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边,这位江苏人留下绝世名画
2023-12-20于锋
于锋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之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该画的作者、长期隐居于浙江富春的黄公望,其实是江苏常熟人,而他的墓地正是在常熟。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著名画家,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常熟人。他幼年时父母双亡,住在常熟城内的子游巷。浙江永嘉老翁黄氏寓居常熟,没有儿子,就收他为养子,并带他回到浙江生活。因养父感慨“黄公望子久矣”,给他取名为“公望”。
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其以画知名。黄公望与倪瓒(无锡人)、吴镇(浙江嘉兴人)、王蒙(浙江吴兴人)并称“元四家”,他更被认为是“元四家”之首。其实,黄公望到了51岁因为结拜兄弟冷谦的影响,才对绘画产生兴趣。但他长期生活在富春江一带,熟悉江南的山水形胜,画起来得心应手。短短十年内,他的画名已经传播海内外。
黄公望画山水,初学董源、巨然,后受赵孟頫熏陶。他的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纸笔描绘虞山(位于常熟)、三泖(位于松江)、九峰(位于松江)、富春江(位于杭州)等地胜景。他的绘画,以书法之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画法多用干笔皴擦,重用笔变化,体现“宋人重墨,元人重笔”的山水画转变,画风简洁明朗、平淡自然。后人称其画“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黄公望的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其中,《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为知名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他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富春山居图》横636.9厘米、纵33厘米,画面上林巒蜿蜒、平岗连绵、山峰起伏、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黄公望画山用长披麻皴,笔墨雄拔简劲,设色淡雅,很好地表现了土石结构的富阳群峰。
《富春山居图》虽画于浙江,但在它问世后,曾长期收藏在江苏,在历代多位江苏画家、收藏家手中流转。黄公望画完《富春山居图》后,送给自己的同门师弟郑樗。明代著名画家、“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收藏过《富春山居图》,后又转入无锡画家安绍芳、无锡画家谈志伊、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等人手中。
董其昌晚年将《富春山居图》卖给了宜兴藏家吴正志。清初,《富春山居图》又到了吴正志孙子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爱得痴狂,临死之际,竟想烧掉《富春山居图》,“焚以为殉”。幸好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及时抢救,才使得《富春山居图》幸免于火。但还是被烧出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后,《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大段部分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小部分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经过细心装裱,被后人称为《剩山图》。
清初,《剩山图》曾被扬州通判王廷宾收藏,后长期辗转于民间藏家之手。20世纪30年代,《剩山图》被大画家、苏州人吴湖帆购得,他倍加珍爱,从此称自己的居所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新中国成立后,吴湖帆将《剩山图》转让给浙江省博物馆,如今已成为浙博的“镇馆之宝”。
《无用师卷》的流转也同样坎坷,在清代曾经为丹阳张范我、泰兴季寓庸、平湖高士奇、松江王鸿绪等收藏。乾隆年间,进入清宫,《无用师卷》成为乾隆内府珍藏。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包括《无用师卷》在内的大量故宫文物辗转内地,抗战胜利后运至南京,并于1948年底运至中国台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虽然大部分时间在浙江生活,但他死后归葬于故里常熟。黄公望墓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东侧,清嘉庆年间,由黄公望后裔黄泰修墓时立“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碑,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2023年11月3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