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意苍洱山水处,流连古国名胜间
——杨升庵与李元阳的大理情缘

2023-12-20杨鲲峰

大理文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元阳大理

●杨鲲峰

曹丕《典论·论文》有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在“赐金放还”赶出皇城长安后,失意来到东都洛阳时,邂逅比他小十岁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两颗诗星一年中仅有三次断续交往,却因志同道合结为梦里常相忆的终身知音,令人惊奇罕见。

无独有偶,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大理,明代四川状元杨升庵也在充军发配云南蛮瘴之地永昌(保山)时,与比自己小十岁的大理名士李元阳结为忘年至交,成为大理白族文化史上的千古佳话。

相逢何必曾相识。有幸的是,杨升庵与李元阳相识在苍山洱水之间,成了忘年知交。虽然,之前两人没有在京城同朝为官(李元阳高中之日,正是杨升庵落难之时),也并未曾有一面之缘,但李元阳也因秉公执事、刚直不阿得罪权贵,屡受排挤贬谪。因此,两个落难文人喜遇知音,一见如故。李元阳对杨升庵敬佩有加,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常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关照,两人常常携手同游散心。得意苍洱山水处,流连古国名胜间。将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仕途失意之情释放在美丽的山水中。

畅游点苍山

嘉靖九年(1530年)早春二月,杨升庵在四川安葬完父亲回到云南戍所,李元阳也因母亲去世守丧赋闲在大理,便邀约杨升庵点苍之游。杨升庵喜之至极,如期而至。在称之为“古代游记不朽名篇”的《游点苍山记》中写道:“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台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之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大理默游园初次相见,就像当年李太白在洛阳酒家跟杜甫初次见面时说“早在娘肚子里就相识”一样,两位失意文人无比欣喜。后来,他俩各自谈到初次会面的印象时,李元阳说:“然观先生不饰容貌,不炫技能。即布衣野老邂逅丘亩之上,先生晏然与之谈,而忘日之西夕也。”并把京师的文人与面前的状元郎杨升庵作了对照说:“文人在庙廊,非亲昵不敢近,在草野则布衣鄙人皆得从之游。”真是“礼失求诸野!”杨升庵则说:“见中溪神貌如临水月,鄙吝自消,聆其语如闻洪钟,令人顿醒。”

杨升庵到大理时,巧遇四川洪雅人大理太守杨仲琼在大理古城东六里的洱海之湄修建洱海四大名阁之一的浩然阁落成,诚邀杨升庵与李元阳一起登阁观赏苍洱美景。几人“授几而酌,把酒临风”,从王勃的《滕王阁序》谈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谈到新乐府运动领袖白居易。酒酣兴尽,杨升庵作《海风行》,李元阳作《浩然阁记》。

此后,两人便开始了点苍之游。

登斜阳峰麓的龙尾古城寿康楼,举目关迤,洱河如玉带,闾里若棋局,樵童牧笛,渔歌帆影。登水月楼,杨升庵连吟《龙关歌》三首:

其一

鹫头峰古接仙氛,龙尾泉香石溜分。

爨妇洗酥凝白雪,樵童叫笛响青云。

其二

清海桥下海波凉,月白霜清木叶黄。

惊鹞联翩穿远树,沉鱼拨剌避鸣榔。

其三

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

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

登天生桥观“不谢梅”,李元阳讲述洱海大黑龙被小黄龙打败后,撞开西洱河绝壁出逃的传说;上江风寺听下关风,杨升庵探寻风伯雨师驻江风寺的缘由。两人在天生桥窥“一线天”,探“龙打洞”,在绝壁上寻找龙鳞龙爪和张果老留下的驴蹄印,在“汉诸葛武侯擒孟获处”碑前怀古。行吟苍洱,美不胜收,杨升庵题“百二山河”碑。窥天生桥,险要天生。杨升庵作《天生桥》:

绝壁从地起,险要自天生。

至今江流水,犹作鼓磬声。

夜宿海珠古寺,静候龙关晓月,月夜乘舟海门阁饮酒,杨升庵留诗:

夜泊有仙舸,上月当水中。

佳宾爱明月,游子惊春风。

复至龙尾关,由混混亭升真觉庵,两人到宝林寺看茶花,点苍瑞雪如银,古寺茶花似火。夜宿树声楼,杨升庵作《咏宝林寺茶花》诗: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杨升庵与李元阳还小憩万松荫下,在圆海寺汲泉煮茗,拄杖到鹤顶寺竹林中盘坐酌酒,于红日西坠、玉洱涌金时纵观“鸳浦夕照”佳景。

暮投“苍洱驰名第一山”的感通禅寺,班山楼孤灯夜坐,夜闻僧诵有错,李元阳力推杨升庵校注《六书》,一住20 天,悉心研究古音韵,写成千字韵著《转注古音略》。李元阳因此题班山楼为“写韵楼”,以此表达对杨升庵的敬仰之情。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和尚担当来大理时也住此楼,弥渡清光绪举人大理知事邓鸿逵因此撰感通寺联:

奇花异马各千古;

名士高僧共一楼。

至今,写韵楼虽已不复存在,但大理一带还流传着歌谣:

