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12-20郑文婷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郑文婷

(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大同 037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应该将“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实践的第一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并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育才”的神圣使命,培育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进的征途上,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地位,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教育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与感染力,实现全员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努力构建“三全”教育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1 “三全育人”的理念构架

1.1 全员参与,人人讲育人

全员育人指育人主体更加扩大化。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不仅限于思政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还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党政领导干部、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高校的每位教职员工,乃至家庭成员与广泛的社会成员,人人都要做德育工作者,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共同架起思政育人的主体,履行育人之责,发挥育人之效。高校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作为全员育人机制最主要的层面,根据高校不同工作岗位的育人主体所发挥的教育效用差异,可以分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三种形式。党政领导做优管理育人,将优化“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顶层设计,充分调动育人队伍的积极性。同时教辅人员协同创新,做细服务育人,为管理和教书育人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2]。全员育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作,处于不同工作岗位的主体之间需要在“三全育人”机制统筹下相互配合、积极协作,实现由个体“独唱”转变整体“合奏”的新形式。

1.2 全程贯穿,育人不断线

高校育人全过程是从学校大局出发,构建完整、全过程的“育人链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到学生入学教育、主体学习阶段、就业创业等方面,消除教育空白区域,使整个育人过程具有连贯性、针对性、系统性。坚持全过程育人,既要保证德育工作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也要根据学生不同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需求与特点,聚焦每一阶段的不同任务,合理且有针对性地构建思政教育内容。高校在全过程中抓实就业这一关键环节,做好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全体校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形成就业工作合力。高校全过程育人的时间范畴不断向前延伸与向后拓展,为新时代推进“三全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全方位协同,多方面参与

“全方位育人”是构建组织空间、学科空间、社会空间与网络空间相结合的多维育人格局。第一,高校要健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凝聚强大育人合力。其中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校外教育的不足。同时高校积极寻求优质的社会资源支持,推动专业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机构深入挖掘教育要素,搭建教育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共同承担学生成长和成功的责任。第二,注重学生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应用等多维教学活动的统一,实现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打破教育单向度、片面性。第三,将思政教育进行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覆盖,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由平面、一维向立体、多维方式转型[3]。

2 高校思政工作现状

2.1 “全员育人”未形成协同联动机制

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应坚持全体教师长效协同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齐头并进,同时深化育人分工,建立联动机制。一是教育主体单一,协同育人的主动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由思政课堂承担,忽视了其他学科教师、辅导员、领导干部等优秀师资力量在教育工作环节中的育人潜力,没有做到优势互补,严重制约了课程思政开展,未能良好促进教学与教育、管与教育、服务与教育融合[4-5]。二是育人系统“各自为政”。高校虽领会“三全育人”精神,但未将育人队伍归属于同一管理系统,使其在工作性质上存在不同,授课教师偏重教学和科研,育人队伍中其他人则偏重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这两个平行的管理系统分别按照不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运行,难以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严重影响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6]。

2.2 “全过程育人”未形成创新性变化

思政育人的过程与工业制造生产线不同,培育的人才不是“大批量生产、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的工业产品,高校不能走千篇一律的教育道路,应该抛弃案例照搬的教学过程,展现不同形式的教育效果。一是育人过程中的手段缺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且固定化,单纯以课程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没有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和校内校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将课堂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训练、校园文化、网络媒体有效结合,降低教育的实效性与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号召力。二是育人过程的平台缺乏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既要遵从教学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作用,又要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打造在线教育平台,建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阵地。部分高校对于慕课、学习通、易班等平台的学习与挖掘,仍停留在大众化、基础功能的平台开发阶段,教师只是单纯把互联网当作传授理论知识的工具,将线下的思政理论课照搬到线上,没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思政教育直击灵魂的效用。

2.3 “全方位育人”未形成综合发展模式

高校需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实践活动等培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多维育人格局。一是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目前阶段,部分高校没有推崇开放办学的理念,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教学平台。思政教育工作局限于思政理论讲堂,忽视了学科间交叉融合,弱化了暑假社会调查、专业竞赛、专业模拟训练、毕业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教学。二是重智育轻德育。部分高校很少重视开展关于学生社会调查、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有温度、有力量的教育活动,未做到以德育为魂,以培养人才的理想信念为核心要素,没有齐头并进发挥合力,做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3 “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构建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

