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姜夔搬上银幕的企划书
2023-12-19姜清水
姜清水
姜夔,南宋饶州鄱阳人。他是南宋时的音乐家、书法家、鉴赏家、著名诗人、文学艺术理论家、清雅词派的一代词宗。姜夔是完成中国文坛自唐以来所追求诗词雅化归程的第一人;是中国古曲雅乐的传播者与继承人;是中国文学批评从“道德批评转向美学批评”的关键之人;是为中国书法与诗词完善“立法”之人;是中国戏曲的“先驱者”;是中国音乐从“字谱”“减字谱”至“工尺谱”成功的转化者;以及他对中国词谱学、词韵学、鉴赏学、鉴定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姜夔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宋末至清末六百年来在文坛享有崇高的荣誉。
姜夔文化体现了“心忧家国的淑世情怀!语贵含蓄的艺术语言!自然天成的文学素养!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从善如流的学问态度!不畏艰难的人格魅力!天道酬勤的人生追求!”
本人是鄱阳县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姜夔文化研究分会会长,经过近四十年对姜夔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与看法,根据历史史料,以“剧”为依托,编写并出版了四十二期连续电视剧文学剧本《春天约会姜夔》(暂定名:姜夔传)。该剧本展示姜夔的一生坎坷经历,爱国思想、道德观、艺术思想形成轨迹。体现其人生追求与人生价值,再现主人翁在中国南宋人们生活的那一段历史现实,让观众去体会国家命运与民众命运为一体的现实,作为民众应该怎样生活和如何爱国,也为国家领导层提供了一个“决策”国家命运的反面教材。
故事从南宋“庆元党禁”(公元1195年一1202年)时展开,党争波及学界,视“理学为伪学”,理学大师朱熹获牢狱之灾,差点被杀,姜夔胸怀大志,满腹经纶,為国整疏礼乐,就难施展才华,而且一次次遭遇苦难。
展示这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的人生坎坷历程,揭开他“流落江湖不忘国”的苦吟与“中天之痛”的形成全过程。
故事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给人以震撼与回味。整个故事对现实人们的生活有着诸多启迪作用,如人生追求、生存理念、生命价值等等,特别是主人公在凄凉的环境下“不忘国”的坚定思想,会叫观众耿耿记怀。
本剧借南宋词人姜夔的经历和南宋历史现实,在重建国家文化自信和创建民众文化观念方面给点启示。
本人在推动把这个剧本搬上银幕工作,此工程宏伟,意义非凡,有着“文化强国”“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与公正评价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意义,特做此策划书,希望得到姜夔游学所在地的党委、政府等有关机关单位的关注与支持,并尽快以联合团队或由某一地牵头立项。
本剧主题词:爱国、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名人。
一、项目背景分析姜夔被誉为中国文坛天才、全才、通才,享有词圣、大家、圭臬、清空、骚雅等美誉。他能做到诗、词、书、乐、文学及其文艺理论各个科目都可达到尽善尽美、珠璧交辉境界。“流落江湖不忘国”的心忧家国情操、“耿介清高”的道德人品秉性、“布衣何用揖王公”的宽阔胸襟、“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裁云缝雾、戛玉敲金”的艺术水准、“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成为了姜夔遗留给人们的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一本珍贵的文化精神教科书。
姜夔诗词具有清空、骚雅、含蓄、委婉的特色,用才华作诗词,逐字琢句,化典于无形,将诗词的韵味、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他以江西诗派瘦硬、执拗、循法、峭拔特征之笔,结合自己的“合异”与“蜕化”的创新思想去救婉约词一派的软媚、俚俗的风气;又运用晋宋的雅致风格与晚唐的绵邈风神,借以自己“至善至美”的审美观补豪放词的粗犷、直白的弊端,将中华词形成了清空、骚雅新的理想风格。姜夔是这一理想风格词派的最高代表,当时的范成大、萧德藻、杨万里等名公巨儒极力推许,后期的张辑、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张炎、王沂孙、周密等宗其为师,到清代还奉其为“圭臬”,以及享有“词圣”“词仙”“大家”“词中杜少陵”等美誉。
姜夔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极富想象力,语言灵动自然,具有顶端的艺术水准。
姜夔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书法理论家。他的《续书谱》一书,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姜夔的书法思想是“崇晋贬唐”,反对俗书。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
姜夔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词谱音乐无论在艺术上及思想上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姜夔的词谱音乐创作继承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统,对词谱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都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一种“合调协律”的独特风格。
