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视角下绿色高职建设现状、问题及进路

2023-12-20王斐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绿色院校高职

[摘           要]  高职院校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从精神文化、物质条件、行为管理三个维度对浙江省内10所高职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现状加以剖析发现,高职院校绿色学校建设呈现内涵要求把握不到位、建设规划体系不健全、内外协同共驱薄弱等问题,建设工作难以向纵深推进。高职院校应聚焦上述问题,通过深化内涵认知、构建长效机制、集聚多元力量等举措,逐步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并成为社会经济生态化转型的坚实支撑。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绿色学校;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17-04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大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高职建设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人才质量,强化科研创新,同时可为社会生态化转型提供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持。但如何做好顶层规划,落实落细各项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建设功效,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获得首批“浙江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称号的高职院校为例,对其在绿色学校建设方面开展的各项举措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浙江绿色高职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浙江绿色高职建设现状

(一)培育精神文化,綠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革新生态教育教学。首先,协同发挥思政课程教育核心功能与课程思政的教育边际效应。例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课程,通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评价等教学活动强化国家绿色兴农战略部署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争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其次,以生态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生态文明相关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

2.践行绿色实践育人。一是鼓励大学生依托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展开创意设计、理论研究、专利发明、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绿色创新项目,淬炼其生态专业技能。二是通过成立学生社团,开展绿色公益服务,提升大学生爱绿护绿的责任感与行动力。例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绿布袋志愿者服务协会,长期致力于校园垃圾分类公益活动。三是通过政、企、校合作组建绿色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校园生态建设、社会公益服务和绿色科普。例如,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碧云农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温州市水利科学馆等。

3.营造绿色人文氛围。加强绿色学校创建主题网页、微信公众号、钉钉、横幅、海报等现代与传统传媒相联合的多样化绿色宣传阵地建设。同时,在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等重要节点,利用学校道德讲堂、政教课等教育平台开展节能环保讲座、培训等特色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二)创设物质条件,绿色理念融入校园建设全方位

1.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各类公共绿地和绿植搭配,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依据各院校绿色学校创建申报材料,各学校校园绿化率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m2以上。

2.有序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和运行。主要针对既有建筑的屋顶和外墙进行修缮,以增强防水、节能和保温功效,同时按照绿色食堂标准对标开展绿色食堂建设。校园新建建筑项目均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GB/T 51141)要求进行设计、建造。

3.持续普及绿色节能产品。节能型的教研用能仪器、空调器、用水器具、照明光源、饮用水热水系统等设施设备应用广泛。从各院校绿色学校创建申报材料可知,各学校节能型办公、教学实验及科研等用能设备占比均达60%以上。

4.优化能源资源利用。一是严格垃圾分类管理。推进垃圾分类投放配套建设,配置垃圾分类容器到户,张贴分类投放指南,确保精准投放。例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对“值钱”的垃圾集中回收、计量、出售。同时建造有机肥加工中心,收集树枝、落叶等获得绿色有机肥重新用于绿化养护,形成良性的绿色生态循环。二是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所有参建学校均采用雨水、污水收集等非常规能源资源设施用于绿化浇灌及道路清洁,同时采用太阳能与空气能相结合的生活热水供应系统。

(三)强化行为管理,绿色理念融入体制机制全链条

1.纳入学校中心工作。一是组建绿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将绿色学校创建列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逐步将创建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三是制订绿色学校创建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通过党政会议及领导小组成员部门会议研究推进。四是将创建目标实现情况列入二级单位学年工作目标考核,以推动创建行动的开展。

2.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制定出台《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水电管理办法》《垃圾分类减量及校园卫生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能耗统计制度》《空调节能管理制度》等一批绿色校园管理制度,保障绿色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加强能源消费监管。设置能源管理机构,按照(GB/T29149-2012)标准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通过能源消费统计、能源审计、水平衡测试等工作对用能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少数学校尝试探索建立用能定额管理及考核激励办法,例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用能定额指标实施办法》以“定额使用、超额自筹、节余留用”为原则,对由学校统一支付能源费用的校内各单位(含公共服务体系)实行用能定额指标管理。但目前尚未有学校形成完备的能源管理体系。

4.创新绿色管理模式。一是运用能源监管平台、空调智能化管理系统、智慧水务系统等智能化技术对能源使用和用能设备进行绿色运行管理。二是采用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进行能源资源管理服务、节约型技术改造、管理创新。例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构建空气源热水系统、加装充电装置、开展垃圾分类合作等。

二、浙江绿色高职建设存在问题

(一)绿色学校建设内涵认知不足,内生动力欠缺

由于浙江绿色高职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学校对绿色学校建设在降低运维成本、培育绿色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要求、建设价值理解尚不深入,致使建设工作的开展存在一些偏差,覆盖范围不够全面,且缺乏内生动力。

