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怀故友(一)挚友王林丽

2023-12-19贺谦益

当代作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林丽邵阳市知青

好一位妙龄女郎!她柳叶眉,大眼睛,高鼻梁,光彩照人,扎在开会的人群中,犹如鹤立鸡群,我不由得打听。

有人告诉我,她叫王林丽,是邵阳市一中刚刚毕业的初中生,父母在邵阳市造纸厂工作,是从上海一带过来支援大三线的。1971年4月25日,她从热闹非凡的邵阳来到了我们大队二队插队落户。

初识姑娘,我心生喜悦,散会时,不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正与同学话别,笑笑呵呵,高兴地一面指点江山,一面叽叽喳喳,那声音宛如黄鹂在歌唱。我们同路,临别,她挥手,回眸一笑,百媚齐生。

眼前的深山老林正春光明媚,山花灿烂,风景宛如一幅图画。秀丽的风光背后是无边的辛酸,下乡不是镀金!

接下来是艰巨的劳动磨炼,农村的活儿多于沙粒,从晨曦微露到月上东山,她不是在山地里,就是在水田里,毫不畏惧,任凭风吹雨打,认认真真,样样农活都学得不错。别看她外表像白雪公主,心里却有一股倔强劲。扯秧插田是刚来的知青最难熬的一关,况且不说从早到晚脸朝水面背朝天,左手拿秧苗,右手插个不停,就这满田的蚂蟥,一条条,一群群,只要水一响,黑压压的一大片,够人头昏目眩的。它们仿佛一群恶魔,咬破我们的细皮嫩肉,肆无忌惮地吸食人血,一个伤口,一条蚂蟥,有时是两条,甚至更多,防不胜防,直到它们吸得鼓胀胀的,滚落水中。姑娘的腿上伤痕累累,可是,插秧、中耕、除草、施肥……哪样农活不在水里?又哪里离得开我们知青?她依旧那么乐观,笑微微的,竟然硬闯过来了!

收割的季节,繁重的农活让我们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常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几乎被农民同化,懒得洗衣浆纱。她却不然,收工回到家,不辞其劳,衣裤洗得干干净净,晾晒时一丝不苟,叠折得整整齐齐,知青小屋里一尘不染。几乎与学生时代一模一样,整洁靓丽,从不因环境的改变而随乡入俗。

下乡的劳动很辛苦,生活也很艰苦,这些丝毫对她没有影响,我们每次见面,她似乎吃了忘忧草,常常笑眯眯的。也许,她太天真无瑕,骨子里只会笑,是上帝派来的的快乐天使。

她不仅热爱生活,奋发上进,而且聪明活泼,能歌善舞。当时,知青们组织了白玉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她首当其选。在傅家湾小学,在公社的舞台上,在区政府的大礼堂里,笛子吹起,二胡拉起,锣鼓响起,演员们上场了,她身材婀娜,眉宇清扬,硕大的眼眸晶莹闪亮,台柱亮相的那一刹那,喧闹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随着音乐的节拍,演员们舞步轻盈,开始尽情舞蹈。她用柔软的腰肢,动人的眼神,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疾风般地旋转,表达短剧中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这是“文革”中罕见的舞蹈轻骑队,让山区的人们看得如痴如醉,无不疯狂地为她喝彩。她和她的伙伴们红遍李熙区。

从此,山里无人不识君。农民希望能和她一同干活,夸赞她:这姑娘笑口常开,不装大,吃得苦,和她一起干活,一点不累。男知青们更在心中仰慕万分,哪怕自己再累,路途再远,也要借故来二队溜达一圈,跟慧心巧思的姑娘聊天、说笑、叙旧,是那时一种无穷的快乐,我们特别羡慕。

艰苦的环境让我们心心相通。她慷慨大方,像个侠义的小男孩。她有好吃的,总要送一点给我,有时是一小包家乡的黑豆豉,有时是两块豆腐干,有时是一个猪血丸子。我坐享其成,于心何安,故有意推却,还因为他们这个知青点人多,知青来往也多,经常要招待。

这下,她可惱了,收敛起甜甜的笑容,从薄薄的嘴唇里迸发出的话语快得惊人,可又暖人心怀。我知道这是一份难以表达的关爱,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令:“给你的崽吃。”

我不得不收下她的礼物。当此时,她粲然一笑,一对酒窝深深地镶嵌在白皙俊俏的瓜子脸上。

我渐渐离去,走近松林,回头一望,她仍站在家门前低矮的旧木板屋前的小路上,一直目送我爬上她家门前那座高大的山林,苗条的身材在晚风中亭亭玉立,款式新颖的玫红衣裳时髦得体,宛如一朵盛开的玫瑰。

她的心灵与外表一样的美!

其实,我已经近两年没有一滴油下锅了,哪有钱回家?哪里还能闻得到肉和豆腐的气味?何况家乡的猪血丸子是我的最爱。它圆圆的,外表黑里透亮,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多么诱人!这一次次家乡菜的味道早已让我心存感激。

一到家,我把儿子从背上放下来。儿子瞪大眼睛,连忙把猪血丸子捧在手里,如获山珍海味,不顾一切,拼命地咬那硬邦邦的生猪血丸子,可怜他牙齿都没有长齐,久久地咬,却难以获得,而又不甘放弃,饥饿、狼狈的模样让我入木三分。

过了不久,一次,我的爱人阿戴周末从学校回到家,拿着折得工工整整的两件衬衣递给我,高兴地说:“王林丽送给你的。说她穿短了,你穿一定合身。”

我打开一看,是两件长袖衬衣,布料不错,好像用熨斗熨过一样整洁,一件玫红,新的;一件洁白,不旧。我忽然想起上次见面她不就是穿着这件玫红的衣裳吗?她穿十分合适,简直就像红衣天仙,怎么会短?