四川状元郎,流放在云南。

寓居写韵楼,文章天下扬。

感通寺峰峦拱卫,古木葱茏,殿宇轩昂,环境清幽。小住感通寺,李元阳还召邀大理名士与杨升庵同游,结伴徜徉莫残溪,漫步木板桥,在“恩彼灵株”的龙女花下畅饮,于悟通禅意的古木林中行吟。讲唐代高僧李成眉“禅杖生枝叶,佛像夜空来”的故事,谈无极大师法天朝觐明太祖朱元璋时“马嘶花放”的奇闻。

清风明月作宾主,高山流水话知音。好友相随,心旷神怡,听暮鼓晨钟,观飞瀑流泉,沉醉在名山胜水之中,杨升庵诗思如潮,写了《感通寺》及《感通四首》诗。

感通寺

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

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

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

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

阳春三月,大理风光旖旎,风花雪月景致迷人。感通寺写韵楼小住后,杨升庵、李元阳又北行五里上玉局峰玉局寺,凭吊“南诏德化碑”的书写者唐代御史、诗人杜光庭,寻找杜光庭隐仙玉局的遗迹,怀想天宝之战唐玄宗开边扩张,杨国忠好大邀功,致使鲜于仲通和李宓的二十万中原子弟“三军溃衄、元帅沉江”的残酷史实。

离开玉局寺向西南前行,两人过“叠坳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的清碧溪。到弘圣寺(一塔寺)考证隋文帝时建造的浮图塔与岣嵝诗碑。然后北行二里,登中和峰问古苍山神祠。

苍山神祠位于大理城西苍山主峰中和峰东麓南支,南诏王异牟寻仿中原王朝将境内名山胜水封为四渎(澜沧江、金沙江、黑潓江、怒江)、五岳(东岳乌蒙山、南岳无量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玉龙雪山、中岳点苍山),苍山神祠就是祭祀中岳苍山的神庙。唐贞元十年(794 年),天宝战争后的四十年,异牟寻继位后,为了改善南诏与大唐王朝之间的关系,与大唐使者崔佐时及南诏清平官等重臣在苍山神祠会盟,接受册封,并发誓永远归附唐朝。

在苍山神祠,杨升庵与李元阳重温南诏史上民族团结的历史篇章,盛赞南诏王异牟寻的远见卓识。

虽说时至三月,但海拔4092 米的中和峰上涧松萦云,岩雪映日。两人在祠后的问俗亭中酤酒更酌,俯瞰大理坝中城郭楼观及渔帆隐现的万顷海波,高吟南诏清平官杨奇鲲的“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及元朝乌蒙道宣慰副使李京的“水绕山光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酒足饭饱,夕阳依山,两人下山投宿三塔寺,晚登鹤云山。日落风寒,寺寂山空。仰望高耸入云的三塔,眺望直插苍穹的苍山,杨升庵奇思妙想,欲与好友跨鹤飞升,同观仙人对弈,写下《崇圣寺》《游三塔寺晚登鹤云山》两首感怀诗。

投宿寺中,正值龙女花盛开。龙女花为大理奇花,唐时感通寺班山楼前有一株,传说为感通寺龙女为感激住在龙潭边日夜诵《龙女经》的高僧所变。《大理志稿》载:“花瓣如同玉兰,花蕊殷红,云南只此一树。”此前,杨升庵住感通寺时听李元阳讲过龙女花的传说,并与其在树下共饮,但为时较早,尚未开花。听说寺中龙女花开,难得一见,便在寺僧引领下与李元阳同去观赏。

流连龙女花树下,但见花朵冰心玉洁、香气袭人。杨升庵浮想联翩,由瑶池圣母想到玉皇大帝,从西域印度想到大汉国中,写下《观三塔寺龙女花》:

天女来看龙树花,空香随步惹瓶沙。

烟花点缀慈云薄,韶景流连慧日斜。

鬘髻晓沾三昧雨,罗锦夜妒六铢霞。

偷衔野鹿羞尘世,共命巢禽隔海涯。

水泛暗通金母岛,风飘曾到玉皇家。

谁教博望来西域,不并蒲桃上汉槎。

流连累日,两人登标空玉柱览云霞于襟袖,上雨铜圣阁叙观音铜雨缘由。于七楼八殿间漫步瑞鹤观,小憩留月轩。净手焚香,盘坐读书楼;芒鞋藜杖,相入瀑布溪……

几天后,杨升庵、李元阳到松螺叠翠的帝释寺,在应乐峰下听天乐。第二天,北渡白石、双鸳两溪,抵兰峰无为寺。

无为寺与崇圣寺并称大理国皇家寺院,是国王出家、逊位为僧及国中传武读书之地,相传为天竺高僧赞陀崛多所建。来到寺中,两人登翠华楼前的驻跸台,怀想元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后挥师大理,翻越苍山,首驻无为寺的历史。观赏“撑天霜干龙鳞绕,指地凤枝虎尾回”(清僧广见《唐桫》诗)的唐杉。在晒经坡观“晴川秧雨”,临双鸳溪听松声泉韵。品读“声如磬玉,清晰可听”的汝南王玉磬碑;畅饮“山泉甘冽,疫则饮之”的观世音救疫泉。寻访段宝姬与南中七贤赏兰的兰苑,参拜青苍突兀、高出峰畔的阁老岩……