姜夔的词旁扣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宋代的曲谱,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活化石”。
他的音节韵律,突破了前人词牌前后两段完全一致的套路,使乐曲的发展更为自由与合声调协韵律。姜夔能娴熟地运用七声音阶和半音,使曲调显得清越秀丽,这与他独具一格的清刚婉丽、典雅蕴藉的词风结合得天衣无缝。
对姜夔文化的认识与接受,在中国近现代有过波折,纠其原因,看似是清未西方文学艺术审美观的流入,以王国维为代表拿“隔与不隔”意识,评判作品的“真善美”,恰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蕴藉”文学艺术表现特征的两大精华,给予丢弃,也背离艺术“隐蔽作者创作意图”的主旨。从深层次去考量,最大的因素无不是战争逼迫中国文化主流产生审观观方向的偏离。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利船钢炮打开中国大门开始,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受欺凌”“洒热血”的抗争史。战争不断,抗敌前仆后继,中国以救亡为第一要务。为了更好地唤起民众奔赴前线,诸如沉淀几百年的“还我河山”“保家卫国”的“豪放、直白”语言口号,成了中国文化主流声音,使中国文学艺术审美观发生主线偏移,对“含蓄、蕴藉”文学艺术表现的文化现象加以贬斥。姜夔文化在这种势态中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无人问津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甚至把好端端的一股正气流被弄成“反面教材”,好在他文化精神的“原本著述”与“影响力量”在中国文坛仍有遗存。
文化是历史进程中的推进器,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的源泉,艺术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与今天的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必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
特别是在当前,中央不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根本思想保障,而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党中央“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義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又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好共同的精神纽带,才能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推动力量,才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一意志,使全民族同心同德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何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快慢、质量高低、实现与否。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实现在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然耸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是人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们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不会因第一位的物质需求而湮灭的高层次需求。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发明显,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需求越加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指示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并在江西主持召开有11省负责人参加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主旨“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
姜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一个分支,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境界,变化人的气质素养,涵养人的道德秉性,纯洁人的情感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层面,开阔人的视野维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当人们认知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极高级的精神享受,从中得到愉悦,对姜夔文化认知与接受也会随之升温。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姜夔不仅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文坛中一颗灿烂的巨星,也是中国文化人中的一面可照“得失”的明亮赤镜。
