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工业遗存地更新设计研究
——以平原县老啤酒厂为例

2023-12-19寇俊涛迟苗苗

工业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遗存都市景观

任 震 寇俊涛 王 钰 迟苗苗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济南 250101; 2.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济南 250101;3.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济南 250101;4.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济南 250101)

0 引 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城市更新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其概念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层级,涉及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对老旧小区、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等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和用地功能进行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作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衰落或闲弃的工业用地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在产业置换升级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工业遗存地的活力提升成为研究热点。

景观都市主义的方法论提出以城市设计的定位思考景观的作用与意义,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景观视为媒介或操作方法。强调以景观代替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和媒介[2],成为城市的基本空间组织要素。通过调节、适应和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韧性的城市形态[3],与当前工业遗存地更新更加注重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一致。

1 工业遗存地更新概况

工业遗存地指在城区制造业外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背景下,有一定历史、分布较广、闲弃或荒废在城区内的工业用地[4],不特指某一时间段或某一类型。当前工业遗存地成为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空间资源[5],其更新是为了使其空间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更新的着重点从用地效率的提升转向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到现今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系统的构建。

1.1 工业遗存地更新的实践现状

我国城市更新建设走在前沿的三个样板城市——广州、上海和深圳,都对工业用地更新做出了明确要求。广州市对于“旧厂”的更新分为:工改住、工改商、工改工等多种类型,由政府主导城市更新建设[6]。上海市积极推进旧区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并鼓励更新过程中提供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增补[7]。深圳市对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的更新规划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用地的功能、产业方向及其布局等方面[8]。通过注入社会资本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延续生产活动是激发场地活力的工业遗存地更新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城市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县城中存在一些位置重要、但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并不鲜明的工业遗存地,不能照搬大城市的更新设计方案,可以汲取大城市的更新模式和经验,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和在地条件进行空间转换更新。例如位于贵州独山县城的老活字印刷厂被更新改造为餐饮、商业、公共活动等丰富的空间业态,通过旧场景和新业态的融合使场地焕发新的产业活力[9]。陕西洛南县卫东镇三线时期的“四厂一院”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将旧厂区升级改造为金属回收等特色工业产业园,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10]。爱沙尼亚罗特曼地区的老食品加工厂基地更新项目,在老面粉厂房的基础上加改建为新面粉厂和办公空间,生产活动以崭新的空间延续[11]。但县城工业遗存地的更新过程中忽略公共空间的营造、城市活力缺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县城工业遗存地更新的优势与困境

县城工业遗存地更新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大众对于工业遗存地的保护意识薄弱,城区更新建设采取推倒拆除让位于地产开发等方式,对工业遗存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忽略了工业文化传承对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价值。其次,县城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消费能力和资本吸引力较弱,工业遗存地更新后的商业活力难以保障。最后,县城的城区范围相对大城市较小,工业遗存地的更新改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较大,需要放到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去综合考虑。

当前作为城镇化重要载体的县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城市更新主阵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鼓励支持县城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12]。当前大城市的工业遗存地更新探索出了丰富的更新模式和建设经验,县城的工业遗存地更新可以结合当地条件借鉴学习。

1.3 景观都市主义的更新实践启示

1997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首次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2]。景观都市主义成为解决复杂、多元的城市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13],景观都市主义在实践操作中主要分为以英国AA联盟为代表的“机器模式(Mechanic mode)”和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场域操作模式(Field operations mode)”[14],后者意在打造一个相互融入、充满活力的健康生态环境的软系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之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引入我国,俞孔坚运用其理念解决工业棕地的改造问题[15];杨锐进一步丰富景观都市主义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发展[3];翟俊基于景观都市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16];林慧颖等通过结合城市更新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来解决城市棕地的更新问题[17];常江等以景观作为城市更新的触媒点,探索景观都市主义对工业遗存用地转型设计的指导[18]。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在我国的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其不断拓展的理念内涵为工业遗存地的更新设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更新策略。

2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工业遗存地更新原则

景观都市主义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其关注的范围涵盖文化、历史、自然、生态等方面,其中“场域操作模式”奠基人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总结了景观都市主义实践中的四种主题: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段表面、运作或工作方法、想象力[2]。结合景观都市主义在我国工业用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工业遗存地更新的影响主要包括整体性、历时性、开放性、生态性四项原则(图1),能够更好地指导工业遗存地更新,提升空间品质与场所活力,为优化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意义。

