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汕帮扶协作: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

2023-12-19刘兴云石小娇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指挥部村民

刘兴云 石小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1年,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圳市与汕头市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组建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先行一步”探索广东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之路。指挥部突出党建引领,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治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

权威建构助力思政聚能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

党建“树”权威。乡村振兴中党要扮演“领舞者”而不是“独舞者”,只有带领广大村民不断创新方能树立起权威。指挥部十分重视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一是加强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创建。各驻镇帮扶工作队在推动村党组织标准化方面坚持做到党建流程标准化、日常学习定期化、领导包干责任化、党员分布地图化、矛盾调解层级化、工作推进项目化、工作考核表格化、党务政务透明化、信息管理数字化、党群服务精准化。二是推进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在组织振兴方面,以跨镇跨村“大党委制”统筹帮扶协作工作,以“党员包片联户制”“党员巷长制”等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书记讲党课”“队员大讲堂”“火种计划”等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在产业振兴方面,以“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的方式联农带农和推动产业振兴;在人才振兴方面,以“耕耘者振兴计划”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储备乡村振兴各方面人才;在文化振兴方面,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契机,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抓手,以创建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品牌为依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运用;在生态振兴方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清洁文明户考评工作,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营造清洁美丽现代乡村。三是创造党建引领工作品牌。通过创新理念、优化服务、提升组织力等手段,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党建工作品牌。工作组先后创造了“先锋行·幸福里”党建品牌、“不落幕”的党群服务超市、“党员巷长制”等党建引领工作品牌。

思政“聚”权威。党在乡村的权威主要表现为村民内心的真诚认同。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以凝聚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一是用情帮扶,引起情感共鸣。充分利用乡村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等传统乡村文化,勾起村民最淳朴的乡村记忆,激起乡贤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渠道回乡的使命感。二是用心帮扶,进行平等对话。建立村民议事会,通过集体“围炉煮茶”等活动形式,搭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交流平台,用“一盏茶”的时间消弭干群“疏离网”。三是用智帮扶,尝试数字思政。借助微信群、腾讯会议等信息平台,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学习、政策宣传、思想交流、问题咨询、线上答疑等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实效“增”权威。指挥部强调“支部强堡垒、班子带党员、党员亮身份、产业促增收”,党建引領乡村振兴的路子越来越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交出了一份漂亮“成绩单”: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1亿元,为11个对口帮扶镇新建或改造一批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完成撂荒闲置地复耕8000多亩,分批组织1700多名党员干部和创业人才到深圳交流学习,集中成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26个,援建公办幼儿园9所,新增幼儿园公办学位3000多个。帮扶协作的实际效果让村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进一步感受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能力重塑彰显帮扶赋能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村集体和个人是乡村建设的主体,这些主体并非局限于“块”分割的行政区域和“条”分割的行业,也包括这种跨区域的“对口帮扶协作”主体。实践表明,主体能力塑造是推动形成不同主体优势互补、多元主体协同赋能乡村振兴新的重要途径。

“使命式帮扶”展现制度创新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 这就是使命式帮扶的理论基石。立足于共同富裕这个伟大的使命,指挥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不断推进对口帮扶协作制度创新,先后推出了“大党委制”“党员巷长制”等20多项制度。

“沉浸式帮扶”增强情感认同力。指挥部开展“乡村善治·你我同行”活动,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分批脱产下沉,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周村民”身份沉浸式体验乡村工作、生活、劳作,既“身”入农家,又“心”到农家,深入感悟潮汕乡村文化、体悟乡村治理的奥秘。通过当一周村民、开一次会议、交一批朋友、写一篇周记等活动,拉近与村民的情感距离、密切干群关系,村民由以前“干部干事,村民旁观”状态逐渐转变为“干群一家人,协同干”的局面。