姜夔是震古烁今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设想并启动,以人类历史中对文学艺术有特殊贡献的人物命名“水星环形山”,纪念他们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会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在世界各国搜集入选人的资料,经过十二年的筛选甄别,到1987年正式公布了以“水星环形山”命名的著名文学艺术家名字。公布的人员名单中,有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的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姜夔的大名享誉其中,在宇宙间留下了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名声千古流传,与星空共存,与日月同辉。
姜夔的艺术思想主要是“反俗崇雅”“温柔敦厚”“适中之美”,是能代表着东方文化特征的,也是中国文坛一直坚持廪承、赓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道。
姜夔在近现代是误解、误读了的,有“灰色”印迹。王国维是用西方审美观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明显不对,他对姜夔有敬、有怕的思想,其评价姜夔也就有自相矛盾之处。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有奖有贬,奖在“格高”“疏越”“蝉蜕尘埃”,贬在“终隔一层”“雾里看花”“无一语道着”,以及“有格而无情”,当然也指出姜夔词中有不隔的。
王国维是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人间词话》提出了“词以境界为最上”的命题,这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又以“真”赋于词的魂,要求“真感情”“忠实”真事件,用真心对待一草一木,达到“见真矣”“知者深”目标才能成为大家。这些理论无疑地给审美观念插上了翅膀,给人们带来了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好方法。受到追捧,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的审美观念背离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不适用中国古典文学,所以王国维的审美观点一直是存在争议的。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包括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优美说等,主要是他热心追捧康德、叙本华和尼采诸西方学者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未能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审美观完美的融合,特别是阐述理论部份是很不足的,存在着不少缺陷。《人间词话》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转型期的美学专著,明显存缺陷和不足,也就不足为怪。
王国维把“隔”与“不隔”,做衡量“真”的尺度甚为不妥。以及他对姜夔词的评价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两点很是在影响着王国维自己的审美观念体系声誉的同时,也对姜夔文化造成伤害与误导。《人间词话》成为无法全面理解,完善王国维体系的障碍物和难以继承发扬姜夔文化的拦路虎。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王国维给了我们一个:“半成品。”是需要继续加工和完善的。如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只讲艺术性,不涉及思想性和时段性,就是一大难以完善的难题。
王季思早年受政治影响而着笔批姜夔,其在晚年就反思过,在一九九二年前后到处口头呼吁要给姜夔“平反”,并写长文承认:以往“片面抬高辛弃疾,贬低姜白石”,“受到当时古典文学领域过‘左思潮的影响,在编写两宋词家各章节时,依然抬高豪放派,贬低婉约派。”他在八十六岁高龄时还撰写文章说:“白石词由于思想上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在词史上影响深远。”“把他看作江湖游士、豪门清客,评价也是偏低的。”并说:“把婉约派词人贬得过低,对他们的艺术成就也未能深入分析,却不是公正对待南宋词家的态度。”,近百年间,特别是中国在民族危亡之季,灾难深重时期,在“文学为政治服务” 的前题下,需要口号式文学唤起民众救亡,而勿略或排挤文学艺术,对姜夔的艺术人生予以批评、指责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姜夔生于南宋那段中原尴尬历史中,他的作品无不充满着时代的印迹,他是用艺术的形式、用心中的热血、用诗人的语言,诉说着历史苍桑与历史的无奈。他是一个尽职的文人,是一个高唱时代强音的文人。当时杨万里很是震撼,说“诗星入肠肺肝裂” ,而称姜夔“吹散濒湖数峰雪”。