杨升庵留诗《游无为寺》与《观汝南王玉磬碑引》,李元阳也挥笔留《友人约游兰峰无为寺》。

离开无为寺,两人又到鹤云寺仙女池畔坐啸,经石云寺过独木桥升宝华寺。李元阳安排两个弟弟在百花丛中煮酒相待,醉后夜卧草庵,快活无比。

过四日,前往上阳溪村后寻访遗爱寺中的罗刹洞。再去探访杨升庵“心甚慕之,而不得见”的无底潭(蝴蝶泉)。蝴蝶泉环境清幽,波光蝶影,杨升庵由此想到庄周漆园梦蝶,说“今春始见,喜而赋此”,写诗《蝴蝶戏珍珠》:

漆园仙梦到绡宫,栩栩轻咽袅袅风。

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

过蝴蝶泉到上关,由水月楼放舟南向金榜寺,观青巅寺巨人迹,再登正对点苍十九峰的鸡额山,于席间观苍山积雪,玉带晴云,酌酒相庆,恋恋不舍。饭毕,在船家再三催促下,继续向南至观音阻止罗刹背盟逃逝的铁雨崖、赤文岛,登天镜阁,杨升庵题联:

异峰斜插水中东是水西是水;

杰阁遥临天外上有天下有天。

最后,于暮色中在洱水龙祠辞舟登阁。

点苍山游是杨升庵贬谪云南之后与李元阳游览时间最长、观赏景点最多、最为尽兴的一次。为此,杨升庵在其《游点苍山记》中写道:“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并将这次畅游中与李元阳唱和的诗汇为《点苍杂咏》。

流连浪穹剑川

嘉靖十年(1531 年)暮春,杨升庵李元阳又结伴同游浪穹(洱源)宁湖(茈碧湖)、海西海与剑川石宝山。途中,两人专程慕名前往邓川拜访人称“三不动”的两依先生杨南金。

诗人幸会,分外欣喜,杨南金热情招待两位名士浴温泉,并在“三宜亭”中饮酒赋诗。杨升庵作《邓川杨少参两依庄》:

名公妙年辞京华,飘然归来乘云槎。

天上乌啼御史府,海边龙卧神仙家。

东山老子兴不尽,南华真人生有涯。

空余蟠胸济世策,日对邻叟谈桑麻。

诗中赞美两依庄秀丽的自然环境,称颂杨南金弃官归隐的崇高气节,同时也为杨南金空怀济世之才、终老田园而惋惜。

在邓川玉泉两依山庄与杨南金作别,两人经弥茨河过下山口普陀崆到浪穹泛舟宁湖(茈碧湖)。

宁湖又叫浪穹海子,西靠罴谷山,山上有“澄碧楼”,约与洱海同时形成。《山海经·西山经》载:“西五十里,曰罴谷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故叫茈碧湖(原因设宁北赕又叫宁湖)。

宁湖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鸢飞鱼跃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是文人雅士必游之地。时值暮春,宁湖畔岸柳拂堤,桃李争妍,蒲苇竞秀,景色美若江南。李元阳在其《重游石宝山记》中写道:“三日丙辰,经浪穹,见蒹葭杨柳、沃野腴畴,宛如江南。”杨升庵宛若置身故里,即兴吟成《过浪穹宁湖二首》:

峰头才见一泓幽,沙尾惊看四岸舟。

沅水罗纹看并色,嘉陵石黛迥添愁。

秦源欲问桃花渡,楚泽浑迷杜若洲。

亦有沧澜旧歌曲,晚来乘兴又扁舟。

凫雁唼喋菱荇光,翡翠嬉游兰苕芳。

古寺双林带烟郭,平湖十里通春航。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

桃源仇池到处有,浮萍梗泛悲苍茫。

船到湖心,舟子引观宁湖奇景“水花树”。清澈见底的深水中,由下而上冒起一串串璀璨晶莹的小水珠,剔透耀眼,不断上涌,越积越多,形成一大株挂满珍珠的水花树,十分奇绝。杨升庵手提青丝玉色酒壶,与好友李元阳纵情观赏山峰流云绕树,湖中水花绽放,诗酒寄情山水,心情格外畅快,写下《观宁湖跃珠》:

手挈青丝白玉壶,青山游遍属狂夫。

灵峰树绕云千壁,茈谷花深雪满湖。

龙女镜中梳石发,鲛人波面掷明珠。

挥毫却忆千年事,醉归烟绡看水图。

李元阳在杨升庵“浮萍梗泛悲苍茫”句中似乎听出有漂泊伤感之意,便和诗一首,予以宽慰。

寻山至浪穹同杨修撰

蘼芜行尽绿毵毵,五岳寻仙得盍簪。

沃土藿花飞陌上,春湖蒲柳似江南。

绿阴傍郭千家润,山色搴帷四面岚。

休向萍踪嗟飘泊,殊方风俗等闲谙。

并在泛舟游湖结束时写下《宁海泛舟别升庵》,再次于精神上安慰好友。

宁海泛舟别升庵

天堕湖光碧水流,柳丝三月上兰舟。

江皋袅袅紫芳乱,沙渚盈盈琪树秋。

南国蘼芜牵客思,东风杜若怅君游。

扣舷莫遣悲歌发,风雨蛟龙底事愁。

告别浪穹宁湖,杨升庵、李元阳在前往剑川途中慕名观赏海西海。

海西海位于洱源县牛街乡龙门坝,为断陷溶蚀洼地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三面环山,一面连坝,山中竹树成林,湖中有海映山“澄潭竹树”奇观,是明时鹤庆府的八大名景之一。

