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创”的文化形态与中国形象的时代形塑

2023-12-19成朝晖

工业工程设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文文化遗产数字

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杭州310012

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与科学技术不断融合的发展历史。“新文创”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构建起情感认同和价值基础,以其特有的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文创”的愿景是新时代下的文化生产方式,是以新的文化形态创造与形塑有时代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形象。如果说“文创”是结合学科知识和多元文化,以“文化创意”来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现象。“新文创”则融合了创意、艺术、科技和商业等多个领域,通过创新的方式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和体验,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享受。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是“新文创”的文化形态的具体状态与存在方式。因为有传承、有创造,所以“新文创”的文化形态必然是多种多样;因为与时代同频,所以“新文创”的文化形态必然是与时俱进变化而多元的。

创造人类文明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要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认识和把握其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指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方面在其生成发展中由其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相统一而呈现出来的样态。[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形象涉及个体感知、集体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既包含中国人所认知的国内形象,也包括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国际形象,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和带有中国特质、中国精神的产品评价和接受度。文化作为第一生产力和内核,关键在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可以创意“世界的语言”,以艺通心,更易联通人心,链接世界。当下中国的“新文创”设计发展,应该具备高远的国际视野,彰显中国人更加博大的人文情怀,深化人类交流的文明互鉴与融合共通,写下中国文化的全球注脚。

一、“新文创”的文化形态转向

科技赋能的文化数字化体验,是加强科技发展、产业质量和文化遗产保护,把握国家战略的时代脉搏和发展趋势,实现社会的共建、共创与共益。2021 年元宇宙概念推出,被人们理解为面向未来的数字文明,如何更好地保存、继承和传播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延续与活化的重要使命。诚然,数字时代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数字科技手段来保存、继承和传播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是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结合,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的数字媒体艺术表达。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观众和文化遗产的互动和体验,提高文化遗产的活态生命力,增强文化遗产的可达性。通过计算技术为人文学科提供新的方法,突破以往传统的展览方式和瓶颈,对文物数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深度阐释。人文研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人文学科传统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改造与变革,通过分析文献和文遗物器,探知人们无法洞察的属性与特质,突破人文学科在认识论方面的局限。计算机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数字人文交集,也为链接文化遗产的开放数据云带来了多维的丰富性。

(一)数字文遗展示交互活化新境界

众多博物馆将“文化与技术融合”,以无形科技消除有形障碍,开辟数字化虚拟旅游云空间,借助数字化场景构建虚拟博物馆和虚拟景区游览等方式,实现游客博览的交互和沉浸体验。发展数字文遗展示交互活化新场景,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与人们进行互动和分享,发表评论和分享个人体验,参与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促进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在展示场景中,参观者通过手机应用扫描文物,既可以实时显示文化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相关故事,又可以通过头戴设备和手柄等工具,进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文化遗产场景实现身临其境的探索,感受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以数字技术助力展览提质增效,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合一的沉浸式展览体验,让展览叙事更“灵动”。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互联网公共平台,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新媒介的传播,逐渐从纸媒的静态传播转化为新媒体的多维度和多渠道的传播方式。网站平台的“数字故宫”建设内容丰富,包含导览、展览、教育、探索、学术、文创等内容板块。“展览”板块是对故宫藏馆的各类文物信息等进行采集和建模,建设了故宫博物院的三维模型数据库。设计师以源自自然、融合于器物、提炼自建筑的故宫纹样为元素,将故宫纹样拆分与重组,以精美巧妙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辉煌与瑞福。展览有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的“器惟求新”,也有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的“凝土为器”;有清代宫廷生活的“紫禁一日体验”,也有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的“喜溢华庭”。由原本二维视觉绘本作为载体,转向以数字媒体为介入手段。观众通过“每日故宫”等APP 应用平台随时可以观赏和查询故宫文化资讯与文物,结合时下最为盛行的数字游戏进行非遗场景探索。老少皆宜的观赏模式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人心,真正将故宫文化带入现实生活,实现了新文创的多模式创新。“全景故宫”板块利用三维数据的可视化高度拟真与再现古代建筑与藏品,“360度沉浸式全景图,是新的表现方式、体现方式、居住方式、导航方式和叙述方式的发展基础。[2]”以超高清的古建筑和藏品的三维数据进行创新展示,营造沉浸式的展示体验,突破了物理空间上的限制。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多样性展示方式与互动,为体验者提供更便捷的赏析途径,不仅带领观众真正读懂文化遗产中的奥秘,也使观众感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枝散叶。“数字故宫”以“科技+文化+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创新运用手段,借助渲染技术、全景声技术呈现虚拟现实所带来的情境式沉浸体验,拓展了故宫文化的辐射半径。在展览空间、交互形式、观展体验方面为数字文遗展示活化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应用场景、展览模式与公共服务(见图1~2)。