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姜夔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宋末至清末六百年来在文坛享有崇高的荣誉,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下了一个中肯而明确的论断: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的终了,可以说完全是“姜夔的时期”。
姜夔能做到诗、词、书、乐、文学及其文艺理论各个科目都可达到尽善尽美、珠璧交辉境界。从南宋中晚期到清代未期,这600余年的中国文坛都是姜夔在做霸主。这个时期对姜夔的赞语、评论非常中肯而到位,如“黍离之悲” “音节谐婉”“裁云缝雾、戛玉敲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伤春悲秋”“清高品性”“忧国之痛”“ 一代词宗”“词圣”“词仙”。
姜夔是艺术的姜夔,读懂姜夔也不是一件易事,就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视角不同,效果不一样,文坛出现对姜夔不同的评价也在情理之中,可在他一个人身上发生诸多几近反义的评述,就有许多说不清的原由,误解或误读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因素之一。又因误解或误读衍生出对姜夔“志趣” 定位问题的误导,如对《扬州慢》词中的“青楼梦好”句与《玲珑四犯》词中的“寻花伴侣”语产生误读,硬说姜夔“风月词人”;又如对姜夔交游中有范成大、京镗、楼钥、张平甫、张功甫等一大批高官巨富,定姜夔“豪门清客”;再如姜夔避灾投靠姐姐生活的亲情;萧德藻早期以关照同年之子姜夔属友情,后期关爱侄女婿姜夔生活是亲情;姜夔撰写张平甫祖父《张循王遗事》,张平甫报恩,照顾姜夔生活亦为常见世人情,就被冠以“依人而活”或“寄人篱下”。更为严重的是把姜夔存世四首与辛弃疾唱酬的词误读,诸多学者没能从艺术视角进入,特别是在“扬辛抑姜”“抬辛贬姜”的思路下,把姜夔的词置于辛弃疾词风平台上加以展示,以及词评人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注重“将军”地位的崇山峻岭,而不顾姜夔的词风格调和律协的诗词艺术性,并勿视“平民”文化的广阔天地。如此对待姜夔,肯定是不公允的,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华诗词豪放与婉约两派风格,这不仅是给华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缺陷,更重要的是让人止步深入研究婉约派的文学艺术性。
科学地评价、总结卓绝的中国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对我们认识和探索中国艺术规律,对于继承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以指导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都是很有益的。公开整理、公平评价、公正总结姜夔文化艺术创作过程、创作水准、创作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还原姜夔阳光形象,把姜夔搬上银幕正逢最好时机。
二、项目运营计划
本项目在剧本产生初期的阶段(二零一七年),成都龙辰天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很青睐,其公司法人代表与本人草签了一个动用“编剧协议”,并制定了一个初步设想“拍摄计划”,该公司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根本,响应国家打造文化强国之理念的号召”,在网上作为大型历史人物电视连续剧《姜夔传》拍摄活动,进行了宣传,而且说前期各项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中。拍摄计划受业内专家关注,得到了全国影视、文化界前辈的关注和大力支持。确定了中国诗歌学会参与该剧的拍摄工作,中国诗歌学会成为该剧合作拍摄单位。黄怒波先生将担任电视连续剧《姜夔传》的顾問;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政委、社长、总编辑)程步涛先生将担任该剧的文学总编辑。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张用生老师参与合作拍摄。还有中外散文诗学会,会长海梦老师担任顾问,副会长张用生老师担任策划人之一。中国剧作家协会,执行会长李献英梅女士担任策划人之一。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蒋孝良先生出任表演艺术顾问、中国当代篆刻大师姜公醉老师担任书画顾问。并强调通过和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鼎力策划了大型历史人物电视连续剧《姜夔传》。由于当时影视界“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以及推动此事项的江西省鄱阳县政界人事变动,此项目被叫停。
为了大型历史人物电视连续剧《姜夔传》该项目重新启动,特制订计划如下:
1.仍然由江西省鄱阳县或由该县提请所辖管的上级上饶市或江西省牵头,自己立项,或提出立项申请,纳入国家“爱国、文化艺术、历史文化名人、古装”类电视剧立项。
2.再次联系成都龙辰天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请他们审视当前情况予以立项,继续利用其有利资源与人脉,完成项目。
3.联系姜夔游学、生活过的地方(具体地方,后面会说到),看那里领导或影视基地是否对此有兴趣,由他们制作,如安徽、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等省立项或联合立项。。