清康熙《鹤庆府志·名景》载:“澄潭竹树,潭名小西湖,其先为密箐也。一夜水泛成海,广袤约十里许,奇石玲珑耸峭,无一不堪下拜者,四面值荷花开时,宛然一幅西子照镜图,每当夕阳时,一泓澄碧如冰盘,凝视不见其底,有竹修修然,参差于老树间,在水最深处,飘摇如荇藻,冬春间,放梅花一两枝,似可以手探取,及以舟篙触之,深不可及。”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是海西海耍海歌会,届时,附近洱源、剑川、鹤庆三县白族青年男女汇集于此,或泛舟水中,或登山环海,弹三弦、对情歌,不少青年在歌会上结成终生伴侣。为此,古往今来,迁客骚人、宿儒名宦纷至沓来,观看海映山奇观,留下墨迹。

来到海西海,果然名不虚传,莲花山下,海中清波妩媚。杨升庵、李元阳泛舟海上,船到海中,果然看见水中老树参差、修竹摇曳、梅花间放,看上去仿佛伸手可取。于是,两人用备好的铁钩系在绳子上去钩取枝叶。然而,到绳子放完了,也没有钩到水中的竹树梅花。收绳一量,放入水中的绳子长达六十丈。

弃舟上岸后,杨升庵写下“澄潭竹树”四个大字,并觉得海西海渊鱼适意,野鸟忘饥,宛若桃源,便作绝句二首,为海西海添彩。

题海西海

一鉴连空碧似银,四山环抱竞嶙峋。

渊鱼适意堪论道,野鸟忘饥自习人。

岸柳未凋经岁雪,陇梅先放隔年春。

拂衣得道来栖息,何必桃园去问津。

为此,《鹤庆府志·名景》“澄潭竹树”载:“有修撰杨升庵同侍御李中溪载绳一舟,以铁钩系绳头,钩取枝叶,绳没尽,竟不能至竹树所,收绳量之,足六十丈,叹为奇观,题‘澄潭竹树’四大字及诗两绝而返。”

清康熙《鹤庆府志》修撰佟镇也曾在游海西海后写《澄潭竹树歌》。

离开海西海,经牛街翻越拉渣坡,过甸南、沙溪上剑川石宝山。在山上,或骑或步,两人“挽手而上,历览洞壑”。同饮圣泉水,共拜观音堂,于石钟寺洞外听钟,在中岩顶崖巅望佛,与寺僧举杯相劳,赋诗醉宿。

从石宝山下来,且观且行,杨升庵、李元阳投宿沙溪寺登街兴教寺。正值寺中海棠怒放,古艳照人。又逢春雨刚过,寺院内香雾空蒙,两树海棠风摇素影,露浥琼葩。看到雪绽霞铺的海棠花不畏春寒料峭、挺然独立开放在荒村古寺的仙姿神韵,不由触景生情。杨升庵想到自己因“议大礼”触怒皇帝而远谪云南,李元阳官至翰林,但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借故辞官还乡赋闲。想到两人共同的命运,杨升庵感慨万分,挥毫泼墨在寺院墙壁上题《兴教寺海棠》诗:

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李元阳当即写《和杨太史咏兴教寺海棠》诗予以慰藉:

意浓姿淡浣新红,山馆相逢二月中。

区别要君重著意,山榴踯躅熳成丛。

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似去年芳。

莫言空谷知音绝,也有题诗玉署郎。

从剑川回来,农历四月初八,李元阳参加当地群众举行纪念释迦牟尼生日的浴佛庆典。杨升庵前去观看,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浴佛庆典的神奇场景,并在天雨香花、日华云彩、尊宿儒仙那里领悟到心灵的洗礼、境界的超脱,写下《四月八日观李中溪浴佛会》。

时至五月,杨升庵、李元阳同游大理古城。苍山雪风送爽,古城花香四溢。两人逛府洽,登军门,来到绿玉溪上的双鹤桥边,忽见一个衣着俭朴的白族农家女子在桥头卖雪,杨升庵觉得很好奇。等李元阳介绍说雪是从苍山顶上装在竹篮子里,用新草鞋踏实后背下来,加上蜂蜜糖稀作冷饮卖时,杨升庵口占《滇南月节词》:

五月滇南烟景别,

清凉国里无烦热。

双鹤桥边人卖雪,

冰碗啜,

调梅点蜜和琼屑。

问古鸡足巍宝

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应丽江土司木公(号雪山)之邀,杨升庵上宾川鸡足山石钟寺为《木氏宦谱》及《雪山诗选》作序。同时邀约回大理为父守丧的好友李元阳、永昌至交张含同游鸡足山。

