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赤血依旧澎湃
2023-12-19傅平凡
傅平凡
10年前,我来到南昌读大学,那是我第一次来南昌。抵达之后,我坐上大巴,透过车窗打量着这座城市的街道和行人。已是8月底了,南昌街头热闹非凡,坐在车里也能听见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人群的嬉笑声、车来车往的喇叭声,道路两边的指示牌不时跳出“八一”二字,提示着某种重要的地方特质。这是一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
中学时代,我不断从语文和历史课本中读到江西。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净土,陶渊明、王勃、王安石……多少诗人曾在这里驻足停留,他们出类拔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造就了“文章节义之邦”。
更加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现代。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这场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八一精神给这座城市烙上了永恒的英雄勋章。
回顾历史可以追寻一座城市的根源,“八一”是了解南昌这座城市精神风貌的一个切入口。我喜欢在闲暇时去八一广场散步,这是一个意义丰富、层次多元的空间:它有着深沉的历史意义,广场中间屹立着一座纪念塔,塔上雕刻着迎风招展的红旗,旗上印有“八一”二字,在时代风雨中飘扬挺立;它有着鲜活的群体记忆,是南昌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生活中心;它表现出一座现代城市的包容力,在广场上,你可以看见登上台阶凝望英雄石雕的游客、攥紧风筝线轴奔跑的孩童、摘下黄色安全帽在石椅上休息的工人、拿着彩色气球的商贩、穿过广场乘地铁的白领……形形色色的人在八一广场上汇聚。他们既有着崭新的面貌,又有着时代的气质;既有着瞬间的冲劲,又有着长久的耐性。作为异乡人,我常常想:南昌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城市中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城市发展的逻辑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隐藏在城市空间的细节中,显现在人群的面孔上,而且并非永恒不变的。具体来说,这座城市的核心特质,是以八一精神作为历史传承,推动现代生活不断衍变。对南昌来说,“八一”不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如今,我留在了南昌这座城市,成为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这所以“路石”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也浸润着浓浓的八一精神。通过阅读校情、校史,我了解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南昌新八一大桥设计者、学院1959届毕业生车宇琳的事迹。那是在1995年,车宇琳在工期短、要求高的情况下,主持南昌新八一大桥的设计工作,带着全体设计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设计出了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桥。车宇琳不断更新理念、大胆创新,多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表彰,南昌新八一大桥也获得了国家级优秀设计铜质奖。我常常和学生讲述校友车宇琳的故事,讲他与新八一大桥的故事,讲他的品格与八一精神的共通之处,讲八一精神在校园的衍生和傳承。当存在和意义渐渐漂浮,八一精神所蕴含的坚定、勇敢的精神特质,能够激励迷茫中的青年脚踏实地,用扎扎实实的奋斗脚印去抵抗虚无,寻找真实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如今,学院以“开路先锋”为精神指引,成立了八一工匠班,将八一精神运用到路桥专业建设中,将红色文化融入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成为全院班集体建设的标杆、模范。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在新时代,八一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激励着英雄城的人们奋勇前行。革故鼎新的赤色浪潮翻涌向前,流淌着一座英雄城市的光荣,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