3.1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打造多方位育人体系

在“三全育人”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对传统课堂的创新转换,破除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创活育人机制,利用活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着力提高政治素养,强化理想信念。

第一,推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课程育人”质量。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拓宽多种教学方式及场域,在合理范围内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活动。高校在保证课堂主渠道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大力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联合、校企共建课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教学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深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按学期阶段构建多门实践活动必修课程,让“课程育人”功能从传统课堂向外延伸,如在大四阶段创办职业体验课,创造真实应聘模拟情景,设计职业情境、岗位演练。

第二,夯实管理人员的制度基础,切实提升管理育人成效。高校应将育人理念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管理流程与环节中,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广大师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修订管理人员管理章程,完善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激励管理人员担当作为。培育并树立体现新时代精神和特征的先进典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7-8]。

第三,加强服务育人的意识。高校应切实以师生真实需要为出发点,不断拓展路径、提升质量、完善体系。在关怀和服务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后勤部门服务育人的资源优势,与众多学院联合开展文明校园共建、爱国卫生等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提升综合素质。

3.2 拓宽育人空间与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重视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条件,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思维方式,设计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育人内容以适应网络的形式和特征。

第一,构建学生全成长链大数据育人平台,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高校应根据“三全育人”理念重新界定思政教育工作范围,不仅涉及新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过程,还要扩展到向前延伸的基础教育及向后拓展的社会大课堂,形成全过程“三全育人”的大格局。高校依靠网络大数据建立学生成长的智慧育人平台,对学生成长过程循迹追踪。教师依据平台对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数据资料进行查找、采集、记录,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对每个学生的画像绘出独一无二的虚拟数据模型,完整分析与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实时调整育人策略与方法,实现教育内容个性化、精准化供给[9]。

第二,拓展网络育人平台,在媒体融合中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创新发展。高校需加强易班、雨课堂等教学软件的推广与应用,引导教师重视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班级管理,打造“网络育人”的线上课堂,添加家长为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共同参与教学督促。同时将AR与VR两种前沿技术融入现代教育信息化领域,搭建了VR交互体验课堂、VR交互训练课堂等高沉浸感、高体验感的新型实践课堂教学平台,为学生带来直观、生动的感官体验,使线上思政教育课程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三全育人”的效果。

第三,拓宽育人空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需加大多元化办学力度,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吸纳引入优秀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实习就业三方面深入合作,培养优质人才,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高校应倡导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办学宗旨,深化学院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3.3 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点,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三全育人”的主体,教师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力军,肩负着培根铸魂、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

第一,加强育人队伍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帮助每一位教职工深入系统学习“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与要求。高校开办校内“三全育人”理念学习培训班,组织全校专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开展集中轮训,积极动员学校各部门教职工不定期参与培训,并根据部门的不同,分别设计培训方案,选择性地开展培训内容。积极拓展育人队伍的培训渠道,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定期安排全校教职工参加社会实践,实地了解我国发展成果,并支持思政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单位等开展实训,从各个方面加大对育人工作的支持与保障。

第二,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与激励制度,提高相关工作措施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以评促教,确保“三全“教育工作有序推进。高校构建教学评价、职务评价、职称评价、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将教育工作能力和成果纳入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的职务(职称)评价、功绩评价与奖励考核中,引导全校教职工认真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第三,发展“各自为政”向融合协同教学转化,树立每个岗位即为思政教育分支的理念,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发展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实现两种课程双赢。高校组建“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性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将非思政课程嵌入思政化内涵及各种教育元素,发挥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优势,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理念培养。在统一的架构内打破各类学科之间专业分化、行政分化带来的管理障碍,聚合思政育人力量,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的缺失,加强思政工作队伍之间的融合协同与共同成长,从整体层面推进全员育人的落实。

4 结 论

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全体教职工应该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优势与学生所需所求,融合网络技术与学校当前发展特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固化“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强化“全过程育人”的长效连接,深化“全方位育”人的多维格局,建立起多维度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