图1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工业遗存地的更新原则

2.1 整体性:将景观作为整体城市生态系统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系统,是一个包括景观、建筑、基础设施和都市生活的综合实践[14]。其中涵盖建筑实体、交通网络、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城市文脉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城市各部分的密切联系并促进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将景观作为城市更新的一种媒介融入城市结构中,成为城市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框架来组织城市形态,更加关注城市的开敞空间和城市基底。在城市层面、街区层面、场地层面的不同尺度层次下,探索景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场地及周边整体环境的整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2 历时性:以场地记忆介入城市历时过程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强调城市形态的形成是长时间并且综合的演化结果,当代的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2]。景观与城市记忆相结合,可以营造出具有文化品质的公共空间。场地中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是城市发展留下的产物,它标志着城市与场地的一段历史记忆[19]。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不断汇聚形成地方性的文脉特征,周围居民也逐渐形成对所处空间的认同感。景观能展现出时代的特征、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城市的动态变化过程。保留场地中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性的景观元素,通过人与空间的互动参与激活城市记忆并与之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实现场地时间维度的要素整合,塑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延续城市记忆。

2.3 开放性:通过开放的边界激活空间活力

公共空间首先是集体记忆和愿望的载体,其次是地理和社会想象的场所,并拓展出新的关系与可能性[2]。景观都市主义强调通过景观的方式去重新组织空间秩序,引导公众产生新的行为活动,从而实现整个场地的活力再生。城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行为活动的多样性。公共空间是公众行为发生的载体,吸引公众参与是公共空间营造的关键。构建一个休闲、开放的公共环境,实现空间的共享和利用,让人与人之间通过景观和空间的媒介建立起联系,同时激发场地活力,通过景观延续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2.4 生态性:构建场地人工与自然生态体系

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观包括自然、人文和城市问题,皆在从总体上创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操作系统及和谐共生的关系[20]。从生态修复的自然过程形态理念转变为设计层面的生态化,强调打破自然与人工的壁垒,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尊重生态演进过程,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是景观都市主义实际应用的目标,降低建筑能耗和建筑运营成本,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使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增加一份绿色。

3 平原县老啤酒厂的更新实践

平原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德州市,农业发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近十年,中心城区建设面积和城镇人口增加近1/3,中心城区建设面积达35.85 km2,城镇人口达14.5万人[21]。随着城区范围逐步扩大,原有外围工业用地已逐渐被城市主城区吞并。如何通过产业腾退后的用地更新来实现城市活力再生成为当地的症结所在。依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视角下工业遗存地的更新原则,采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延续场地记忆、丰富场地界面空间和构建场地生态系统的更新设计策略。

3.1 价值提炼与问题解决方法

3.1.1啤酒厂历史发展脉络

平原县啤酒厂始建于1971年,隶属于县工业公司,前身为国家投资107万元兴建的制糖厂,后由于本地制糖原材料甜菜供给不足,导致糖厂连年亏损,于1981年启动转建啤酒厂[22]。其间利用制糖闲置设备生产“摩天大曲”“摩天特曲”“摩天纯粮”等以本地优质高粱为原料的白酒,是为数不多生产白酒的啤酒厂。1983年底啤酒厂基础建设完工,1984年正式建成投产,生产“三九雪啤酒”“雪莲啤酒”“发发发啤酒”等系列啤酒。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7年成为全县第一家市属中型企业[23],在平原县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所生产的系列酒水在平原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图2)。自1998年被青岛啤酒收购,2018年老啤酒厂从运行近四十年的原址迁至工业开发区后,政府未将腾出地块出让做地产开发,而是引入当地电商企业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延续场地的生产功能。

3.1.2问题解决方法

场地内生活区有9座单层清水红砖结构的生活用房,中心有一座15 m高的红砖水塔,生产区有3栋5层生产用房和2座仓库。场地外北侧沿城市道路有1条灌溉水渠、20 m宽的街边绿地以及2处街角公园(图3)。由于年久失修以及设备搬迁,除了水塔以外,场地内原有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且难以改造利用,景观资源条件缺乏特色。

a—街角公园; b—浇灌水渠; c—场地鸟瞰; d—保留水塔。

为了打造地块更新后的活力,延续老啤酒厂的场地记忆,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求,设计整合周边城市绿地和水系资源,营造开放的公共空间,承载园区商业活动和城市节事活动。将场地内最具有记忆特征的水塔保留,体现场地新老功能转换的演变交替(图4a),作为核心景观节点并以此为坐标对场地进行功能划分,形成与周边城市景观相呼应的入口广场和滨水景观带,营造连续的公共空间和完整的沿街形象(图4b)。根据场地内的使用需要,设置交通路网,增设人行出入口,并以仓储模数确定整体的尺度(图4c)。围绕景观节点对建筑体量进行削切和退让,将绿色建筑策略融入场地,与滨水自然景观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图4d)。