图1 360°全景故宫午门城楼与区位平面图

图2 360°度全景故宫乾清宫与区位平面图

在众多文遗场域中,敦煌作为国家层级的文化遗产空间,运用数字化和媒体传播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数字服务。建立“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和相关数据库,为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数字敦煌”是敦煌保护的一项虚拟工程,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成功的新文创案例,展示和呈现了敦煌10个朝代30个洞窟的精彩壁画。“数字敦煌”包括资源库、素材库和数字藏经洞三个部分,系统整合与分类敦煌石窟的文物。通过三维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等云游戏数字化技术开启文化跨时代的艺术体验,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和互联网的全球资源共享。意在通过领略敦煌文化,唤醒敦煌艺术的生命力,传播敦煌文化。“数字敦煌”的科技置入给敦煌带来了新文创的感知与活力。数字化敦煌地图的设计是以华为河图为基础,建立可持续的数字世界,运用实景导览、AR人机互动等,实现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无界,突破了传统文创空间的表达维度。依托敦煌莫高窟开展厘米级空间识别技术,实现敦煌洞窟壁画的沉浸式全展区的空间模型与客观环境的AR 引导,内置人工解说员诠释敦煌文化。互动性与沉浸式体验成为敦煌“新文创”旅游的特征。观览者通过300dpi精度的敦煌洞窟图片赏析和了解敦煌各个朝代的洞窟特征与细节,寻境敦煌艺术宝库,跨越敦煌千年文化,倾听久远的诉说,见证敦煌多元文明的交融史。

文遗场景的数字活化是人们感知中国文化的创新形象设计,亦是通过当代语言活化文化形态与中国形象的有效路径之一,在未来科技与文化的交织互融中,为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中国力量。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多维转译