我在犹豫,阿戴说:“我也再三推辞过,她是真心的,收下吧。天气冷了。”

我恍然大悟,因为上次我俩见面时,她曾经用异样的眼神,瞟过我穿在身上打着补丁的衬衣,大概是怕伤了我的自尊与虚荣,怕我不接受,她才这样说,那么,拿给我就顺理成章了。

她善解人意,时时刻刻在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体贴我,而那时是我最艰苦的时候,我的衣物书本在“文革”中被人全部搜刮一空,几度春秋,一件长袖衬衣缝缝补补,眼看衣不蔽体,时值深秋,山风阵阵,天早生寒意,她真是雪中送炭啊!就这样,她对我义无反顾,常常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林丽不光心地极好,人缘不错,还事事一帆风顺。1973年7月,她被招生到邵阳市卫生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邵阳市职工医院工作。在我们这群人中,她是最早离开下乡地的知青,前程似锦,没有几人能与她相提并论。

岁月如斯,一晃到了80年代,我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一个搞计划生育的年轻干部骑自行车上班时,把阿婆撞倒,摔断了她的手腕,那人已经赔偿过她所有的费用;阿婆是继母,担心我们分配家里新建的房子,一年之后,她再次住院,却说是我们打断的,并作法医鉴定上诉法院,法院突然传讯我们。面对子虚乌有,我不以为然,法院却说:人证物证,样样都有,这是故意伤害罪,至少坐三年以上的牢。

我慌了,急忙去找林丽商量。她一本正经地劝告我:一定要找到继母原来受伤时照的X光底片,只有这样,才会不攻自破。

她连忙带我到医院里的档案室,说明缘由,让我尽快寻找,下班后,她来帮忙。偌大的档案室里,一排排货架上全是X光底片的纸袋子,满是灰尘,我们一本挨着一本地翻看名字,直到晚上,两人一起把他们医院的底片翻了个锅底朝天,可惜没有。

我有点灰心丧气。她却热忱地再三鼓励我再找,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医院,把全市所有的照X光的地方都去查一遍,绝对可以找到证据。

她又帮我一一联系其他医院工作的好友,好让医院答應我的请求,最后,我终于在邵阳市立医院堆积如山的片子中,找到了继母摔伤时那张原始X光底片!把它交给法院,我们夫妇才免去一次牢狱之灾!

当此时,我教毕业班,93个学生,工作累得要命;继母请了两个律师,天天催官司,急得昏头转向,我甚至胃出血,还不得不去医院切除甲状腺肿瘤。要不是林丽相伴相劝相助,生活的压力让我几乎窒息。非经磨难,不能彻悟,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我对她的感激。这是一种毕生难以忘怀的情谊,哪怕骨头化成了灰尘!

她很善良,也很优秀,是医院里的一姐。大家都在夸她心地光明,和蔼可亲,乐于奉献,常常被评为医院、全市医疗系统的工作模范,先进个人,特别艳羡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爱人是军官,仪表堂堂。在计划生育的年代,她有一个聪明机灵的儿子,十全十美,多么幸福的一家啊。

1987年,可恨天妒英才,她的夫君突然病逝,真是天崩地裂,她痛断肝肠,哭得很伤心,从此,破碎的心,伤感的情,游走在崩溃边缘,开怀灿烂的笑容消亡殆尽,再也无法回到往昔的欢愉之中。

我极力安慰:什么红颜薄命?你有儿子,他才6岁,那么活泼可爱,你爱他如命,就忍心丢下?他幼年丧父已经不幸,没有妈妈,怎能长大?为了孩子,鼓起勇气,向前走吧……

她终于擦干了眼泪,抬起头,将满腹的忧愁与思念深藏于心底,开始新的征程。护士,三班倒,够累够呛,她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照顾孩子,沉重的担子由她一肩挑起,不变的是,她依旧是医院里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她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尽管我总抽空去看望她,常常挑些开心的事情与她交谈,总想淡去她心中的苦楚,然而,心病还须心药医,她消瘦,脸色苍白,我担心她生病,反复叮嘱她看病。这下可好,她竟然笑了,高兴地解释:“我是护士,自己晓得,你放心,真没有病。是事情太多,睡不安宁,医院里忙不过来,有时还得加班。”

我的忧虑并非多余,不久,她一病不起,2006年1月29日,年近53岁的林丽心力交瘁,因胆总管癌而离去。这位白衣女神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幸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而我,泪如泉涌,心似刀绞,从此,高山流水,何处觅知音?

她悄悄地走了。我常常梦见她:在下乡地的吊脚楼前,在阵阵寒风中,那个红衣女孩依旧那么俏丽,挥着手,目送我;醒后,我却泪眼婆娑,通宵不眠……此情绵绵无期,也真希望有来世,我俩继续做朋友,珍惜人世间的这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贺谦益,女,湖南省邵阳师范毕业,高级教师,2005年7月退休。1968年下乡,到本省绥宁县白玉公社付家湾大队一生产队插队落户。1975—2005年,先后在邵阳市新滩镇小学和东塔实验小学教书。历任高年级班主任、辅导员、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并担任教研组组长。曾经多次获得邵阳市优秀辅导员、湖南省优秀班主任及优秀教师等殊荣。荣获首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三等奖;荣获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一等奖;荣获“中国知青作家杯”小说十佳作品选。

猜你喜欢

林丽邵阳市知青
雪之韵
春天
怎么恭维她
正确太太也认错
正确太太也认错
难忘知青岁月
院子里的枇杷树
生命的密码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访邵阳市隆回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刘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