4.《姜夔传》是中国第一部“爱国、文化艺术、历史文化名人、古装”电视剧,冲着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而去的。该剧表现了中国诗词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是一个充满诗词意境的国度,应该会受到观众的追捧和人民的喜爱。
5.本剧在不接受外来资本控制的原则下,可以接受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的拍摄、运营。
三、项目发展规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目标任务: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真理光芒。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更加健全。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重点任务,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据此,大型历史人物电视连续剧《姜夔传》该项目规化如下: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贯彻执行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精神,构筑中国精神、中國价值、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拥护“文化强国”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传播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一切以人民为主,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内涵,不负自己,不负社会,不负时代。
本剧组做好组织保障、纪律保障,参与拍摄的所有演职人员与剧组签订一个协议,要求所有人员至少在剧目开启到杀青时期,做到端正政治态度,起到“模范”“带头”“自律”作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做到“忠于党和祖国”“热心服务人民”,反对“贪图”“享受”思潮,歌颂英雄,赞扬俊杰,倡导优秀,确认榜样,高唱美好,追求高尚,纯粹做人,坚定“人民是江山”“人民万岁”,新马、列、毛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方向,做个“向善、向上、向阳、向党、向人民”的人。
本剧组要求做到,崇尚高雅,反对低俗,宣传正道,灌注阳光,唱响新时代,打击污损党和祖国名誉行为,整顿乱像,污浊禁止,误导不用,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加强党的领导,保持民族特色,争取引领全国人民走向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殿堂,以适应祖国不断强大的文化需求与精神追求。向党和人民负责,给伟大祖国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优秀文化遗产,永保剧目的先进性、人民性,提升民众对西方搞“颜色革命”的防御性、抵抗性,把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世界“领先性、优越性、高雅性、强大性”作为追求目标。
2.以打造精品意识武装团队
此剧的拍摄最大特点是“诗词艺术”“民族音乐”“传统服饰”“书法美感”“江南风景”“战后惨状”
“古代典雅”,以及诗词思维、语言、行为、饮食、宫廷活动、民间生活,书法术语等等,《姜夔传》是展现其中国文坛能代表“一代文学”的宋词,而姜夔出生有鄱阳,其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是吴头楚尾,吴语楚音在其心灵扎根,产生了不可抹灭的印记,于是姜夔的诗词中具有的“楚韵吴音”,不是完全的唐韵宋音。
古吴语及其演变而来的“鄱阳语文”,对鄱阳人养成开放而坚毅、温婉而豪气、包容而创新的文化性格不无帮助。
姜夔诗词中亦有以鄱阳方言为韵者,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一书为白石《长亭怨慢》列谱,附注曰:“渐”“向”、“望”“怕”“算”五字定用去声。“远浦萦洄,暮帆零乱”是四言对句,接以“向何许”
三字紧束。“矣”“此”皆属第三部韵,与第四部同叶,盖用方言。”
熊盛元在《白石词声韵管窥》说:“是以白石词以方言为韵,似毫不足怪也。检白石词集,错韵者除《长亭怨慢》外,尚有9首:1、《鬲溪梅令》,词中“人”“粼”“云”“陈”“春”五字归《词林正韵》第六部平声韵部,“阴”“寻”属第十三部平声,“盈”则是第十一部平声,三部混淆,前后鼻音与闭口音不分。2、《满江红》(“仙姥来时”),“澜”“山”“冠”“环”“看”“关”“瞒”“间”是第七部平声韵,而“南”为第十四部,前鼻音与闭口音相混。3、《眉妩“眼”“燕”“款”“暖”“限”“散”“翰”
“点”“远”“见”十字乃第六部仄声韵,“感”“缆”二字则属第十四部仄声韵,两部通押,前鼻音混同于闭口音,稍觉混乱。4、《法曲献仙音》,“处”“俎”“去”“顾”“舞”“许”“句”“雨”为第四部仄韵,“计”乃第三部。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对此亦指出云:‘按词中计字是韵。姜词第三、四部往往同用,殆是江西方言。其实,“计”字未必是韵,清真此调(“蝉咽凉柯”)过片“叹文园,近来多病,情绪懒、尊酒易成间阻”,“病”字亦未叶韵,故白石此词亦可说未出韵也。5、《踏莎行》,“软”“见”、“线”“远”“管”为第六部仄韵,而“染”在第十四部,将闭口音混同于前鼻音。6、《摸鱼儿》,“井”
“整”“冷”“领”“炯”“顷”“请”“迥”“影”是十一部仄声韵,而“问”属第六部仄韵,“枕”
