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产业遗产的概念、类型特征与价值辨析:基于苏南地区的调查研究*

2023-12-19熊祥瑞王彦辉

工业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遗存遗产工业

熊祥瑞 王彦辉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南京 210096)

目前我国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绝大部分成果聚焦于城市工业遗产[1]。从官方到学者,以及众多文件[2],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乡村地区相关遗产的关注。乡村地区产业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城市工业遗产的认知和方法论体系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乡村。因此,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迫切需要有关乡村产业遗产的专门研究。文章以城镇化速度快、产业门类丰富、产业历史悠久且当前乡村转型建设活动密集的苏南地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依据乡村地区产业遗产的现实,以期科学地界定其概念、分析其特征和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1 概念辨析

1.1 工业遗产还是产业遗产?

“工业遗产”还是“产业遗产”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主要原因是对外来概念“Industrial Heritage”的翻译和指代边界模糊。“Industrial Heritage”肇始于19世纪50年代欧洲国家对工业革命时期文明的研究和纪念,首先提出“Industrial Archaeology”(工业考古学)的概念,旨在对工业革命时期的遗迹发掘保护[3]。在19世纪80年代前的工业考古学初期阶段,德国、英国等国家将其研究对象限定在工业纪念物或技术纪念物。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斯德哥尔摩成立,正式提出“Industrial Heritage”的概念,意在包含工业革命时期相关的物质遗存和照片、图纸、文件等历史资料[4]。2003年TICCIH通过《下塔吉尔宪章》,突破了早期仅仅对工业革命时期遗存的指定,而将“Industrial Heritage”内涵延伸到更广泛的物质空间,以及工业革命和原始工业化时期,时间和内容上涵盖了所有与工业文明相关的遗存。这也意味着“Industrial Heritage”不仅指工业革命时期的遗存,也包含了农耕文明时期的手工业劳作。

中国乡村地区的工业文明不止于近现代,元代《农书》和明代《天工开物》等记载了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成体系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工具制作及其使用等(图1)。农业和手工业作为传统乡村的主要生产活动,在过去相对封闭的乡村聚落环境中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进而形成了大量无法用“工业”概念去涵盖的遗存,包含蚕桑、纺织、酿造、烧制、开采、水利、传统副食品加工等[5]。依据国际宪章理解,乡村地区的作坊、粮仓、窑炉、磨坊、桥、水闸、水渠等一系列遗存都属于“Industrial Heritage”。因此,乡村地区的这些遗存应该被划归产业遗产的范畴,这既符合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传承的实际和中文语境的理解,也破除了以机械生产对应“工业遗产”的狭隘解释对乡村地区人力劳动下形成的工业文明的忽视。

图1 农书中记载的高炉冶炼装置

1.2 国际比较

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通过了《都柏林原则》,进一步将产业遗产的边界拓展到包含工业遗存、遗址、景观、区域和反映工业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包括建筑、景观、设施设备、场地、文件图片材料、技术知识、特定的社区组织和社会结构等。2012年,TICCIH通过了《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结合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现实,重点强调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应体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意识,以及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记忆[6]。国际上对于产业遗产的解释在持续扩大其内容边界,遗产形态上从物质到非物质,范围上从单个建筑到区域景观,状态上从静态到活态,所有这些并没有强调乡村和城市的地域区分[7]。西方国家乡村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几乎同步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其工业文明并非有我国乡村地区与传统手工业的继承特点[8],西方农村和城市相关遗存可以被纳入到同一个语境中去解释,而我国需要结合乡村农耕文明和近现代以来的激变,辨别其与城市的不同。

自1972年《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可以认为任何区域的任何遗产都属于文化遗产。但这一全局性概念无法应对各类遗产的具体问题,需要在其框架内讨论乡村产业遗产的具体内涵。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侧重于对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遗产的解释,尤其有利于乡村人地关系背景下的遗产实践[9]。2019年ICOMOS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首次提出指定乡村区域的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概念,强调农业文明背景下乡村地区反映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指出其在维持乡村社区文化上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10]。这些国际共识是理解中国乡村产业遗产的基础。

1.3 时空范围

乡村地区的产业文明伴随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因此对乡村产业遗产的定义不应设置时间区间,而是对应历史上任何时期形成的相关遗产。而2006年ICOMOS CHINA的《无锡建议》和2014年国家文物局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均以1840年为界限,将工业遗产界定为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遗产[4],很明显这样的提法不适合广大的乡村地区。甚至有学者将乡村工业遗产直接限定在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工业发展留下的有历史、社会、科技等价值的文化遗存[11]。显然,此概念只意识到建国以来,乡村作为大后方支持国家工业化进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业生产活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社队工业和乡镇工业等,而忽略了大量的乡村传统手工业遗产,不符合乡村实况。事实上,乡村传统手工业可被认为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工业文明本质区别的核心之一。

我国历史上有多次城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乡村被拆迁并置。所以对乡村产业遗产的空间界定应该指明其包含现有的乡村地区和由乡村发展形成且保留乡村聚落结构与特色产业的小城镇。从行政区分看包含自然村、行政村和乡镇或市辖区,从与城市的位置看包含偏远村、城郊村和城中村。

