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蜂业发展现状
2023-12-20孙艳鞠玲玲谷国林孙茂昌
孙艳 鞠玲玲 谷国林 孙茂昌│文
1 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 烟台市农业农村局;3 烟台市蓬莱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4 烟台市农业执法大队
一、蜂产业发展现状
烟台市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蜜源植物丰富,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烟台市有蜜蜂养殖户700余户,初中学历者居多,蜂群总数约为3.7 万群,以西方蜜蜂为主,分布在龙口、莱州、栖霞、招远等地,并以定地养蜂数量居多。经过多年发展,烟台市蜜蜂产业整体处于稳步上升期,已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11 家,发展社员102 户,成立蜂业协会4 家,建成蜂产品加工企业5 家,培育蜜蜂育种场2 家。
二、主要蜜源植物
烟台市以低山丘陵区为主,特别适合刺槐和荆条生长,为蜜蜂养殖提供了丰富的主要蜜源植物。烟台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24.9mm、平均气温13.4℃、日照时数2488.9 小时、无霜期282 天,特别适合各类瓜果蔬菜的种植和栽培,为蜜蜂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辅助蜜粉源植物。
每年2 月20 日左右自第一个主要粉源榆树花开始,陆续有杏花、桃花、樱桃花、梨花等蜜粉源植物开花相互衔接,丰富的蜜源植物使烟台市成为发展蜜蜂养殖的理想场所,促进了蜜蜂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典型模式
经过长期实践和推广应用,烟台市蜜蜂养殖业已发展出四种模式,并逐渐形成以蜂王繁育、蜂粮及蜂产品销售、蜜蜂授粉于一体的创新型现代蜜蜂养殖产业链。
模式一:本地春繁。牺牲一箱蜜蜂的繁育速度,以提高另一箱蜜蜂的几何繁育速度,强群在早春还能给樱桃、苹果等果树授粉。该模式能降低成本,但养殖技术门槛高,劳动力付出大,随着蜂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的加重,此模式使用人数逐渐减少。
模式二:购买强群。每年4 月上中旬直接从安徽、湖南等南方省份购买繁育好的强群,秋季摇完蜜后卖出。该模式能省时省力,但成本高,蜂群质量不一,产出波动大,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极易亏本。
模式三:转场采蜜。每年元旦前后,运蜂去海南、四川、湖南等地区繁蜂,采集蜜源,来年4 月初回北方采蜜。该模式能在实现自繁自养的基础上,确保蜂群强壮,增加养殖收入,但跨地作业,对养蜂员体力和耐力是个考验。
模式四:以保代养。栖霞市佳垚养蜂场是烟台市唯一一家中华蜜蜂保种场,其所有种群均来自本地农户土养原种,经多年育种提纯,能更好保护中华蜜蜂原有的特性。该模式能保存优良品种,但蜂场年亏损近20 万,需要依靠省、市保种资金维系运营。
四、存在问题
1.养殖技术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烟台市蜜蜂养殖以个人和家庭为主,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粗放等问题相对普遍,加之部分区市缺少基础的人工育王、框养、防病防虫等技术,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大范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2.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除“万山源”、“悦康”等个别知名品牌,烟台市大部分蜜蜂养殖户的蜂产品均为自产自销,缺乏品牌培育、包装、推介,尚未形成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致使蜂产品出现辐射区域窄、附加值低、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蜂产品收益的提升。
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养蜂需长期野外作业,条件辛苦,生活单调,年轻人不愿参与。据调查,烟台市养蜂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438 份调查问卷中,初中文化者占比达59.6%,50~60 岁的占比49.0%,60 岁以上的占比33.4%,老龄化程度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后期蜜蜂产业的发展。
五、发展对策
1.加强技术指导
依托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加大对蜂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加强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对蜂农的现场技术指导,增强蜂农养殖技术和水平,引导蜂农科学养蜂,提升蜂产品品质。
2.强化引领带动
积极培植本地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区域蜜蜂产业发展,力争打造几个拿的出、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的品牌,同时加强各地蜂业协会和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作用,凝聚蜂农群力,共讨蜂业发展未来。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与大专院校开展联合培养人才计划,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养蜂后备人才,以扭转蜂产业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为科学养蜂、助农致富增添动力。
4.做好蜜蜂保种工作
立足现有蜜蜂资源,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省级遗传资源保种场中华蜜蜂的保种和选育,并加强同省市各级蜂业机构合作,为本土蜜蜂保种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