文遗场景的数字活化提供了具有想象力和时空一致性的再现场景,亦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创意产业进行跨界合作与创新。数字化平台、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云数据平台、数字化线上体验、沉浸式文化旅游场景等空间场景的多维转译。“转译维度划分为:跨媒介、跨时空、跨文化三个维度。‘跨媒介’指的是利用融合传播的思路,突破固有文化圈层壁垒和创作媒体介质的限制,以另一种属性的媒介作为传播载体进行作品呈现;‘跨时空’指的是打破原有在时间、空间上的制约,还原历史、贯穿古今、将传统与现代、回忆与现实相联结,把不同情境中的文化内容相叠加,使文化更开放,也得以更长远地交流;‘跨文化’强调的是文化自身具有的互动性、内在关联性、民族主义倾向,基于文化差异与认同后实现的不同文化圈层的价值趋同,呈现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思想、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文化转译。[3]”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多维转译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建文化遗产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体验,基于文化遗产的主题内涵、展示立意、内涵映射与生成文化的特定属性。借助科学技术探寻文化遗产转译的有效方式,形成独特的应用场景和恰当的演绎方式,以跨媒介、跨时空和跨文化的多维思路进行文化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整合与转译,进而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就需要同时考虑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以易于感知的视、听、触、味、嗅觉为感知与传达地探寻原点,设计有特色的演绎方式。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中国首个盛唐风华的“长安十二时辰”的沉浸式文化生活体验。还原了中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通过“和合之美·风雅长安”的街坊里巷的主题呈现了盛唐“花萼相辉·夜宴长安”的宴飨,再现了唐朝市井的文化生活。这里是以“微缩长安、文化盛宴、唐风雅集”等沉浸场为核心,集商业、休闲和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跨时空”的盛唐文化智慧街区,营造“全唐”消费场景,在人文场景的建筑、音乐、器物等方面全方位还原中国唐朝文化情境,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践行数字化文化街区新体验。通过增强现实的5G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跨媒介”的方式,借助“夜游+IP”的现实场景和数字信息模式,将文化遗产形象化与数字化呈现在人们眼前,打造智慧旅游时代的街区。通过“观唐风唐艺、听唐音唐乐、演唐人唐剧、品唐食唐味、玩唐俗唐趣、购唐物唐礼”的入唐体验,感受唐朝人的市井生活。将传统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结合,利用触摸屏、交互投影等技术呈现交互式展览和体验,探寻灵活多元的展演方式,构建时代的历史感与地方感,塑造新型文化展演与当代时尚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多维转译丰盈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发展,以艺术为骨,铸千年颂唱;以文化为魂,谱万世传承;以数字技术“活化”文物信息,实现全新的可沉浸、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跨文化”文旅体验场景的新境界。

文化遗产的交互活化和多维转译带来“新文创”的文化新形态,亦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真正让观众走进文物的世界里,与历史人物“遇见”,与古代文物“交流”。对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创新活化与优秀历史文化的艺术传承是划时代的进步,亦是中国形象的时代形塑,更是“新文创”的创新范式。

二、“新文创”的文化亦生活化

数字变革时代,危机与发展共存,互联网服务浸入的生活场景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超越了人们原有的想象。相比之下,以传统文化作为载体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全年龄段人们的喜爱,同时将传统IP进行现代演绎,多维共生。以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的文娱联姻,让文化输出有了载体,实现协同与融合。这种融合的时移势易促进以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影响力。

(一)以文化叙事溯源东方美学

科技时代对视觉的审美取向造成巨大冲击,“新文创”逐步走出艺术化的常态,“文化叙事”成为“指南针”。叙事是针对故事的全新构建。文化叙事意在中国特色文娱表现之下实现当代思想与历史对象的重聚。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娱消费本质上是精神类的消费,其“内容”被消费者捕捉,满足精神世界里放松、愉悦、积聚等需求,可以视为是物质满足的一种升级。在营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文娱产品的组织、建构与共享尤为重要。通过展现过往时间之优秀文化内容与视觉形态的传承,文娱产品更应担负起引导精神消费的责任。2022 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传承和演绎了经典,以王希孟的中国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元素,以诗剧的舞绘形式再现了中国画“意象”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与托物言志的意境营造。借助现代化的影像技术,增强时空交错下青绿山水如诗如画的想象。创新性的数字剪辑方式展现了文化层面中国的意象表达与情感思想,体现东方美学与人文价值。结合软翠、石绿、菉竹、碧山、苍霞等中国传统色“青”“绿”的“随类赋彩”,通过舞者的曼妙身姿,诠释了独步、险峰、卧石,以及画中青山亦近亦远、如梦如幻的缥缈意境,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表达,映射中国优秀的文化要义,体现了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将东方宋韵美学通过舞蹈与动态影像演绎到了极致,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深入人心,科技赋能艺术,艺术传承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绽放出富有东方美学意趣的生命力(见图3)。

图3 《只此青绿》结合中国传统色的“青”“绿”①《只此青绿》结合中国传统色的“青”“绿”,再现了中国画“意象”的情景交融,通过舞者的曼妙身姿,诠释了独步,展现画中青山亦近亦远的“随类赋彩”。