1.4 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苏南”特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平原地区,以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一州为主。近代以来其辖区多有变化,民国时期含今江苏、浙江和上海部分地区[12]。1949—1952年的苏南行署区辖无锡、镇江、常州、苏州和松江五个专属区。江苏省成建制后,依据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特指江苏南部的五个市为苏南地区,亦即本文研究范围(图2)。

图2 苏南五市辖区范围图示

苏南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在宋代就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了种类丰富的手工业传统,如江浙太湖地区的蚕桑养殖和机工纺织、茶业种植、明朝时期的陈墓砖窑等[13]。苏南地区是近代以来随着长三角城市开埠乡村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特征最突出的区域之一[14],如民国时期的青阳万源布厂,现已成为红叶铝制厂;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的社队企业,如成立于1956年的全国第一家集体企业无锡春雷造船厂;以及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下大量乡镇工业,如著名的华西村从农业到个体作坊再到多种联合企业的升级。苏南大量传统手工业和近现代工业并存,且现代化进程激烈的现实更能解释乡村产业遗产的内涵。

综合国际国内共识和苏南乡村产业遗产调查的现实(图3),乡村产业遗产可以被定义为:在乡村或乡镇地区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当地人通过具体生产活动与自然互动后形成的,反映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特点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具体包括:建筑、遗址、场地景观、生产机械设备、构筑物、基础设施、工具、照片文字材料,与手工业和现代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会堂、大队部、村庙等,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名人轶事和反映农民劳作精神与生产自组织模式的乡规民约。与城市产业遗产不同,应该强调其与农业、土地、农民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图3 乡村产业遗产概念的关系

2 类型特征

2.1 类 型

调查涉及苏南五市的部分村镇,共六十多个案例,其呈现类型丰富,数量庞大,质量参差的特点。包含传统手工业生产遗迹、近现代民族工业和大量建国后的国营、村集体开办的工矿企业等工业遗产。其中一些历史悠久,甚至是文保单位的大型企业的厂房设施还在继续生产,如青阳纺织厂、五金厂等;也有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遗产仍在生产的,如宜兴前蜀龙窑、阳羡茶厂等;同时也有部分已经被改造再利用的,如祝家甸砖窑、佘村灰窑等;大多数则为停产废弃、或已遭破坏,如江宁湖熟国营油米厂、镇江石马蚕种场等,按联合国三类产业定义和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可将乡村产业遗产分类(表1)。

表1 遗产类型及代表案例

2.2 特 征

2.2.1明显的地理相关性

传统乡村工业和手工业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状况。乡村产业遗存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特征,总体上分布在山地和水域附近。一方面表现在适应山地和水域条件的面状特征。山地为生产提供了原料、防御、台地防洪、防潮等功能,如宁镇地区为低山丘陵地貌,为矿物开采提供了资源优势,故石灰开采烧造、石膏和硫铁矿等主要分布在该地区。为解决丘陵地区的农田灌溉,宁镇地区也存有大量高架水渠、水泵水闸等。太湖流域农业发达,水网密布,为种植桑叶提供了便利,从而蚕桑养殖遗存遍布(图4)。

图4 适应山地分布范围

另一方面表现为依靠河流运输的线状特征,长江、太湖和京杭大运河为苏南地区的生产运输提供了便利,将乡村地区的产业与城市的同类产业贯穿起来形成产业链,甚至同一类型的产业沿着河道形成线状的,利益互换和信息互通的生产群组,如蚕桑养殖。漕运是过去江南物资运输的主要方式,一些生产场所沿河布置,方便随时运送和调转(图5)。

图6 典型的简易结构

2.2.2聚落空间关系

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关系经历了传统手工业、农业、居住三位一体,改革开放后的工业与农业、居住分离,新时期三者完全分离的过程[15]。乡村产业遗存在聚落空间中也依不同的功能类型呈现多种关系。除了一些严格受限于原料和功能的产业外,如矿产和水利交通等,依据调研案例的现实特征,从规模、位置和形态三个维度将产业与居住空间的关系归纳为五类(表2):

1)依附型:生产空间紧邻村落,依赖聚落中的原料、山水条件和人力等而存在。

2)镶嵌型:生产场地位于聚落内部,规模不大,有明确的物理空间边界,以个人或小团体生产为主。

3)联结型:生产空间位于多个村落之间,周围村民共同参与生产活动。

4)区划型:生产集约化程度高,规模大,多种功能的生产空间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区。

5)独立型:生产工艺复杂或规模较大的产业,系统完整独立运行,多个不同规模建筑形成单独的一组生产空间。

不同的聚落关系是乡村产业遗存因功能、形式、劳动力需求、地理条件等要素的综合表现,揭示了其与乡村聚落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要求对其进行的相关保护更新实践和空间治理需要从当地整体的聚落关系分析开始。