“赋能式帮扶”催生振兴自主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激发乡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指挥部抓住这个“根本”不断发力:一是“思想﹢”赋能,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中统一行动,通过举办“头雁领飞”等培训班,逐步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水平。二是“人才﹢”赋能,重视人才的“育引留”工作,吸引更多大学生回村任职和能人返乡创业,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让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改善乡村生态,让更多返乡创业的人才记住乡愁、留下来干事创业。三是“技能﹢”赋能,邀请农技专家培训,填补村民的技术知识空白,通过做好“技能积累”让更多农业农村劳动力获得新的技能,实现由“靠天吃饭”向“靠技术吃饭”转变。四是“产业﹢”赋能,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探索“田管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订单农业等新模式。

治理创新推动乡村蓄能

指挥部秉持不能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的原则,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提升乡村自治能力。

以自治增活力。一是开展乡村治理先行示范村创建活动,打造“振兴茶话”“四小园”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模式,推行“物业化”垃圾管理、积分制管理、产业托管。二是在沉浸式帮扶中建立“问题清单”,做到问需问智问计于民,找准矛盾和难题的破解之策。三是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工作机制,实行“一员一格、全员进格、全域覆盖”的网格化管理,力争“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打造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乡村治理“铁军”。四是依托“粤治美”数字化平台,对村务进行科学管理,使乡村治理更加智能化、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村民生活更加便捷化,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觉。

以德治扬正气。一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工作队成员管理、培养和教育,激励其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稳”的定力、“进”的信心,在乡村振兴中模范做出“新”的作为。另一方面,实施乡风文明培育活动,以乡村振兴音乐会、读书会、学习帮帮团等多彩文化活动宣讲文明新风和村规民约,以老党员讲乡村历史和红色故事增强村民归属感、自豪感,推动乡村善治,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采取实质性措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以共治显担当。目前,绝大多数村庄处于一种分散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宗族联系解体了,血缘联系弱化了,地缘联系被破坏了,利益联系尚未建立且缺乏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村民因此在村庄内部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铃薯”[2]。这种乡村治理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来加以干预,方能培育和激发乡村脆弱的自治能力。为此,指挥部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动能,充分挖掘和激发村老、乡贤的模范引领作用,鼓励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以群贤共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产业重构激发内生动能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指挥部确定以产业振兴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以“五带模式”为“动力源”,以“三链协同”为“着力点”,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构。

延伸产业链,因地制宜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指挥部联合汕头相关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构建具有汕头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群。摸清区域内资源禀赋,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做好“土特产”的文章,对口帮扶协作13个镇,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二是延伸特色農业产业链。坚持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功能食品,做精做细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线。深度挖掘文旅资源,聚焦“形态、生态、业态、状态、韵态”五态融合,打造了以“幸福爱恋·和美乡村” “潮韵水乡·十里画廊”网红打卡地、金灶镇果香特色小镇等为标志的特色农旅。

部署创新链,因时而变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加强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工作组探索出的一条引领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东盐村成立粿品工坊专业合作社,吸纳村内粿品制作技艺出众的妇女、防返贫监测户家中有劳动能力人员为社员,营业半年营收超25万元。二是引入多种新产品。工作组进驻以来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引进新产品,着力打造新产业链,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仙城镇蜜蜂养殖、神仙里村葡萄种植、尖山村姜薯种植等“村镇﹢产品”,都是工作组引进培育的新产品。三是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指挥部积极谋划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引入新的加工工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打造供应链,因情施策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营销体系。指挥部着力打造“虚拟﹢现实”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实施以“购”代“帮”,采取“长效采购机制”帮助种养专业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动员帮扶单位以“购”代“帮”,累计采购汕头产品超2000万元,化解农产品滞销问题。二是打造汕头好品牌,加强“圳品”申报,推动汕头市特色农产品走进深圳、走向大湾区市场,目前已有11家企业的29个产品获评“圳品”产品上架深圳市场,40种汕头产品入围第二届深圳消费帮扶好产品百强。三是开辟网络销售渠道,开展直播带货、直播带客活动,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建设农贸综合市场,推进东里农贸综合体、特色果品交易中心和潮汕名优特产产业园建设,完善包装、仓储、销售、物流的产业链条,打造从种子到餐桌的产业链闭环,释放农产品品牌发展能力。

——————————————————————

■注 释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01页。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作者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委托项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苏鸿雁

猜你喜欢

指挥部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1号公告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3号公告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4号公告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