与不干都有保障。
四、建议
1. 留岗留编不留人
独立教研员专项编制,保留教研员的专职岗位,但是不再保留具体人员。在全体教师编制中,划出一块“编制特区”,将教研员的编制独立于普通教师编制进行管理。教研员应该是教而优则研,同样也要求研想优必教。只有先是一名好老师,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研员;身为教研员,想做好教研工作,必须接触一线教学。针对教研员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处理好专职和兼职教研员的关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研员队伍,促进教研员可持续发展。
2. 建立贯通使用与培养的“旋转门”
打通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使用通道,使教师和教研员岗位之间能够顺畅进出。当前,有些地区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如广东在全省已经初步建立“旋转门机制”。2023年上半年,武汉市教育局前往广东、上海、山东等地进行调研,武汉也有部分区开始实践。具体来说,每一名教研员都应该是好的一线教师,都必须亲自教学,而且肯定要教好,书都教不好,不具备作为教研员的基本资格;同样,每一名优秀教师都应该会教研,不会做教研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两者之间身份贯通,能够出现教师身份的教研员—经常做教研的教师,教研员身份的教师—经常到一线从事教学的教研员。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从人的层面上实现基础教育的教研改革。
(1)教研员的进出
根据条件,定期从优秀的一线教师中选拔一批兼职教研员,再从中选拔适合从事教研工作的、具备优秀教研能力的教师慢慢转成以教研工作为主的相对固定的专职教研员。许多年轻教师没有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可以先担任一段时间兼职教研员,尝试从全区、全市、全局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专职教研员每3~5年到教学一线从事专职教学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不仅可以让教研员不脱离一线的教学实践,也给教研员提升业务的压力,教研员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通过和一线紧密结合的教学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和指导能力。
同时,在教研岗位上业绩出色的中青年教研员,可以适当延长其作为专职教研员的工作时限,成为相对固定的教研人员。教师教研员旋转轮换的方式,既是选拔优秀教师到相对固定教研员的方式,又是培养名师、名校长,包括优秀基层教育管理者后备人员的机制。
设立制度,将经验丰富的老教研员转至副校长、教务主任或责任督学等岗位,发挥其指导一线、带队伍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教研员队伍保持年龄结构优化和活力。
(2)建立等同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公正的等同考核机制,使教师和教研员能够在待遇、绩效、职称、评优、项目争取等方面同比竞争。这样,不管是在教研员岗位上,还是在教师岗位上,教研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能够与教师等同考核。许多教研员本来就是优秀的教师,在等同考核的情况下,应该比普通教师更加出色,这样既解决了教研员经常说的指标偏少的问题,同时也因为同比竞争,教师不会有异议。
当然,教研员的工作和教师的工作是有区别的,怎样做到公平转换?核心就是从技术方面把握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的等同转换。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意见,明确原则,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细则,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本区域教师和教研员岗位工作量和工作成效的计算转换器和教研员考核办法,贯通考核评优。建立了科学公正认可度高的等同考核机制,考核就有了核心基础。
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思维,因时变革,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教研体制这一独门法宝的作用,做好“四个服务”,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武汉市副市长)
責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