因为张含“久待不至”,杨升庵与李元阳住翠竹环绕的牟尼庵,便编写《鸡足山志》。有空时,两人常到祝圣寺藏珍楼品评唐代吴道子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字画,进佛塔寺观赏鸡山八大美景之“塔院秋月”,上石钟寺的水潭边叩击“声彻三千界”的石钟崖,登悬崖远眺飞珠溅玉的玉龙瀑布,攀罗汉壁探秘明初大理学者杨黼隐居20年写《白古通纪》的杨黼洞,登天柱峰金顶寺楞严塔纵览鸡足山四观八景。还徘徊在大雄宝殿前,欣赏一树长着针形、圆形与扁形三种叶片的观音柳。

不料,后因庵内失火,所有诗文志稿被焚,杨升庵惆怅不已,题诗:

方知太古淳然在,自悔文章一画多。

漫拨雪中消焰尽,寻思议礼竟如何。

在山期间,李元阳还与杨升庵寓居自己当年在鸡足山发奋苦读的结庐处宾苍阁。应李元阳之邀,杨升庵题宾苍阁联:

宾壶酒尽人皆醉;

苍山雪冷我独餐。

同时还写下了大有太白诗风的《鸡足山歌》。

君不见叶榆鸡足山,一峰垂三趾。

翰音巽羽宛相似,章亥步穷未之记。

但传释迦当入灭,金缕田衣付迦叶。

梵王衣钵不经传,千载下待生弥勒。

华首门高飞构悬,遥梯正对点苍山。

峰攒十九溪十八,鹫头鹫尾相弯环。

山顶尝宿四时雪,上界清凉无六月。

太行百梯那可同,楚台三休暂悬绝。

金波宝焰摄身光,峨嵋瓦屋非荒唐。

星劫电影不思议,神经怪牒难推详。

功德八池七花净,暝鸟露猿学禅定。

护法开迷龙象筵,窈窕崎岖兔鹿径。

我辞承别到南滇,登临足迹遍山川。

碧鸡金马王褒颂,蒟酱邛竹司马篇。

中溪仙吏县车早,傍水分云弄浩淼。

石堂摩崖丹不磷,高河长吟青未了。

邀余欲往意迟留,灵境弃捐今白头。

灵庵张图索余作,烟翠逼人兴如跃。

卧游心动比风幡,聊将虚寂镇嚣烦。

半壁天姥悠扬梦,无影竹林规磨言。

杨升庵还与李元阳结伴,三至巍山问古,得到“能文翰、工诗画、有魏晋风骨”的蒙化土知府左祯(左正)的礼遇。在此期间,杨升庵、李元阳与土知府左祯、蒙化府指挥使张璧、嘉靖庠生左明理、岁贡朱寰、正德举人朱光霁等巍山名士郊游唱和,为巍山名胜写下了许多诗。

冷泉庵,巍山古城名胜,环境清幽,因庵内古井清泉甘冽无比而得名。杨升庵寓居庵中、曾写《中秋寓蒙冷泉庵》:

可怜三五夜,明月扬清光。

见光千万里,愁人天一方。

客游感时节,秋风生微凉。

远行念当归,何为久他乡。

四座且勿喧,听我苦辛章。

苦辛不可道,听之令君老。

屈子多憔悴,卢同无往还。

吟情韦曲往,爱静习池山。

皋壤从吾好,烟霞傍子闲。

题诗满修竹,净扫锦苔斑。

并题写下“冷泉古井”石刻和庵联:

池花春映日,

窗竹叶鸣秋。

后来,蒙化名士康熙年间举人刘讷、贡生孙缙、陈恺、庠生武襄文等闲游冷泉庵时,各写一首《冷泉庵怀杨升庵先生》诗,借以表达对杨升庵的怀念之情。

杨升庵与李元阳慕名登上王城遗址,倍感朝代兴替,杨升庵在天宝寺的天花板上题诗《游山即兴》:

二妙此日携,双林押遁栖。

禅僧香雾窟,樵子碧云梯。

宝树飚埃净,昙花色相迷。

有为应叹法,诗句续灯题。

杨升庵还留下了一些与巍山文友的唱和诗:《酬左三(左祯)鹤铜雀砚之赠》《张崇象璧新居》,左明理写《呈杨太史升庵》,可见杨升庵与蒙化名士之间的友情。

除了诗歌,杨升庵还为蒙化(巍山)的风景名胜题写了好几副楹联。

圆觉寺,又名大寺,位于巍山城东三公里的灵应山下,为明蒙化土官知府左氏于成化元年(1465年)为其母所建。寺外千年古柏群中有“浮屠削玉”的明代双塔和塔包百年古樟树奇观。

圆觉寺居高临下,南临巍宝山,北眺点苍,楼阁寺观层叠错落。有一次,杨升庵、李元阳与朱光霁同游“蒙化十六胜景”之一的大小寺。时值隆冬,瑞雪纷飞,屏风山上银妆素裹。登上象鼻山巅的大寺,依栏观赏大圆觉寺十二景,远眺马鞍山下瓜江如带,环抱古城,雪霁雨停,烟霭缥缈,群峰拱阁。杨升庵即景生情,题写楹联:

一水抱孤城,烟缈有无,主杖僧归苍莽外。

群峰朝叠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后来,此联在昆明西山华亭寺、通海秀山两处各改一字,流传千古,可谓“一副状元联,歌咏三名胜”。

文昌宫,俗名龙潭殿,始建于汉,初为当地土著民族祭龙的龙王庙,后改为道观,称文昌宫。文昌宫前有龙池,后有文龙亭,“龙池烟柳”为巍宝山八景之一,自古是文人墨客游览之处。