(二)以文化亦生活唤醒新生机

诚然,当下的设计被过于泛技术化,这不是“新文创”设计开发与创新的真实目的。“必须尊重历史的脉络、现实的景况和未来的描述。[4]”由表及里,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和技术的一部分,“新文创”设计的研究是应该面向未来的,也面向人本的生活,带有生活美学的符号深入人心。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歌舞《唐宫夜宴》真实地还原盛唐景象,挖掘本土特色的唐代美学风范而引起赞誉。《唐宫夜宴》创作灵感源自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三彩乐俑,舞者身着中国传统的唐装服饰,面部是绯红的“斜红”妆容,跳着憨态可掬的舞蹈,唐代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聚焦盛唐时期的历史场景、唐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深刻地记住了一群唐风小妮们雀跃地赴宴场景。运用了5G、AR 等现代技术叠加历史文物的影像,融入磅礴大气的布景中,让现实舞台与虚拟场景相结合,完美呈现出一幅“盛唐夜宴图”。整体风格轻松诙谐,又不失文化底蕴;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又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演化。这是文物现代化的“新文创”探索,也是文物数字化的生动呈现。

“新文创”围绕文化叙事的鲜活“形象”展开,以文化亦生活为灵感,通过文娱的创新表达让中国优秀文化焕发新生机。对普通大众而言,文化即生活,文化对人的吸引力也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关注生活,关注普通人情感的“新文创”理念,唤醒中国人根植于心的中华文化自信。

三、“新文创”的多元文化形态

视觉传媒通过网络媒介与传播媒体为手段,以文化视觉为内涵驱动,通过数字媒体、多元媒介的无界协同处理信息,形成当下“新文创”文化新形态的主要特征。随着多元化传媒手段的普及和传媒技术的转型促进大众视觉传播的变革,改变了视觉传播的形式和领域,拓展了多元化的视觉图像的制作、生产与传播。

人们利用数字技术的视觉传媒,增强对信息的冲击与理解,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集中探讨了二百余年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表述:“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5]”多元化传媒的发展使原属视觉平面化的产品包装、空间内景、动画转场、游戏页面的呈现方式与手段得以延伸和拓展,以适应数字智能的全新形式。麦克卢汉认为:“技术使人的一种感官延伸时,随着新技术的内化,文化的新型转换也迅速发生。[6]”视觉生产从二维平面的表现向三维、四维以及多维空间的视听媒介延展,以多领域的无界协同呈现视觉影像的张力。同时,光色融合的技术所呈现的视觉图像在媒介文化中突显,互联网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开放性加快了视觉传媒的无界协同。

(一)动漫“新文创”的文化赋能与别开新路

以文化为多元载体让“新文创”语境焕发生机,利用文化赋能动漫创作与游戏开发等的视觉传媒和发展模式。“新文创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 构建[7]”作为图像时代的通用语言,动漫的“新文创”是极具市场潜力和文化输出功能的形态。动漫文创产业包括动画、游戏、漫画和动漫衍生品等多种文化产品,形态的丰富多样成为当下年轻人消费的重要市场之一。

响应文化旅游产业的需求,将动漫“新文创”转化为顺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的精神产品,发展动漫“新文创”的本土文化传承活化与创新设计。同时,视觉传媒的无界协同强化了动漫“新文创”表达的多元化和层次感,尤其是针对于难以生动展示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精神,动漫艺术具有通俗易懂的表达优势。例如:《大鱼海棠》是针对福建地方文化转化的动漫作品,以福建永定的地域建筑土楼作为场景设计原型,具有东方韵味与神秘色彩。将福建代表性的土楼建筑、纹饰和服饰等诸多视觉元素一一呈现,巧妙地将中国画的构图形式与地方文化融合,与观众“共情”进行“跨文化”的转换。以童趣故事传承优秀文明,以民族性的动漫影像配合极具中国韵味的色彩与音乐,将叙事融入数字技术的动漫影像中,呈现绝美的传奇世界,展现浓郁的中国画风,传播中华文化的特色。主题歌《大鱼》带着中国古典的哀愁,秉承了悠远的国乐之风,多维感官为打造优质的文化内容与沉浸式叙事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可能,促进动漫业态发展与联动效益,展现出中国动漫形象的美学韵味(见图4)。