“饮”则在第十三部仄韵中,前后鼻音与闭口音不分。7、《湘月》,“景”“兴”“冷”“镜”“胜”“省”
归第十一部仄韵,而“阵”“信”在第六部仄韵里,前后鼻音混。8、《水调歌头》(“日落爱山紫”)中“回”“杯”属第三部平韵,“来”“猜”“台”“才”“苔”“哉”则归第五部;9、《鹧鸪天》(“曾共君侯历聘来”)词“杯”“梅”“催”属第三部平韵,“来”“苔”“徊”是第五部,但均合平水韵中“十灰”韵,故亦不能算出韵。”
熊盛元在辩论沈义父说姜夔“有生硬处”说:“沈义父《乐府指迷》谓其“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不知此“生硬”之处,乃白石所刻意追求,故能有以自立,在南宋词坛,与稼轩、梦窗鼎足而三。”
并说姜夔词中“有意打破平仄交替之平顺音节,以求怒拗之美” 他举例说:姜夔“《念奴娇》词,亦押上去韵,格律虽遵旧谱,然亦略有新创,即在过片增一暗韵:“日暮,青盖亭亭。”首句“闹红一舸”,“一”
字固可视为以入代平,然此四字声调为去平入上,当是白石着意安排也。”
姜夔的《雪中访石湖》诗中“三战渠未降,北面石湖范”句内“渠”字,这也是江西方言。“渠”字在鄱阳人口中应用很广泛,如“渠”“渠人”指他,“渠们”“渠辈”指他们。姜夔不仅自己用鄱阳方言,而且他的鄱阳方言还影响着他的好友。如苏泂的《到马塍哭尧章》四绝诗中“赖是小红渠已嫁,不然啼碎马塍花”句,苏泂他也用“渠”字入诗。苏泂是绍兴人,绍兴人你、我、他方言一般叫成“农,偶,咦”,他为咦(yí),而不是“渠”。《鄱阳县志》方言章语音节载:“渠”是他意为去声。鄱阳人说“渠”字与普通话中茄(qié)字同音。
姜夔在其作品中运用鄱阳方言,足见鄱阳地域性文化特征对他的影响之大,因此“楚韵吴音”也为姜夔词增添了不少美感。但姜夔活动的地方较多,有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以及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长江、南岳等大湖高山、江南各地,基于此,要拍摄好此剧,不是一省一地能完成任务的,至少要调动各地兴趣,进行沟通,争取都参与进来。加上目前社会上对古诗词吟唱、演奏等人才很少,一般文艺单位没有这种专业人员,需要囯家机关支持,动用顶尖科教研究院校资源。
另外,象姜夔这样诗词、书法、音乐“全才”式的演员,现在很难由一人担当,加至剧中姜夔年龄跨度大,从其成长、成名、成熟、到大成四个时期,这就又增加了难度。
剧组在斟酌这些情况,必须以“精品意识”武装团队,做好筹备工作,挑选国家顶端“文化顾问”“民俗顾问”“历史顾问”“音乐顾问”“韵律顾问”“拍摄编剧”“拍摄导演”以及拍摄团队和演职团队,做到将此打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秀剧目,至少五十年来只有望其项背的效果。
3,提升江南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堅持以剧目塑旅、以旅彰显剧目,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一条独具“诗韵”魅力的姜夔文化旅游线路。以姜夔“鄱阳出生”“大湖养育”“汉阳立志”“汉阳父逝”“汉阳躲灾”“扬州放歌”合肥知音”“鄱阳叹惜”鄱阳婚宴“长沙交游”“南岳诗说”“大庙残谱“湘江泛舟”“岳阳楼歌”“长沙之约”“汉阳吟楼”“岁晚东去”“长江温情”“镇江遇友”“太湖玩诗”“湖州吟荷”“临安初识”“苏州怀古”“苕溪钓鱼”“秀才诗名”“湖州赛诗”““湖州再娶”“合肥再行”“真州咏雁”“鸳鸯之盟”“巢湖歌仙”“南京之行”“合肥肠断”“苏州觉醒”“垂虹美人”“德清心许”“绍兴泼墨”“南昌憧憬”“无锡拒赠”“梅园论诗”“杭州上书”“免解未得”“定居杭州”“镇江激将”“龙游哀怨”“温州忧思”“鄱阳封神”等,其一生行迹,重修名胜古迹,构建人文过往辉煌与昔日风光。如鄱阳的宋代街巷,鄱阳码头,长山岛渔村,乡试院、姜家大院,东流水桥,州府书院,饶州纸厂,状元府,饶州瓷厂,蕨萁磨坊,迎亲队伍,芝山景区,姜夔公园等;湖南的太平街,定王台,仰天湖,陶侃射蟒台,贾谊故居,萧德藻官邸,岳麓书院等;汉阳的南楼,山阳村,月湖,姜堤,伯牙琴院,九真山景区,伯牙墓等;合肥柳巷,知音闺阁,赤栏桥,戏台,巢湖仙姥祠等;扬州的宋城,竹西亭,二十四街等;镇江的码头,北固楼,很石、张思顺官邸等;真州码头;苏州吴王台,范成大凌宵园,苏州舞台,垂虹桥等;德清县城,迎亲队伍等;湖州县城,沈家北院,婚礼习俗,苕溪钓台,卞山风景,项王庙,白石洞,孤城北关学院,太湖风光等;杭州宫殿,西湖花船,孤山梅花,张功甫私宅等;无锡梅、泉,惠山泰伯庙,尤延之官邸,梅园,张平甫庄园等;绍兴秋风亭,过年习俗,张循王庙,蓬莱阁等;龙游乌石寺,红色石刻岳飞字等;括苍烟雨楼,赵仲和官邸,温州富览亭,五马街,叶适私宅,永嘉学社等;上海钱氏宏大而美丽的庄园等等,枚不胜举,若能形成“姜夔文化”一条旅游路线,对江南文化旅游,肯定能带来质的飞跃,对人民的“诗与远方”精神追求,是一次“美感与愉悦”共享的体验,也会给游客满怀的充实感受,让大家更加热爱这片大好河山。
4,扫除姜夔“灰色”影响,恢复阳光形象
姜夔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到意识形态或社会活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如:历史、地理、人文、军事、诗论、乐论、书论、词谱、韵律、道德、人格、理学、审美、儒学等等,他的著述包括诗、词、诗作理论、书法、书法理论、金石、记实小说、音乐、音乐理论、棋琴书画等,几乎覆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其著述可老有19种之多,件件精品,种种绝伦,艺术精湛,思想先进,锐意创新。人说中国文坛苏轼之后又一全才,与辛弃疾词坛高峰并峙。其实若论艺术及典雅,姜夔能把他们俩个抛离几条街。苏轼与辛弃疾都有“俗根庸迹”流传,而姜夔“反俗崇雅”,一直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道路上行走、耕耘,于是有了完成“雅化归程”第一人称赞。《南宋词史》则说南宋末至清朝末,六百年来都是“姜夔时期”。可在《人间词话》出现之后到如今,姜夔有了“不是一流作家”“风流词人”“不问政治”“追求形式”“面带愁容的吹箫人”等“灰色”定位。姜夔本是一个“飘逸、潇洒的吟唱者”,有着阳光、向上、爱国、忧民、积极的形象。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可见是西方列强把中国拉上了战车,是当时战争文学代替了主流文化,直白喊出口号,容易让人们起来抗战,使中国文化主流偏移了方向,脱离了“温柔敦厚”路线,崇尚“豪放”,贬低“婉约”成了潮流。