杨升庵到此一游,题联:

明镜无分圆缺相,

孤云不系来去心。

杨升庵还在三鹤洞景区题联:

云去云来山不动,

花飞花落自生香。

除了诗联外,杨升庵还在其《滇载记》《滇程记》《南诏野史》等著作中,如实记述了南诏历史和南诏发祥地巍宝山。在《南诏野史》中,杨升庵写道:“唐太宗贞观初,其父舍龙,又名龙伽独,将奴逻自哀劳避难至蒙舍川,耕于巍山。”

探究凤羽鸟吊山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仲秋,杨升庵为探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鸟吊山的记载,与挚友李元阳相邀同游凤羽。李元阳《送升庵先生还螳川客寓诗序》曾载:“是岁仲秋,先生既穷叶榆之源,探黑水之奥,窥罴谷、历鸟吊,以究桑郦二子叙说《水经》之故,而叹其不诬。”

是年,杨升庵58 岁,为充军云南第二十二年。李元阳49岁,值其父去世返乡服丧第五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厌倦官场,李元阳自1541 年父亲病故归乡服丧后,决意罢官退隐,悠游林下。为修崇圣寺三塔,在点苍山麓筑室以居,营造翠屏草堂。杨升庵到大理后,便先寓居于此。

翠屏草堂枕峰腋寺,环境清幽避世。室内“木无丹漆之华,墙无丹垩之饰,素屏木榻,瓦缶陶罂。”“楼上置橱,藏儒、释、老、庄之书,三百余卷,香一炉,琴一张,酒一壶”。

时值仲秋,天朗气清。李元阳邀杨士元等大理名士与杨升庵登楼启窗,岸帻解带,俯瞰碧光夺目的“鉴湖”(洱海)。碧波在望,青甸如拭。久别重逢,欣喜欲狂,置酒抚琴,放歌天地。两位好友还倚水榭极目“绿野”川原野色,登高台远眺“艳雪”银装美景。漫步水月方丈、苍霞别馆,徜徉梅坞桃畦、竹坡菊径,绕芙蓉池观残荷,上千秋岗听松涛。停杖“曲肱亭”,舒眺“艳雪台”……两人或杖菊洗砚,枕石漱流;或寒沽问月,汲泉煮茗;或缥香品梵,酿桃浇书;或背琴携酒,啸傲山林……

略作休整之后,杨升庵与李元阳又开始了探究凤羽鸟吊山之游。

是日,杨升庵与李元阳兴致勃勃,由大理古城点苍山麓的翠屏草堂出发,经邓川旧州三塔后,登象鼻岭,过上下水槽涧,翻越天马山垭口进入凤羽坝。

在当地文友和向导的引领下,杨升庵、李元阳一行先过凤源桥经大官路到凤羽古镇,稍作歇息后上帝释山。

帝释山,因山寺中有帝释像而得名。位于凤羽镇西罗坪山中和峰麓、白石江南的象鼻山上,东峙天马山,南望鹤林点苍,北邻龙华。山寺绀宇琳宫、松廊桂院,山上有七寺四塔,寺中供奉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观音三姐妹,是凤羽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寺观群落,三清阁大门上有大理名士宋志军题写的“浪诏名山”匾。

帝释山曾是凤羽历史上的佛教圣地,寺院始建于元代。山门是一个用剑川红砂石建成的石牌坊,正上方雕刻着“帝释名山”四字,左右有“虽然此地无佳景,幸有奇观在上头”的石刻联,字体端庄俊秀,牌坊苍然古朴。寺观建筑群坐西朝东,沿东西轴线自下而上,依次建有龙王庙、照壁、山门以及灵山寺、大觉寺、圣母寺、观音寺、九莲寺、睡佛寺及玉皇阁七寺和“虚空供养”“无量度人”“无量吉祥”“南天如意”四佛塔,寺塔错落有致。各寺大殿均坐西朝东,各自独立而又寺寺相通,浑然一体。寺院中供有惟妙惟肖的佛像,墙壁上绘有民族风格的壁画,加上寺院中挂着的经幡和佛座上的彩带,佛教色彩非常浓厚。庙前的大石母河上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龙王桥。过拱桥沿着山道上山,便可尽情观赏寺观群中的“七寺四塔”胜境。

帝释山寺观群地势独特、环境清幽,加之寺观密集,有求必应。据说,明代高僧心明、担当和尚曾在此讲经说法。

时值仲秋,凤羽坝中金风送爽,帝释山头云雾缭绕。过大石母河上的龙王桥经山门牌坊顺山而上,但见山溪争流,林莺啼树,徘徊七寺四塔,徜徉松廊桂苑,拜帝释像,参观音寺,仰如意塔,登玉皇仙阁,访道人石室。银鞍宝马,玉壶清酒,盛情有加,杨升庵吟诗《帝释山》。

帝释山头云满溪,东庵飞雨西庵泥。

碧潭照眼石鲸动,翠微当面林莺啼。

濛濛香雾花层湿,漠漠生烟树点齐。

傍险银鞍应未怯,玉壶清酒为君携。吊山的传说,杨升庵深为百鸟朝凤、劫火殉身的凤凰传奇所动容,由物及人,想起仕途坎坷、是非难辨,诗思激荡,写下《鸟吊山》四首:

鸟吊山头百鸟伤,刺桐茅竹隐斜阳。

九苞文采不复见,千古令人空断肠。

鸟吊山头鸟道微,梧叶陨黄青复稀。

九苞文彩谁得见,千古画图知是非。

万壑松阴物候奇,相传曾有凤来仪。

留得一羽供禽吊,劫火殉身志不移。

从帝释山下来,过白石江向北上罗坪山茶马古道,松风盈耳,秋果飘香。勒马远眺,罗坪山玉屏峰与中和峰之间的白石江瀑布飞流直下,恍若置身匡庐。

过了彩凤桥,来到梭标山,登上百鸟朝凤的鸟吊山凤凰台。

鸟吊山位于凤羽境内的天然森林区罗坪山中峰,山上古道悠悠,涧水清澈。是候鸟长期南来北往迁徙形成的一个固定途经地,其形成原因与候鸟迁徙路线和鸟吊山的环境条件有关。候鸟每年冬季从北部到南部迁徙,位于罗坪山群峰中段的中峰山体高大醒目,山顶处有一块宽敞的小平台,四周森林茂密,河流湖泊较多。因此,这里山体目标显著,山上环境良好,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由西北飞往南方越冬的候鸟自古以来就在此做休憩和停留,造就了百鸟聚集的场景。明《一统志》载:“罗坪山,汉蒙细奴逻时,有凤过此,遗一羽,今仲秋万鸟来朝,历千年弗易。”

古往今来,神奇的鸟吊山曾吸引了许多名人雅士前来观光探究。我国著名典籍中晋人郭义恭的《广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樊绰的《蛮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南诏野史》《邓川州志》《浪穹县志略》等许多地方史志都有记载。

夕阳隐竹,梧叶陨黄。听完当地文友关于鸟

曾闻凤羽乡,昔有凤来仪。

城郭今何在?人民半已非。

年年八九月,晰晰羽毛飞。

借问毕罗者,伤生亦胡为。

晚归路上,罗坪山顶夕阳西下,村舍园圃青梅出墙。空山新雨,樵歌牧唱,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看见弥茨河边水雾迷蒙,听到鹤林寺里晚钟悠扬,杨升庵游兴未尽,吟诗《鸟吊山遇雨归骤雨晚晴即事二首》:

弥茨河边水雾浓,鹤林寺里咽昏钟。

行人冲雨趋程急,马似春墙伞似蓬。

白袷青衫马上郎,虚传尺素歇金装。

长干斜路残阳里,谁见青梅出短墙。

点苍望月常相忆

应该说,在杨升庵贬谪云南的几十年中,与李元阳在一起的时间也不算多,许多时候,杨升庵与李元阳不能见面,但两人友谊俱增,常常互相思念。一旦消息断绝,不知彼此下落,便往往焦急不安,魂牵梦萦,落笔成诗,借以寄托思念之情。

纵然拈笔更题诗,山水萧条失光彩。有一年,杨升庵来大理与当地文友到花市赏花。花市上,樱花烂漫,兰蕙争芳,游人如织。杨升庵头戴葛巾,腰盘发辫,人面桃花仿佛醉了一般。然而,当时因李元阳复出为官没有相伴,杨升庵怅然若失,成诗《大理春市因忆利仁甫》。

故人入我梦,明月常相思。身居戍所,杨升庵念念不忘李元阳往日的悉心照顾,也念念不忘大理的山山水水。一天夜里,杨升庵梦见与李元阳等大理诸友游感通寺,醒时却是孤月悬窗,怀想当年小住感通寺时寄情山水的情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便披衣起床,伏案写下《梦游感通寺简诸友》:

李白题诗寺,文箫雁韵楼。

海光浮树杪,山翠滴床头。

热想寒泉濯,春曾暖谷游。

暝钟萝月下,清梦一相求。

是啊,大理古城默游园中,挚友初识,杨升庵李元阳抵足品茗,把酒言欢。点苍深处翠屏草堂里,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寻范十隐居》)虽然,好多时候不能在一起,但总是心心相印,彼此牵挂。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杨升庵被巡抚召回四川泸州修《蜀志》,并领戍役于蜀侨寓泸州。李元阳当时已罢官退隐,溪畔筑室,与杨升庵同游凤羽鸟吊山后,瞬间又是六年。挚友天各一方,生死未卜,徘徊溪畔,夕阳依山,子规盈耳,顿生思念好友之情,成诗《溪居寄升庵》:

山头树若荠,山麓回溪细。

冈陇自盘旋,日夕闻子规。

重水复重山,此中堪避世。

佳人殊未来,老却山中桂。

李元阳多么希望与好友形影相随,山中避世,然而贤者不见,音信杳然。一句“佳人殊未来,老却山中桂”表达了对杨升庵的深深思念。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春天,时年71 岁的杨升庵在寓居四川泸州七年后,又被逮回云南戍所。按明律,流放充军是有刑期的,从嘉靖四年到二十七年,不断有老臣奏请赦免谪戍诸臣,嘉靖十六年(1537 年),刑部奏请赦还142 人归田。然而,皇上对杨升庵这样“议大礼”的中坚人物已恨之入骨,死死盯住杨升庵等八人不放,欲置之死地而后已,为此迟迟不下赦免令。迟暮之年的杨升庵万般无奈,于返滇途中泪成《感怀吟》: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李元阳与杨升庵自大理相遇后,两人交情甚笃,李元阳被誉为“杨门七子之一”。当他惊悉“升庵先生由泸至滇,涉路三千,历日四十,竟淅夜衣”后,百般感慨,惊悲难眠,写下《闻升庵太史复还滇戍》予以同情与慰藉:

闻说衰年又入滇,惊悲此夜不成眠。

避人谏草翻为累,绝代文章谁复怜。

坡老蹉跎终内召,相如著述自筹边。

莫将荣悴尤身世,此道由来合问天。

诗中,李元阳满怀激情,想到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六十岁流放海南,终在徽宗继位、新皇太后摄政时特赦召回大陆;司马相如因汉景帝不喜辞赋而被免官,但后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召为郎官。而被世人称为“才子”的好友杨升庵因“议大礼”充军云南永昌,却于古稀之年又复囚滇南。绝代才子无人怜惜,长歌当哭,发问苍天。

此后,李元阳为杨升庵《七十行戍稿》作序,反复称颂杨升庵“不衰、不踬、不悯、不朽”的“不朽之物”精神和永远的人格魅力。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七月,杨升庵于保山戍所去世。李元阳闻讯后悲痛万分,欲哭无泪,写《哭杨修撰升庵》五言长篇寄托哀思,高度称颂杨升庵“独特三礼仪、斧城不回头”的崇高品质,并说杨升庵的去世是“天边文曜落,地下不能留”,“点苍山上月,千古恨悠悠”。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初春,为了追寻往日的友情游踪,65 岁的李元阳在其好友杨升庵谢世三年后,携其弟及友人等再次重游凤羽与剑川石宝山。李元阳《游石宝山记》中曾载:“至壬戌孟春,予偕弟元和、姊丈张斗,友人杨和,泛舟西洱,逾象岭、观鹤林寺、历鸟吊山,遂乘兴复至石宝……乃至旧游之地,追忆升庵,垠溪未尝见此,今已下世,凄怆挥涕。固赋一诗,书之壁间,以寄吾思焉。”

游踪与十六年前一样,仍由邓川旧州古道登象岭,过天马山入凤羽。

登上象鼻岭,在杳霭中回首千山,玉泉两依山庄旧址依稀可见,李元阳不禁想起三十一年前与好友杨升庵拜访杨南金的情景,想起杨南金《游鹤林寺》诗中所描述的鹤林胜景,不禁心驰神往,遥想鹤林寺,吟成《象鼻岭》:

象鼻山头下峡风,鹤林遥在翠云东。

看花不觉行来远,回首千山杳霭中。

夜宿鹤林寺,李元阳品味观音殿二十四孝木雕格子门的精湛技艺,探究海眼穴浩渺无涯的神奇景致。好雨无声,随风入夜;山寺空寂,钟鱼递响。李元阳深感鹤林当属胜地、凤羽果真名乡,想到次日拂晓将再次登上有凤来仪的鸟吊山,夜不能寐,枕上吟成《鹤林寺》:

鹤林当胜地,凤羽自名乡。

梵阁存前代,神祠说有唐。

钟鱼何日复,花鸟一春忙。

雨宿衣衾薄,征途促晓装。

第二天早上,离开鹤林寺经古镇凤翔,从古村起凤过铁甲村上鸟吊山。途中忽见银河峰麓庄上兰林村舍连阡陌,田畴映澄塘,禾黍飘香,积叶翻黄,待向路人打听,方知是旧时大理国国王段思平的避暑胜地白王庄。

再次登临鸟吊山凤凰台,故地重游。李元阳追忆故友杨升庵,百感交集,写下《罗坪山鸟吊山二首》:

罗坪山上凤凰台,八月秋高百鸟哀。

设网当年谁作俑,忍令异羽尽成灰。

鸟吊山前禾黍香,路人云是白王庄。

量羊山斛今犹在,剩有西风积叶黄。

离开凤羽,李元阳再次来到剑川石宝山。经石钟寺,在樵叟指点下过狮子关,又南折饮玉女井,回到三十年前与挚友杨升庵的旧游之地。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杨升庵已谢世三年,故地重游,李元阳追忆故友,怆然泣下,在石壁上赋诗《登石宝山》,以寄托哀思。

登石宝山

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

岩唇往往构飞阁,崖窟层层可闭阛。

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

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数。

老藤穿石挂虚空,欲堕不堕寒人股。

从石宝山下来,小住沙溪寺登街兴教寺,又逢寺中海棠绽放。“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睹物怀人,李元阳在墙上挥笔题《海棠忆旧》。

太史成都杨谪仙,昔游同赋海棠篇。

今日重来花树老,回首春风三十年。

三十年中人事改,升庵垠溪皆不在。

纵然拈笔更题诗,山水萧条失光彩。

光阴荏苒,杨升庵与李元阳的友谊已成为千古美谈,而他们多次携手同游大理山川名胜,留下许多诗词歌赋与题刻楹联,极大地丰富了大理文化历史,并为苍山洱海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元阳大理
元阳梯田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王平教授以温补元阳法论治老年性失眠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着你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