动漫的动态特征与时空灵活性赋予了动漫“新文创”的多维表现,在以客家传统为元素塑造的《小凉帽》系列动画,呈现特有的东方魔幻美学,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古老记忆,叠映出胸怀山海的想象,以独特的本土风情、民族特色服饰成为其文化形态构成的视觉符号。通过小凉帽的文创系统设计,呈现客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此外,配合小凉帽的多维表达形式,拖延设计了小凉帽的AR 古诗、绘本和富有创意的小凉帽形象系统的衍生品。丰富与可爱的动漫形象,结合各类IP授权、联名等形式出现在各类文创产品上,体现动漫“新文创”别开新路的玩赏价值和商业价值,全方面地展示动漫文创的无界协同优势与跨界融合的创新能力,形成有效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自觉与担当。

文化能够凝聚共识,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人物的再创作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形象,以良好的中国叙事创生“新文创”。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动漫、动画、游戏的中国特征和民族风格。“东坡甦DONGPOSU”是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原型,传递苏东坡在绝境中持续重生的英雄精神,形象表达了设计者对中国宋代文化的思考,融合宋代美学和时尚气息诠释当代年轻且时尚的美学品位。传统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思想旨归丰富了游戏的世界观和故事的深刻性,提升了游戏的美学质感,为游戏形象塑造出新颖的文化气质。“东坡甦DONGPOSU”形象出现在国际化的全球地标纽约时代广场百老汇大屏,凝结了宝贵的精神品格的中华文化名人IP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文化品位,亦强化中国游戏走出国门的能力,展现了新颖的当代中国形象设计(见图5)。

图5 东坡甦DONGPOSU③纽约时代广场百老汇大屏上发布的“东坡甦DONGPOSU”IP形象,展现了新时代审美特征和未来科幻风格的融合。

(二)文化与视觉传媒的多维时空演绎

视觉传媒是国家发展文化输出的利器,是中国“新文创”创意发展的路径。在全球竞争的世界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进行对外传播,形成属于东方的话语体系则尤为重要。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倒计时来演绎中国二十四节气,开幕式倒计时“归零”到节气之首的立春,正值开幕式就是立春之日。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也是中国古人对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总结。将二十四节气的古诗文、时令意象和华夏的魅丽风光与冰雪健儿的运动场景相互融合,古老的中国节气文化和东方美学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以跨时间、跨时空、跨媒介的精彩演绎,弘扬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向世界展示中华璀璨的文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篇章,带动多元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四、结语

世界的竞争态势转为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发展,文化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最大引擎。“新文创”的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国形象的时代形塑,一方面,“新文创”借助数字人文的内容生产和文化价值,形成以数字人文的时空数据建构为特性,以人文学科的可阅读、可操作、可分析的规模化、标准化为形式,兼具设计学科的以艺术的可观赏、可倾听、可感触的美学形态而存在;另一方面,“新文创”呈现出跨媒介、跨时空、跨文化的数字化的多维转译和开放性、互动性和未来性的态势。聚焦“文化+文娱+文旅+文创”的多样化文化消费场景,推出多维性与多元化的数字商业模式。中国需要更多优质的“新文创”为践行文化软实力而助力,提升中国“新文创”的传承发展与原创表达,把设计的目光投向世界,敏锐地洞察与引领国际文化进步的趋势,以“科技+文化+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创新运用手段,以含蕴东方美学的“中国基因”,以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纳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博大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文化胸怀和自信的文化态度,营造具备全球传播力的中国文化形象。

猜你喜欢

新文文化遗产数字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新文创”时代动漫作品创作探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关于培育壮大牡市新文创产业的对策研究
新文创时代到来
牡丹江推动发展数字新文创产业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