首先,就将创绿工作融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来看,多数学校还停留于传统节约型大学建设观念,工作内容主要侧重于校园环境品质提升、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精神文化建设受众范围较窄,相关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科技创新等均聚焦于农林、生环等专业群体,绿色学校建设丰富内涵没有得到全面呈现。其次,各项工作往往依据上级文件要求被动推进,如绿色宣传、绿色实践等主要集中于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等重要节点结合年度主题短期开展,缺少长期持续的影响;再如垃圾分类工作,由于颁布了《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同时有各地区政府专项行动方案的推动,此项工作在所有参建学校都能落实落细且见行见效。但是,诸如绿色数据中心、绿色食堂等缺乏政策导向和强制要求的建设内容,就出现了建设疲软、星级评定工作难以扎实推进的现象。

(二)建设规划体系不健全,工作推进受阻

目前,各高职院校均缺乏具有系统性与可行性的绿色学校建设规划体系。大部分绿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大多对标评价规范进行引用和堆砌,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由于顶层设计不完善,致使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多数学校未将“具备绿色理念、掌握绿色技术”作为学生培养的共性素质广泛融入不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从“绿色人才”培育内容与培育实效考核办法而言,其方案设计仍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未全面涵盖绿色素养培育关于生态思维养成、绿色实践创新等各要素,难以保障高职学生绿色素养的培育过程与效果。各学校之间每年的绿色宣传及实践活动计划较为雷同,缺乏创新的组织思路,无法形成绿色文化多样性表达与传播,难以使大学生由体验感知转变为理性认识。

在物质条件建设方面,一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建设不足,大部分学校对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种类较少,利用范围及比率较低,10所院校中仅4所学校采用了光伏发电,1所学校采用风力发电,且发电比例均低于2%。二是物质环境建设与绿色文化建设存在相互割裂的现象,未形成服务科学普及、科研活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绿色空间载体。

在行为管理建设方面,一是机构设置缺乏广泛性与专业性,多将后勤作为主要职责归口部门,这是对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狭隘理解。二是制度制定不完善,如多数学校都没有翔实的能源管理体系和用能定额管理制度。三是过程性的动态监督评估工作不足,党政会议专题研究多集中于绿色学校创建初期对机构设置和实施方案的商讨,建设目标被短期聚焦于获得“绿色学校”这一称号,难以树立绿色学校建设长期愿景并持续提升建设效能。

(三)外部环境助力不足,内外共驱薄弱

一是缺乏配套的完备政策制度法规和推进机制。虽然出台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等宏观政策以及《浙江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评价规范》,但相应的监督考核、激励惩戒、财政补贴等政策制度及机制建设明显缺失。二是各行政管理部门未有效发挥协作机制。调研发现,各级教育、机关事务管理、发展改革等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政策传达存在上下脱节现象,地方建设责任未切实贯彻落实。三是政策引导整合各方资源力度不足。政策牵引未能有效促使社会组织、大众媒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关注并支持建设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就校企共建绿色实践基地而言,企业参与绿色人才培育相关的生态教育教学和生态实践活动较少,可见校企共建绿色实践基地中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三、浙江绿色高职建设优化策略

(一)深化内涵认知,锚定目标定位

理念决定行动,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深化绿色学校建设内涵认知,方能增强内生动力,革新办学理念,形成定位科学、务实高效、特色鲜明的建设工作模式。依据《浙江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评价规范》要求,并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及职能,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探索确立建设目标,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学校建设管理實践。

一是培育绿色专门人才。从满足绿色产业建设需求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的角度出发[1],不断加强绿色专门人才理论基础及生产技能的培育,为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二是创新绿色科研技术。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保类学科建设,加大绿色科研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全方位推进绿色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使生态领域科技创新成为助推绿色产业革新升级的强劲动力。

三是传承绿色生态文化。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并对其内涵加以完善扩展,使之与大学精神文化体系充分融合[2]。同时,发挥开放引领作用,增进交流互动,带动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标准,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建设绿色低碳校园。构建以学校为载体的绿色生态体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顶层规划设计的精耕细作,营造优美校园环境,促进能源高效利用,降低办学运维成本。

(二)构筑建设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1.运用系统原理,搭建任务框架。各高职院校在拟定绿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时,缺乏对任务清单的深入研究,导致其内容笼统、空洞,甚至出现偏差、缺失。对建设任务的梳理,可以运用系统原理,搭建层次结构分明的任务框架,细化任务清单。

