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形成

2023-12-19石红梅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中华民族

石红梅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两个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来认识和理解“第二个结合”,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深远。

“第二个结合”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局势中,也正面临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迫切要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民族复兴大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重视自身文化的根脉,在纵横几千年的文脉中找到力量、找到方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根基。习近平总书记 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過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识别自身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统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交往之道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具底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有自信。

“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个结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致力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为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打开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我们要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坚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断涌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生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必须展现好自己是谁,这就要从文化上加以确认,一方面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时代图景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要走向世界,与世界同频共振、交流互鉴,就必须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面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而关乎文化,就是文化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现代化。“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其置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使命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密切关联。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遇到了挑战,处理好西方现代文化和我们自己现代化的关系是个重要的命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几经求索,深入分析和比较东方和西方、新学与旧学,后来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契合的,两者相结合是当下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是凝聚中华儿女的强大纽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文化建设中就是中华文化魂脉与根脉的结合,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文化部分的重要任务。

“第二个结合”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为全球治理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华文化也正在步入现代文明的进程。“第二个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理方法、态度、价值判断很明确,这是通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时强调了三点,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多种文化互动中建构自己的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形成新时代的新文化。新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翻新,而是经由传统文化发展了的现代文化。可以说,我们是在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复杂背景下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设的。“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指出了道路,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我们的文化,要针对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现代文化理论,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指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发展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础,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相互作用,在持续创新的进程中成为新文化。

“第二个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魂脉,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途和命运,决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的沃土,是我们的根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新时代新文化形态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的时代。此时此刻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其他众多文化形成平视关系,而文化自身的认同,需要出现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引领社会现实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新时代新文化最有力最集中的体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面向未来,中华文化需要以其一贯的包容性,在与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中吸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并不断将其加以融合发展,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但是同样能够成就现代化强国的现代文化。

——————————————————————

■注 释

[1][2][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作者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