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从“表现目标”到“掌握目标”
2023-12-19高杨志
高杨志
这天,小步同学满面愁容地来到心理辅导室,坐下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学习焦虑。小步说,进入高中后,他发现学习难度明显提升,同学竞争激烈,导致他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到非常焦虑。他在答错题目或考试失利时会感到沮丧焦虑,在答对题目或考试考得不错时却不会感到很开心,更多的是感到焦虑得到了一点缓解。因为他内心并不确定答对的题目是不是真的会答,考过的知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心里感到很不踏实。此外,小步同学特别提到,他特别容易跟同学比较,在同学会答某道题而自己不会时会感到焦虑,在同学的考试成绩超过自己时会感到嫉妒。
小步同学的这些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也许你也能从小步同学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怎么样应对上述这种学习焦虑的困境呢?我们可以试试树立掌握目标。
掌握目标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为了理解掌握目标,我们可以先了解它的反面——表现目标,即学习的目的是获得某种表现,比如取得好的成绩排名、把题目答对、超过他人等。而掌握目标指的则是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本身,以及取得进步。显然,小步同学的学习目标属于表现目标。
为什么树立掌握目标可以促进有效学习?
树立掌握目标可以降低学习焦虑,促进有效学习。这是因为掌握目标有助于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学习和对题目的思考上,从而减少智力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智力充分发挥在学习上。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具体的情景:当一道题目做错了,拥有表现目标的同学可能会像小步同学一样感到挫败、焦虑、心烦意乱,于是他们不愿意去面对这道题,也不愿意去看解析,更不愿意去听老师的讲解;或者他们看解析时,因为挫败、焦虑等内耗情绪,导致他们的智力资源不能100%用在对题目的思考上,只是浮光掠影地学习。最终他们感到自己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有懂,对题目的理解依然很不确定。
与之相反,拥有掌握目标的同学面对同样的错题,他们想的是“我”到底错在了哪里?是审题不清晰、知识没记住、方法没掌握,还是思路有问题。他们还会想如何通过这道错题取得进步。于是,他们愿意认认真真地看解析,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解,认认真真地请教他人。由于他们更加关注题目本身,视答错题目为取得进步的机会,因此他们的内耗情绪会更少,有更大比例的智力资源用于思考题目。他们有更大概率真正把错题弄懂,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以及踏实的体验。这种踏实的体验又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不仅如此,在答对题目时,拥有掌握目标的同学也会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以求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好的解法。
而且,在面对答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时,拥有掌握目标的同学会更关注题目本身和如何从答题中获取知识。他们会更多地思考这道题到底怎么做、有哪些解题方法、怎样改变解题思路等,而不是害怕不会写这道题将来影响考试怎么办。他们的内耗情绪更少,有更多的智力资源用于学习,从而更容易把题目做出来。在面对考试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将考试视为一种检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机会,把考试结果作为一种反馈,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认真分析试卷,总结答对题目的答题经验、寻找答错题目的错因。因此他们在考前不会那么焦虑,考后也总能取得进步。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中更多的是表现目标?
明明掌握目标更有利于缓解学习焦虑,促进有效学习,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中更多的是表现目标,而不是掌握目标呢?我们可以来看看小步同学的一次经历。有一段时间,小步同学很努力学习,并且期中考试取得了进步。他也感到对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回家后,他满心欢喜地期待妈妈肯定他的付出和进步,但等来的却是一段这样的话:“你这点进步算不了什么。你的初中同桌小张初一时成绩跟你差不多,现在人家在最好的高中的重点班,这次考试考到了年级前10。你落后了,所以你本来就应该非常努力。”听完妈妈的这段话,小步同学气呼呼地快步走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他感到委屈、伤心、羞愧和自卑。
也许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即使你没有类似的经历,也从身边看到过类似的事件。父母只看重成绩和排名,而非知识本身,对超越他人的鼓励极多,对超越自己的鼓励极少。在多年应试环境的影响之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些来自外部的关注点,最终导致我们的大脑被表现目标所霸占。
打破表现目标的“垄断”,树立掌握目标
在打破表现目标的“垄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表现目标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毋庸置疑,成绩和排名对我们绝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并且也能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然而当我们压力过大时(通常在进入高中或高三后),当我们的成绩非常落后于同学时,表现目标可能不仅不会激发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反而会阻碍我们的学习。
为了打破表现目标的“垄断”,树立掌握目标,在认知上,我们可以运用觉察、外化和辩论的手段。在击败敌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发现敌人。因此,觉察表现目标的存在非常重要。如何觉察表现目标呢?除了“对错、成绩、排名、跟他人比较”这些特征,我们还可以通过表现目标打败掌握目标的利器来觉察它。这种利器就是应该思维,比如“我原本就应该做对”“我应该考得更好”。在觉察之后,我们采用外化和辩论的手段给表现目标取一个名字,给它画一幅画,然后跟它对话、辩论。从而意识到它是一种外部的声音,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种声音而不是唯一的声音,也不是掌控了我们的声音,并且发现这些声音的不合理之处。
在行为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自我鼓励,比如在弄懂了题目、取得了进步后,给自己豎大拇指;每天简单记录三个自己在知识上的收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鼓励的是小进步。因为所有的进步在短期内都只能是小进步,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知识上的小进步才能反映在成绩和排名上,因此我们需要一点耐心。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希望,积少成多,当我们积累到一定水平突破临界点后,回过头来会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果我们获得小进步后觉得没有意义,这时候要记得觉察一下应该思维,比如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获得更大的进步”“其他同学的成绩那么好,我这点进步微不足道”,觉察后与之辩驳。
最后,除了自己单打独斗,我们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和好朋友一起讨论题目并互相鼓励,或者必要时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