2.2.3本土化建造与形象可识别度高

乡村地区的大部分传统产业生产主要以人力劳动为主,生产方式、流程和规模不具复杂性,因此生产空间适应于人的劳作,尺度相对较小,与民居相近。部分近现代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车间为适应机械作业的大尺度空间,出现多层砖混墙体和钢铁屋架组合体系、预制构件结构体系等。总体上乡村产业遗产的营造技术具有地域性倾向,建筑结构具有普遍的的简易建造而自洽特征,钢、木、砖等材料和预制构建搭接混杂而不失理性,是较低经济成本下追求空间效率的结果(图 6)。一些产业建筑的审美一方面是立面上乡土符号的装饰,如动植物线条图案和砖瓦拼花形成的简易几何图案等。另一方面,由于河道或台地等地势,或一些特殊构筑,如烟囱、储油罐等,或建筑的独特形式,如圆仓等,这些遗存构成的产业景观形象在周围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

2.2.4时空演变的持续性和局限性

大部分乡村传统手工业属于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农业社会的副业,由村民个体经营,技艺代际传承且逐步自我更新与完善,较少受到国家层面宏大叙事的影响,面对外部力量侵入具有较高的缩放弹性。当地人将生产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熟人社会中的口传身授使其“细水长流”。农民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使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心理结合自然演替的规律,气候、季节和生产规律相适应。现代工业之前,农民在永续生存生活的理想原则下,形成对自然资源的友好取用关系,在遗产关系上体现为遗存与周边空间环境互动生长、叠加积累,包括与自然山水、农田、民宅聚落等形成的整体和可持续性,如宜兴丁蜀镇围绕蜀山的紫砂烧制[16]。另外一部分出现于工业文明后的资源消耗性产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较大的经济贡献,但在本世纪初随着乡村环境矛盾加深而停产。这些遗存具有特定的时代局限性,如矿厂、石灰厂、黏土砖瓦厂等。

3 价 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乡村产业遗产是乡村地区传统农耕文明、现代工业文明演进交替的物质载体,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上乡村进步、停滞或转型的真实发展轨迹。作为承载当地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活化石,见证和解释了乡村人居活动的演变历程和传统智慧,是当地记忆和身份的历史纪念物。保护这些遗产是唤回乡愁、促进乡村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工作。

3.2 社会价值

乡村产业遗产是农村社会劳动分工的实体。传统农耕文明时期是“男耕女织”家庭劳作构架的主体,是乡村宗族社会结构和权力组织分配的纽带。近现代以来是乡村集体利益扩张和社会结构重构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大生产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些遗产反映了乡村劳动者遵守人伦道德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近现代助力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当代促进公众了解乡村,促进乡村社会活动和公共教育的重要资源。

3.3 经济价值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进程中,这些遗产具有很高的改造再利用价值。老建筑、老车间能够被重新用作乡村公共空间,如村民活动中心、旅游驿站、乡村剧场、工作室、博物馆等,一方面吸引投资货创业者入驻乡村,为乡村经济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建设用地和相关费用。一些传统的乡村手工产品因其原料的原生价值和工艺价值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中当地的品牌经济。

3.4 科学技术价值

乡村产业遗产对于采集、研究相关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砖窑,是研究传统烧造工艺和其产品青砖、金砖、红砖、瓦、紫砂等的技术演变的重要史料[17]。不同的遗产建筑具有应对不同生产的特殊构造和传统建造技艺,比如霍夫曼窑、蚕房等,这些遗产是研究建筑技术史的重要材料,也是启发当代乡土建筑营造的参考实物。

3.5 景观价值

乡村产业遗产是乡村整体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整体的乡村聚落景观框架中才能凸显其意义[18]。较高的形象可识别性使其具备成为乡村聚落中景观标志的潜力,这些遗产是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环境中与大地农田,山地河流相互映衬、联结的景观锚点和怀旧情绪的景观载体,也是在乡村旅游中对当地人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忆和历史场景体验的物质媒介[19]。一些现场进行的传统手工制作过程也为乡村游客提供观赏价值。

3.6 生态价值

大部分乡村产业在地理位置、布局上综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尤其是一些传统产业遗产,是当地人生产经验累积和低技生态智慧综合的结果,也是生产、生活、生态统一的可持续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形成的非环境友好型遗产,比如矿厂等的修复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亲和力。保护改造乡村产业遗产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住乡愁”生态价值的重要内容。

4 结束语

乡村产业遗产是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不能被同质化对待,也不能完全套用城市产业遗产的体系,其内涵承载了传统手工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乡村产业的形成和变迁与乡村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空间构成上包含山水田林和人工要素。乡村产业遗产体现了乡村生存活动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优势、依不同规模和功能形成多种聚落空间关系、建成形态识别度高的特征。在当代的乡村实践中,面对产业遗产需要从乡村整体角度辨析其与当地农业文化传统、区域特点、社会生产关系、建造技术等的关联性,辨析其地方性价值,进而进行保护更新。

猜你喜欢

遗存遗产工业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遗产怎么分
工业人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千万遗产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