图4 场地形态塑造过程

3.2 更新设计策略

3.2.1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为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厂前广场结合街旁绿地规划出连续的沿街景观带(图5)。以水塔为中心打开场地界面,保证核心景观视域不被遮挡,由此形成了一个开阔的三角形广场,北侧两个三角形的城市街角公园与广场遥相呼应(图6),两者相似的符号语言和肌理营造出和谐一体的区域景观,作为城市街旁绿地的水平延续,将场地自然地融入城市基底之中。

图5 总平面

场地景观系统主要由中心广场区、滨水活动区以及园区内的院落空间构成,作为人们行为发生的公共空间,承载城市节事活动、运动健康、游憩休闲等多元功能。通过对使用者与空间的互动设计,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动态的景观系统,连续的景观面丰富了城市景观体系,展示出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

3.2.2延续场地历史记忆

曾经的工业用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在城市更新中不能完全抹去其存在的印迹。场地景观设计中融入原有的工业记忆,结合公共休闲空间,将其融入城市整体的景观系统与基础建设当中,成为城市经济开发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一环。老啤酒厂曾经作为当地盛极一时的企业,平原居民对其印象颇深,饭桌上的散装啤酒、工厂内劳作的身影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记忆的延续需要特定的载体,随着厂区搬迁,水塔不再承担原来厂区内生产生活供水的功能。筒体的清水红砖因长时间的风化而富有年代感,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观赏价值(图7)。对水塔采取原真性保护,加固内部结构加以利用,形成特色的公共空间。在上部安置环形LED屏幕,发挥出其最大的空间优势,成为园区重要的景观标志。水塔周围的建筑在材质和色彩上都与其产生呼应,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增强对场地的地域认同感,从而达到延续场地历史记忆的作用。

图7 保留的红砖水塔

3.2.3丰富场地界面空间

高质量的产业空间才能承载高质量发展,随着城市公共活动需求的演变,园区内多样的空间类型,促进行为发生的同时起到激活产业活力的作用。设计中,转移以往仅服务于内部的公共空间或庭院到与城市衔接处,为公众营造出开放的活动场所。作为围合三角形广场的空间界面,建筑采取多角度的变化,打破冰冷封闭的方盒子体量(图8)。几何形体变化形成的斜面与棱角,与其他规整排布的厂房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空间层次。

图8 丰富的场地界面

沿街的公共空间对城市开放,形成商业和游憩休闲的主要流线,是产业园区和城市相融合的衔接界面。通过广场景观的植入使得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过渡顺畅自然,增强人们停留并产生行为活动的吸引力,间接提高场地的经济价值和商业潜力。在老旧工业片区植入绿色园区,激活场地周围区域空间,以此为触媒逐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3.2.4构建场地生态系统

根据工业建筑高建筑密度、低容积率的特点,引导构建地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制定与其自身吻合的低碳策略,兼顾园区的功能使用和绿色技术的引入,在整体设计和生态环境间设置一个平衡点。产业园的厂房建筑屋顶面积共计四万余平方米,通过布置分布式光伏发电,采用清洁能源,以余电上网的方式补贴用电费用,同时通过部分屋顶种植的方式实现节能环保。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采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屋面排水,处理后用于景观灌溉和消防储备用水,减轻市政负担,节约水资源。

转变建造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优化厂房结构,采用钢结构装配式结构体系,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景观设计结合大面积的透水地面,例如在地面停车位采用植草砖、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道路绿化结合雨水花园等,以周边环境的配套设计改善室外热环境(图9)。结合场地原有的空间特征,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更新设计中,减少碳排放。

图9 绿色建筑策略

4 结束语

当前城市更新中的问题逐渐变得复杂和多元化,传统的单一学科难以应对,不同学科间的理论交叉可能会碰撞出更多思路。老啤酒厂地块的规划设计是工业遗存地更新的一次具体实践,更新通过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项目中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人居环境来引导项目的更新设计,将场地内外的景观要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要素,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求结合,使场地与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体系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使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过渡和谐自然,并作为工业遗存地更新的催化剂,辐射周边区域,激活城市发展的活力。

目前项目正落地建设中,在评审论证阶段得到市民、政府、投资方的认可,初步证实了景观都市主义在工业遗存地更新的实践意义,后续将会对其持续跟踪,落实方案中的实施细节,总结更新过程中的经验并反思教训。

猜你喜欢

遗存都市景观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