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大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2023-12-19许亚培杨铸锋
许亚培 杨铸锋 龙 润
河北省中医院消化内镜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和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大肠息肉发病率不断上升[1],其中腺瘤样息肉已确认为癌前期病变[2],可能出现癌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针对大肠息肉,目前治疗以氩等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为主,能有效防止疾病出现恶性病变[4-5],但经过治疗后出现易复发等问题。从中医中药角度能更好地干预人体体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结合中医内外治法及中医特色疗法有效防治息肉术后复发,现将国内近年中医中药在大肠息肉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病名
关于息肉病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肠覃如何……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这也是最早关于“肠覃”的描述。《证治准绳·杂病》又进一步介绍了“肠覃”的发生发展过程。《诸病源候论》明确癥瘕之名,而息肉作为有形积聚,可归属于“癥瘕”范畴。独思静等[6]提出内镜可作为望诊的延伸,充分运用中医与内镜诊疗相结合,提出消化道息肉即“腔内癥瘕”的病名,它不仅概括了消化道息肉的外在表现特点,还蕴含着中医对其内在病机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纷繁复杂,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肠覃”“肠癖”“泄泻”“癥瘕”等疾病范畴。吴震宇等[7]认为肠息肉的发病部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与饮食所伤、情志内伤、正气虚损等因素有关,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气滞、湿热、痰浊、瘀血为标。陈雪箭等[8]提出结肠息肉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虚湿滞、湿邪客于大肠,脾胃损伤,脾失健运,引发痰湿内聚,肠道气机不畅,痰瘀壅滞肠道,息肉产生。其他学者认为[9-10]大肠息肉的发病与湿浊、寒湿、痰浊所引起的瘀浊密切相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导致气机失利,湿浊内壅、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痰瘀互结,不通则痛,导致腹胀腹痛,病程较久致使脏腑受损,体内痰湿不除,痰气火三邪相胶结,易造成肠息肉及结肠癌发生及术后复发的风险。
3 中医内治
目前结肠息肉的中医辨证分型无统一方案,脱璐尧等[11]将结肠息肉分为以下四种证型:①湿热瘀阻证;②脾虚夹瘀证;③肝郁气滞证;④脾肾阳虚证。其中以湿热瘀阻证(38.96%)和脾肾阳虚证(31.17%)更为多见。胡艳婕等[12]将大肠息肉分为脾虚湿蕴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亦可兼夹并存,故治疗本病当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充分运用中医经方、名方、验方口服治疗,效果显著。
《结直肠腺瘤及早期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1)》[13]提出将大肠息肉辨证分型为寒湿阻滞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脾气虚弱证,具体方药分别选用理中汤、香连丸、血府逐瘀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钟晓锋等[14-15]认为结肠息肉的病机为脾气虚弱,痰湿内结于肠道而成,治以益气健脾兼化痰散结,研究证实结肠息肉术后尽早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功能紊乱,效果显著,未再复发。徐燕等[16]提出乌梅丸可治疗炎性增生性肠息肉镜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出血及复发,利于肠道屏障功能的形成。刘沈林强调乌梅丸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认为其既能补脾,亦可通肠化湿[17]。李叶等[18]研究调肠消瘤方对脾虚夹瘀型患者,具有抗炎增免、抗氧化、防肿瘤等药理作用,可有效防止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杨燕青等[19]研究证实大肠息肉的发生与机体代谢功能异常相关,消蕈化浊方对预防大肠息肉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术后复发的疗效显著,同时应综合运动锻炼、饮食控制、调节代谢异常作为干预策略。吴洪磊[20]提出治疗大肠息肉当温补脾肾,健脾益气,补火助阳,给予温阳散结汤有效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再复发。苏恩场[21]指出温阳消蕈汤可有效缓解结肠息肉术后的临床症状,且能下调胃肠激素表达,降低术后复发率。谢宏民等[22]实施消蕈汤联合EMR治疗有效提高结肠息肉患者的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预防复发。赵雷等[23]运用平息丹可改善脾虚湿阻证结肠息肉经内镜切除术后患者中医症状,降低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降低结肠息肉复发率。单永改等[24]研究证实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脾虚湿毒证疗效确切,调节胃肠激素紊乱,阻断新生血管生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率。黄小乔等[25]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异常表达能促进息肉的发生,参与腺瘤向腺癌顺序发展的过程,中药青蒿可通过调控COX-2的表达、降低血清TG、TC水平预防湿热壅滞型患者大肠息肉的发生。潘志梅[26]将理气六君子汤应用于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可降低促癌因子水平,减少复发情况的发生。李忠意等[27]研究民族药三子方(石榴子、榼藤子、余甘子等)对大肠腺瘤内镜下治疗术后改善临床症状及预防术后复发有明显疗效。李小兰等[28]研究发现健脾清热化湿剂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的药理作用,可明显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谢晶日教授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和“瘀”密切相关,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还应加用抑制肿瘤生长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等药物防止其癌变[29]。
4 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技术广义上指除口服及单纯注射给药以外施于体表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此方法在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及癌变方面具有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减少胃肠刺激等优势,与中医内治法相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宇等[30]应用六气背俞穴埋线联合高频电凝电切刀治疗大肠息肉病,能显著改善患者腹胀、腹痛症状、防止息肉再复发。邹红霞等[31]研究大肠息肉电切术后腹胀的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法,可加快术后排气、排便以及肠鸣音的恢复时间,促进胃功能恢复。罗秀清[32]将理气六君子汤与穴位埋线治疗有机结合,证实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大肠黏膜愈合,减少复发率,安全高效。吴东南等[33]用结肠灵灌肠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减少大肠息肉术后复发,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来达到预防大肠湿热型患者肠息肉的发生。王芳等[34]自拟消蕈汤灌肠可直接作用于肠道息肉术后创面,快速促进愈合,并降低其复发率。孟曼等[35]研究升阳益气贴(神阙穴),升阳益气,温脏腑之寒,对肠息肉患者术后腹部不适有明显改善作用。
5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大肠息肉的治疗,不仅要重视西医内镜下电凝电切、黏膜切除等治疗,同时还要重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发挥中医外治特色,探索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在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方面的优势。但目前中医中药治疗大肠息肉的文献较少,故今后需开展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