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亚洲到非洲

2023-12-19Orange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马达加斯加石林岛屿

Orange

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部,隔着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遥遥相望,它与非洲大陆最近的位置约为400公里,是非洲最大岛屿,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岛屿。

很多年前,当印度尼西亚人与阿拉伯人不辞辛苦,千里迢迢由亚洲迁移到这里……属于马达加斯加的传奇,就此缓缓拉开帷幕。

从遥远的亚洲而来他们成就了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近在咫尺,但是岛屿上的主体民族、文化,却与遥远的东南亚息息相关。如今,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通用语言是马尔加什语,起源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而马尔加什语、马来语和其他同一语族的语言,甚至是和远在大洋洲的毛利语之间,都有着有大量的相似之处。

有记载的马达加斯加岛历史始于公元7世纪,研究表明,马达加斯加岛上原住民的祖先,来自距离非洲6000公里以外的印度尼西亚,先民们从印度尼西亚前往印度,再从印度乘船来到非洲东部。

这些先民仔细勘察出海的主要风向和洋流,乘坐巨大的、有弦外浮材的独木舟自东南亚出发。不论他们走的是哪条航线,都必须越过6000多公里的水路。这些东南亚移民的行为,就如同波利尼西亚人从美洲乘船,漂洋过海前往大洋洲的复活节岛去居住一样,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壮举。

这些先民登陆马达加斯加岛,与当地人通婚、融合,逐渐形成了以马尔加什人为主的马达加斯加人,他们由于定居的地区、时间各不相同,因而又被细分为18个民族。主要有梅里纳人、贝齐米萨拉卡人、贝齐寮人、齐米赫蒂人、萨卡拉瓦人、塔纳拉人、安泰萨卡人、巴拉人等。

梅里纳人是马达加斯加人的核心民族,他们定居在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那里是典型的热带高原气候,降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因此,相比其他民族,梅里纳人的社会经济、政治都更为发达。

14世纪初,梅里纳人建立了伊墨利纳王国,控制着马达加斯加岛中部的大部分区域。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1789年,伊墨利纳王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经过战争,先后合并了贝奇米萨拉卡、贝齐寮和萨卡拉瓦等王国。19世纪初,伊墨利纳王国统一整个马达加斯加岛,建立了马达加斯加王国,首都为塔那那利佛,在马尔加什语中意为“千人勇士之城”。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联系加深,偏居一隅的马达加斯加闯入欧洲人的视野。1500年,葡萄牙人到达马达加斯加,随后英、法、荷兰人接踵而至。到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开始往马达加斯加岛上移民,企图将马达加斯加作为进一步觊觎印度洋的据点。自此,马达加斯加人与欧洲殖民者展开了长达两百余年的斗争,直到1896年8月6日,法国议会批准了吞并马达加斯加的法令,宣布马达加斯加及其附属诸岛为法国的殖民地。面对法国的殖民统治,马达加斯加人奋起反抗,经过六十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在1960年6月取得了民族独立。

时过境迁,当今世界将马达加斯加称为“最没有非洲特征”的非洲国家。这些生活在此的马达加斯加人,他们的先祖从遥远的亚洲而来,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在非洲落地生根,成就了今天的马达加斯加。

远东的稻香飘扬中国杂交水稻在此生根

马达加斯加面积为59.2万平方公里 (包括周围岛屿),全岛由火山岩构成。如果从空中俯瞰马达加斯加岛,会发现整座岛呈大面积的红色,因此,马达加斯加又有着“大红岛”的称号。

从地图上看,马达加斯加岛形状狭长,一条中央山脉从北向南贯穿全岛,中部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察拉塔纳纳山北部的主峰是名为马鲁穆库特鲁的高山,海拔有2876米,为整座岛屿的最高点。高原向东西两侧倾斜,逐渐下降到沿海平原,马达加斯加形成了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岛屿境内河流纵横,分别注入印度洋和莫桑比克海峡。

中央高原是熱带高原气候,又有来自印度洋湿润的东南信风加持,因而这里降水丰富,加之温度适宜、阳光充足,一直以来都是马达加斯加重要的水稻产地。

和中国南方一样,马达加斯加人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种植历史颇为悠久。然而,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无法完全满足本国民众口粮需求,不得不长期向外进口大米。而这一困境,止于中国杂交水稻的到来。