恩格斯曾给文艺有一段比较精彩的评语,他说作者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导出来,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恩格斯的这种说法正符合中国的“温柔敦厚”诗教。豪放直白口号式文学存在一定的艺术效果,而无嚼头,一读便知,最好的艺术作品是需要再三品赏、仔细琢磨,才知其中味。诗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华美,意境深邃,思想蕴含,情感流泻,艺术精湛,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一种艺术审美追求和文化理念。所以,对诗词的要求高妙、雅典、优美、自然,如花娇艳芳香、如雪洁白无瑕、如玉晶莹剔透,如泉甘甜顺畅,给人以向上、向阳、向美的动力感染与无尽的精神享受。
姜夔虽然有着“诗无败笔,足冠南宋”的声誉,可目前多种《中国文学史》对他乱下字评价,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词误解、误读。
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姜夔的作品也不例外。姜夔是潇洒、飘逸的词者、诗人,艺术家。他是在“古城阴”、“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沉”,这么一个南宋社会积重难返的环境下,百姓生活在“露湿铜铺,苔侵石井”“哀音似诉”“西窗又吹暗雨”,水深火热、人祸连天灾的岁月中,以众醉独醒,“ 荡湘云楚水”“说西风消息”“布衣何用揖王公”的艺术家胸怀,用一支丹心制成的艺术笔,把一个千疮百孔、丑态百生的南宋社会现状,以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方式,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存档了。
姜夔是用词心、诗语、书志、乐韵等与其艺术的慧心及一片丹心一道,共同筑起其艺术生命的伟岸。姜夔以艺术思维的方式,让艺术无形的触角,将不同侧面的文艺精神,相互融合,相互照映,博采多艺之长,改造黄庭坚的“瘦硬”;吸纳范成大的“温润”、杨万里的“痛快”、萧德藻的“高古”、陆游的“俊逸”,经其心灵艺术化达到一致,展示了自身巨大的艺术能量,用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完整、系统、别具一格的诗家情怀、词人雅致、翰墨流韵、乐艺精伦,尽善尽美的“姜氏”文学艺术思想。
姜夔是以“冷色调”文化意象写己喻世的。姜夔诗词作品当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花香草味、山色水韵,时序节令,月风雪雨、树木楼阁、岩石溪流,甚至是禽鸟之类,在他的笔下都带有一种淡雅、冷浚的色调。如“冷山”“冷月”“冷香”“冷叶”“冷水”“暗水” “夜雨”“凉风”“苔封很石”“空台”“处处长青苔” 等等。一些本不是“生命体”的物件,在他的笔下都“活”起来了,随其心“绪”而具生命活性,达到了人与“物”的同感和共鸣。如姜夔与辛弃疾交往的四首词中,《洞仙歌》下篇中的“松树”给赋于一个“大宋国家”性质,“本是根深叶茂,黄龙(指金国)乱飞下,成了人家庭院玩物”。又如“子晋台”“谢生双屐”等等,姜夔给“树”“台”“屐”赋以强大的生命“活力”,能替代词人诉说着无尽地、悠远地“忧思”情绪。姜夔生活在宋朝国已分南北时期,当时距“乱鸦送日”“离宫吊月”的“靖康之耻”不久,国家已然到了如姜夔词句中说的“古城阴”,“池面冰胶,墙腰雪老”的“积重难返”境地,百姓过着“露湿铜铺,苔侵石井”“哀音似诉”的水深火热的生活。姜夔进入文坛,以“黍离之悲”与“说西风消息”两个文化意象,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婉辞诉说着自己随时可点燃的淑世情怀,希望梅花精神重整河山,力陈“抗金复国”主张,警言劝告当局莫要“失复国志”“丧失民心”。其文学艺术创意的出现,使宋代审美疲劳的“还我河山”口号式文学艺术现象改观,带来了一股清新氛围,受到当时文坛泰斗们推许与称赞,说他能“吹散濒湖数峰雪”。姜夔的诗词清刚婉丽风格,以及音乐等其他文学作品的成就被中国文坛推向了巅峰,达到了宋末至清末六百年来都是他的时期。姜夔出生于南宋中晚期,不知是历史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历史。姜夔少年丧父,客旅江南,游历四方,贫困缠身,怀才难施,布衣终生。南宋的历史很巧,恰与姜夔身世极近相合。南宋政府寄寓江南,“和、抗”两难,官场政争,积重难返,政阻策塞,百姓贫苦。姜夔个人与南宋社会,两者主流文化情感流向有着极大的相同,“还我河山”“北伐抗金”聲音,贯穿着整个南宋历史时期。姜夔作为词者诗人,他的视角更大、更广泛地投向其赖以生存的南宋社会与现实。他把乡关之思、羁旅之恨、情恋之苦,都在笔下加以不断激发与无限扩张,让其词心诗语无不触入南宋社会与现实。他把自己的“性情”与“心声”,用一组组“文字密码”镶入一篇篇诗词之中,用一点一滴的“热血与墨汁”,安顿自己高洁的灵魂,同时也洒尽他的“淑世情怀”,基于此,显然在他的词中诗内,字里行间也就难免出现或能读出,南宋那个社会的“脉络走向”或“国势动态”。
