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遏制耕地“非农化”须用硬措施

2023-12-20乔金亮

湖南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化基本农田高标准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尤其要压实地方责任,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农田建设为依托,综合管控型和建设型举措,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2023年,媒体报道了个别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质量问题,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核查、严肃处理。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也对部分土地违法违规严重的地市开展了约谈。这彰显了国家对于耕地保护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启示我们,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耕地保护乃“国之大者”。据测算,要稳定6.5亿吨以上粮食产量和油糖菜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约1.67亿公顷(25亿亩),以复种指数1.3计算,至少需要1.27亿公顷(19亿亩)耕地,而我国现有耕地约1.28亿公顷(19.14亿亩)。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不稳定耕地退耕、发展建设占用等因素,扩大播种面积增产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同时,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局部区域退化明显,基础地力较国外明显偏低,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单产则有较大空间。为此,亟需在守住耕地红线基础上,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超过七成位于13个粮食主产省。据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每667平方米粮食产能可增加10%~20%。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是建设任务重。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至少需新建3640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同时,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由于建成年份较早、投入不高、自然损毁等,已达不到旱涝保收要求,需逐步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易后难实施,好建的地块都建了,剩下的多在丘陵山地,位置偏远、分布零碎、土壤瘠薄,是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是投入压力大。农田建设既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公益性强,一般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现在每年投入约上千亿元,但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每年投入80亿个工(相当于8000亿元)相比,现行投入严重不足。据测算,如今每667平方米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约为3000元,山地丘陵地区建设成本则更高。但是,各级政府实际投入仅占实际成本的一半,只有少数几个省能达到每667平方米投入3000元的水平,一些地区不得不“量米下锅、急用先建”。

具体来说,一要科学推进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并重,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工程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优化区域布局,完善保障措施。二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创新投融资模式,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专项债券等,加大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三要完善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探索引入保险机制、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等市场化方式。

猜你喜欢

农化基本农田高标准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农化人不谈九九六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