绿色学校建设主要包含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两大子系统。以前述目标定位为向度,软环境建设主要由绿色专门人才培养、绿色科研技术创新、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等模块构成。硬环境建设则聚焦于绿色低碳的校园物质环境构建,主要包括绿化景观设计、建筑节能改造、绿色设施覆盖、能源资源利用、绿色技术运用等模块。而每一个建设模块都包含了许多子要素,以绿色人才培养为例,其中包含生态课程的开设、相关教材的编制、实训实习的规划、绿色课题的研究等诸多要素[3],这些要素从不同角度施力,助推绿色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此外,应特别注意任务框架的整体性,其中所列各建设模块都不是孤立推进的,不同层级的建设任务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在协调统一中实现绿色学校建设各项目标。

2.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常态建设。基于前述所搭建绿色学校建设任务框架,需将各建设任务纳入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立足学校建设实际与特色,在各建设模块统筹下衍生出细化的制度规范,配备相应的内设机构,形成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建设任务,形成常态长效推进工作模式。

(1)明确组织机构。首先,各高职院校需要设立统一扎口的绿色管理机构。绿色管理机构起着策划与协调的重要作用,具体负责各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部署落实、管理监督等工作,定期向校党委汇报建设进程,并将重要决议向学校各个层面进行传导,保证绿色学校建设体系的高效运转。其次,根据各建设模块工作任务,相关内设机构应联动融合,形成专班统筹、专责落实。

(2)完善建章立制。各建设模块的制度制定一方面要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融合,例如,应将生态理论与技能的培育纳入不同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实训工作管理等实施办法[4];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应在固定资产、基建修缮项目等管理办法中突出体现等。另一方面还应由任务框架中衍生出用能定额管理、绿色科研评价标准等新的细化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

(3)建立运行保障机制。为提高绿色学校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地率,需要进一步细化考核机制和强化质量保障机制来增强执行力度。考核机制应根据不同建设模块实行差别化的考核策略。例如,可以将生态教育实际成果作为考核衡量标准,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用以评价生态教育实施效果[5]。此外,绿色学校建设系统的各要素会随时间推移产生相应动态变化,绿色管理机构需要通过建立“PDCA”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定期研究、检查、诊断分析建设状况,修正建设偏差。

(三)集聚多元力量,激发建设动能

当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极具开放性与社会化趋势,由政府、企业、大众媒体等多元主体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对其绿色学校建设推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力量,着力形成多元主体密切协作、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建设格局,将持续有效提振高职院校绿色学校建设动能。

1.强化宏观政策导向。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促使多方主体持续关注并支持绿色高职各项建设任务向纵深推进[6]。尤其要通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环保要求对企业产值与发展影响,倒逼其向低碳环保转型,从而增加绿色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间接引导高职院校在规划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全面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2.深化法规制度建设。以充分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责任、监督考核、项目审批、财政拨款等制度中的生态要求予以具体规范。同时,结合教育培训,加强导读解读,使各高职院校能够从不同层面准确理解绿色学校创建的核心要义、实践内涵,从而不断增強推动贯彻执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3.优化协同联动机制。各级教育、机关事务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宣传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下达政策制度、指导推动建设、开展评估考核、挖掘先进典型、保障资金支持等绿色学校创建推进工作中各司其职,同时通过制度贯通、信息互通、工作联通,打造统筹有力、衔接有序、顺畅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4.集聚多元主体力量。各相关主体应在政府政策导向下积极拓展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领域,着力形成多元主体密切协作、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建设格局,持续激发绿色高职建设动能。一是要发挥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作用。企业要深入参与高职院校绿色技术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将行业对绿色职业素养的要求充分融入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使绿色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二是要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构建教育、科研、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绿色学校建设研究交流平台,加强研讨总结,推广示范经验,深化高职院校与多方主体的沟通协作;三是要发挥实践育人的社会服务作用。高职院校与当地环保部门、公益组织、社区等单位联合筹划的绿色实践活动不能仅停留于简易的生态宣传公益活动,要紧扣国家方针政策,深挖实践主题,聚力于实际问题的化解,以满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邬国强,景慧,汪旸.高等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27-32.

[2]赵福奎,卢文凤,周永平.关于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绿色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6):84-88.

[3]余吉安,陈建成.促进高等院校绿色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26-31.

[4]杨怡.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研究:以江苏省J学院为例[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9.

[5]侯志奇,韩提文,侯维芝.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高职绿色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16(11):33-37.

[6]任茹丽,南海.我国绿色教育政策的嬗变及未来趋向:兼论绿色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22(8):23-32.

①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推进绿色学校建设策略研究”(编号:Y202146312,主持人:王斐谦)。

作者简介:王斐谦(1988—),女,汉族,浙江海盐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绿色院校高职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