南宋历史是中原一段尴尬历史,姜夔就是生逢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这段历史时期,其诗词中多婉语论时,痛心国事、忧国忧民之作,以《扬州慢》词为代表感慨“黍离之悲”;以《齐天乐》词为代表描写当时时局不稳、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景象;以和辛弃疾唱酬的四首词为代表,急切主张抗金的拳拳之心。以《暗香》《疏影》两词为代表,呐喊国难深重,需要“梅花”品质重整河山;以《翠楼吟》《满江红》两词为代表,直刺南宋当局文恬武嬉,丧失收复失地的意识;以《念奴娇》《惜红衣》两词为代表,诉说国破山河碎的悲痛。以《水调歌头》词为代表,婉言说南宋社会没有“为百姓着想”的思想和缺少“复国”的意志。
姜夔用委婉之语说出了当时文人想表达而不敢言及的“国事”,深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萧德藻、朱熹等名家的推赏,并与不少名公巨儒结下翰墨之谊。“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是当时文坛巨儒杨万里对姜夔诗的赞誉,这也是姜夔在文学艺术上一张独自享有的名片。
姜夔在不偏离“还我河山”主流文化爱国方向,以诗人的敏锐视觉,思想家的聪慧智力,创造出“黍离之悲”与“西风消息”的文化现象,艺术风格上摆脱“江西诗派”的“榜样”束缚,反俗为雅,走向了文坛大家们向往而无法做到的“清新雅致”境界。
姜夔是依艺术化语言表现当时社会现象,深层次揭示社会实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悲惨境况,从而达到唤醒民众,警示朝政的目标。
此剧不仅要还原姜夔阳光形象,也会展示南宋高层巨儒精致的生活场景与百姓苦难的惨状,并以艺术形式把姜夔这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精神带到千家万户,撒播大地,开花结果。
四、财务分析及融资计划
本剧的财务是从零开始,或者是由小型企业拿3到5百万资金启动,在保证不受外来资本控制,保障“义务与权力对等”的原则下,然后采取融资,给予完成拍摄任务,计划如下:
1.纳入国家“文化强国”政治项目,争取国家影视拍摄项目资金。
2.国有资产控股影视拍摄制作中心负责全程拍摄任务。
3.民有企业界控股影视拍摄制作中心负责全程拍摄任务。
4.由某地或某部门牵头,联系渉及姜夔游学、寓居地共同商议联合出资,完成拍摄任务。
5.用宣传、广告、挂名等方式筹集资金。
6.利用制造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等方式筹集资金。
7.采取“投资即有分红”的措施,向民间筹集资金。
8.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收益后还贷。
9.多申请机关、政府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奖项获得资金。
10.转播权转让费收入。
五、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
目前面临最大问题是谁牵头、谁拍摄,制片人、导演等人选谁来定?
解决方案:
1.由中宣部或国家文旅部门牵头,可以调动全国力量,肯定能保证此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2.由某省牵头,能联合好有关省市,也是能保证此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3.由某一机关、部门影视制作中心主管,自己独立实施拍摄,也不难完成拍摄任务。
4.某一民营企业负责,自己找好某个影视制作中心,也可以完成拍摄任务。
5.总之,若能认真理解中央“文化强国”精神,全面了解拍摄《姜夔传》历史与现实意义,按照规程、规章拍摄,独立的、有经验的“影视制作中心”,都能完成拍摄任务。
六、项目前景
电视连续剧《姜夔传》的立项开拍,会掀起一阵“古迹修复”“人文重塑”“古藉印刷”“汉语学习”的浪潮,这肯定会使目前“房地产产业下滑”“读书室冷落”“追逐明星热”“俗文艺充斥”等现象,得到遏制,引导人们向崇尚雅文化,语言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精神文明的道路走去,社會走向更加文明,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电视连续剧《姜夔传》的拍摄完成,不仅能给姜夔“冤案”平反,恢复姜夔阳光形象,颠覆近现代“教科书”式的定论,也将会把许久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重新回归到“温柔敦厚”的诗教主流正道上。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当前“文化强国”的需要,也将会给中国文学艺术树立一个风向标,向“典雅”方向迈开强劲的步伐,开启一道向阳的大门,必将促进中国文学艺术新的繁荣。
此剧公开上线,是全民的一餐文化盛宴,争先观看,街谈巷议,给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气象,使人们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精神享受。这样,肯定会推动一波“向往、跟风、学习、旅游”的狂热新潮,不仅能刺激一段很长时期的消费经济增长,也会引领人们对诗词热爱,清楚认识“诗与远方”的意义,加深理解“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能明白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懂得提高“平民文化”水平,提升“草根文化”的质量,这样,对全民文化素质、精神素养的提高,会产生长久的影响。
如此,才是电视连续剧《姜夔传》所要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