自2007年开始,中国与马达加斯加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中国的20多位农业专家先后走进马达加斯加潮湿的热带雨林、干旱的热带高原、灼热的热带草原,将来自中国南方的杂交水稻种子,播撒到马达加斯加每一个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实现粮食自给的梦想。

每年的4月,马达加斯加长达半年的漫长雨季结束,凉爽宜人的旱季降临大地。馬达加斯加中央高原上,天空湛蓝,田野开阔。稻田之中,映入眼帘的是满目金黄,人们种植的杂交水稻进入了收获季节。当地农民将稻穗高高举起,用力摔打,饱满的谷粒与爽朗的笑声一起飞扬。空气中稻香弥漫,一如中国南方收获季节富足丰饶的气息。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央高原,马达加斯加北边的迪戈、南边的图利亚拉、中部的安巴通德拉扎卡、东海岸的塔马塔夫、西海岸的穆龙达瓦……马达加斯加的每一处水稻生产区域,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经生根成长。一粒粒小小的水稻种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稻香飘四方,实现共同的“禾下乘凉梦”。

马达加斯加目前面额最大的2万阿里亚里纸币上,印制着蔬菜、水果和粮食的图案,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这或许是这个与中国相距甚远的东非国家,对杂交水稻致以的最高评价和敬意。

大馨吉和管风琴岩岛鬼斧神工的地质大发现

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沿海别有洞天。

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石林大馨吉坐落在岛屿西部的馨吉·德·背玛拉哈国家公园内,距离首都塔那那利佛300公里,石林的面积达到595平方公里。

当地的地质以石灰岩为主,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沉没在海水下的石灰岩不断生长,海水退去,石灰岩体浮出水面,形成巨大的石林柱。在雨水长年的冲蚀下,石林柱逐渐被打磨得如剃刀般锋利尖锐。

大馨吉这个名字有着“无法通行”的含义,向人们表明这是一处极为险峻之地,大自然在这里雕琢了亿万年,处处透露自然的鬼斧神工,巨大的岩石壁垒,层层叠叠,一望无垠。巨大的石灰岩体从石林中伸出,如尖锐的刀剑般直刺苍穹,令人生畏。这些石柱最高可达90米,若是近距离观看,每一根单独的石柱都像是全副武装的军人,孤傲冷峻。它们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犹如肃穆的军队。

经验丰富的人类探险家试图穿越高耸的石林,却发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他们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身上还多出许多被划破的血痕,也只穿越了几百米而已。人类在大馨吉寸步难行,野生动物却在这里生活得怡然自得。

石林之下存在着密集的地下河流,在地下河的不断侵蚀下,形成了大小不一、星罗棋布的岩洞。一些岩体坍塌的地方被地下河滋养,生长出乔木、藤蔓,以及众多低地植物,慢慢形成了深邃茂盛的石林绿洲。

长条状的绿洲镶嵌在石林之中,它是当地野生动物的“伊甸园”。这些密密麻麻的岩洞和深邃的峡谷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绝佳的藏匿场所和食物来源。狐猴、环尾獴、豹纹变色龙等众多马达加斯加的独特生物,都生存与此。绿洲之中,一切都生机勃勃,严峻的石林,仿佛也变得柔和。

当人们把目光投射到距离马达加斯加岛西北处,在距离海岸线70公里的海面上,有一座名为诺西贝的群岛,藏着另一处令人啧啧称奇的自然景观——管风琴岩岛。

管风琴岩岛形成于1.25亿年前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分离之时,岛上有成百上千根圆柱状的玄武岩,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外形看起来很像管风琴的音管。它们表面光滑,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短则几米,长则几十米,高耸着刺入天空。

乍看上去,这些玄武岩就像是用人力雕刻而出的巨型雕塑。实际上,它们完全出自大自然的手笔。与北爱尔兰著名的巨人之路的形成原因相似,几千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中,滚烫的岩浆从山口喷涌而出,遇冷后迅速冷却收缩,从而形成了如此奇观。

管风琴岛是一处无人岛屿,想要造访这里只能乘船前往。这个长12公里,宽3公里的狭长无人岛上,栖息着大量的海鸟,包括军舰鸟、褐鲣鸟、北方塘鹅和白尾鹲。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一年又一年,自由进行着生命的轮回。

猜你喜欢

马达加斯加石林岛屿
马达加斯加燕蛾
我画上一座岛屿(四首)
黄河石林
荒野求生2·马达加斯加寻宝记
相约在石林
蜿蜒曲折的岛屿迷宫
没有大海,如何会有岛屿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