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视角的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及启示
2023-12-19陈思豪罗浩东
陈思豪,罗浩东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粮食需求从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吃得安全、营养、健康、美味。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暗潮涌动,亟需推动国内供需环境升级,构成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江西省是全国水稻生产的主产区之一,同时江西省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水稻,但在全国范围内仍落后于其他水稻生产大省。近年来江西省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依据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的指导,江西省的各大水稻主产县区也逐渐结合自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优质稻[1]。2022年江西省结合优质稻米产业需求,依托实施市、县协同联动,重点示范推广3项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以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为平台,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强化上下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推广首席专家、技术首席专家的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推广首席专家牵头负责,技术首席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各试点地分别建立县级负责制,制作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协调落实、技术指导及队伍建设工作。
在江西省优质稻种植县调研访问中发现,江西省大部分的优质稻种植户的规模都不大,一是优质稻种植户的风险意识较强,而种植优质稻所需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水稻,所以种植户不敢投入太多资金和土地种植优质稻;二是由于江西的地形因素,主要以山地为主,田地较为细碎化,不易集中,导致了种植面积较小。目前水稻种植户对于优质稻的概念还不太成熟,不能清楚地分辨到底哪些为优质稻,哪些为普通水稻,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思想里面,以至于江西省优质稻产业的发展“百花齐放”,各种质量的品种都混杂在一起,不利于优质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质稻种植户也普遍还是以传统的经验来种田,科技含量不高,自然效益也不高,遇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很大程度会减产,导致损失进而打击农户种植的自信心,加上由于现在的种植户普遍年龄较大,发展潜力不足,对于将来的优质稻产业发展会有进一步的限制作用。总的来说,江西省优质稻产业的一些县区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但是大部分县区的优质稻产业有待提升,且还有较多影响因素限制了江西省优质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分析农户采取优质稻重大技术的主观意愿,以农户的主观评价为基础,对各试点县农户采取优质稻技术绩效进行评价,了解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现状,分析、总结、归纳排名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在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进程中出现问题,为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提供经验及对策。本文通过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填补交叉领域的空白,为政府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及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提高农户种植意愿,进而加快地区优质稻产业发展。
1 概念界定
1.1优质稻重大技术
本文优质稻重大技术特指江西省开展的3项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优质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及“两优一增”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
1.2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是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农业重大活动。目标在于要汇集一支强大的农技推广队伍、推广一批优质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培优培强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完善“两地一站一体”协同推广模式。达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整合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经营主体、社会服务组织等各方的资源,在试点区传统优势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大范围遴选该产业的优质、成熟、先进技术在试点区进行协同推广,可使农科教、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形成统一整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1.3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设定的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为达到这一指标而进行计划的实施情况等做出的综合评价。
2 基于农户视角的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的绩效评价等领域,当前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研究存量不足。特别是在优质稻绩效评价领域尚没有前人做过研究,本文将通过对前人文献梳理,期望找到交叉领域的研究前景。
2.1 优质稻产业研究相关研究
江西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优质稻产业发展情况做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优质稻产业发展面临发展困境,存在优质早稻品种缺乏,中、晚稻优质稻种植风险大,优质稻标准不统一,推广进度缓慢,优质稻种植成本收益不匹配等难题[2]。邱友生[3]认为江西省水稻产业存在农户水稻经营加工规模小、优质稻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力弱、产业链松散、生产贸易管理体制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没跟上等问题,这也正是江西省优质稻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桎梏。
基于出现的问题,多年以前邱友生[3]指出要提高江西省水稻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全面提升江西省稻米的品质,拓宽优质稻市场,增强江西稻米的品牌效力和市场竞争力;王丰等[4]认为品质优良的品种是优质稻的灵魂和主心骨,选准好品种,还应不断注重品种提纯复壮,确保品质稳定;赵正洪等[2]认为应根据自然禀赋状况建立优质稻优势产区,并制定实施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农户契约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李军民[5]认为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在于种植优质稻的经济效益,优质稻高种植效益自然会提高农户采用优质稻意愿,这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提出优质稻产业链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和农户四者之间通力协作,实现多赢的局面;刘信等[6]认为优质化与品牌化是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强化品种品牌的开发打造,提升优质稻全产业链附加值;王海荣[7]认为应加强科技引导,加快多形状优质品种及特色品种的研发。
2.2 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以绩效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多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研究对象,绩效指标大多为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体现,相应而言农技推广绩效不能仅仅以经济参数作为唯一指向性指标,更应考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中要审慎辨别数据及相关信息的真伪,防止其影响研究结果。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邵法焕[8]指出,完善的农技推广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推广能力、水平、效率、效果、创新性以及可持续性等角度。并且依据推广能力、水平和对象的不同,也要适宜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娄迎春等[9]把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路引入到基层农技推广评价体系中,主张以推广对象、效益、管理、创新等层面结合我国农技推广实际基础,建立较为客观真实的基层农技推广评价机制。高雪莲[10]通过实地调查河北省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分析研究此类自助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经济和社会绩效。研究指出可从组织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创新两个角度进行绩效评价,经济效益表现在直接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以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表现在农民综合素质和当地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此外还指出此类自助型农机推广组织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高启杰等[11]从合作推广投入、过程、产出、满意度四方面构建合作农业推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议推广组织应与合作对象构建投出产出机制,有利于提高合作推广绩效。也有学者在设计农技推广绩效评价指标时考虑到推广服务的整体规模和技术效率,故此在指标体系中加入规模效益指标。
2.3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此类文章存量较少,多集中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张婧雯[12]研究海南芒果新品种推广绩效评价发现芒果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存在缺乏相应技术指导培训,培训形式不符合实际需求等问题,提出健全推广机制体制、扩大推广覆盖面、加强技术指导力度、改进培训形式、发展绿色生产等建议。陈丽凤[13]在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福建菌草技术推广绩效评价中,提出应强化政府扶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完善现有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接受能力等建议。此外屈迪[14]研究了基于农户视角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绩效评价,发现项目费用、农技人员满意度和农技人员工作年限是影响绩效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廖西元等[15]收集全国18个省47个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技术采纳农户的调查数据,收集农户主观评价意愿,基于农户视角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推广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因素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与内容。
2.4 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面,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16]。J.U.Ndem等通过调查研究尼日利亚地区的农业推广模式,发现培训方案有效改善了农业推广服务的供给。Cao C Z等通过分析“农户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案例,发现农户技术接受满意度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定量研究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17]。王文烂等[1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进行评价和排序,指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协作。张巍等[19]运用平衡记分卡和层次分析法评价海南省芒果产业主要科技推广模式绩效,发现3种推广模式在不同项目上各有优劣。李观祥[20]对江西草地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采用层级分析法-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确认指标权重,再接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试点县绩效评价排名,并结合实证分析对试点县排序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的政策建议。
近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方法越来越侧重于实证分析,大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方法进行分析。陈实等[21]选取1996—2014年湖北省16市的水稻生产面板数据,构建水稻技术推广率指标,采用面板回归和空间Durbin模型,分析了农技推广率和农业机械化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2.5 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开展时间较早,Damona认为推广组织、推广管理和推广人员的责任感是影响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主要因素。Haile M和Abebaw D认为埃塞俄比亚农村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时间分配。同样的,国内众多学者也将目光聚焦在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廖西元等[15]以我国18个省市47个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为样本,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都对推广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同时农技人员的指导次数、时效性和农户的熟悉程度都正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王志刚等[22]对全国44个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推广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技推广绩效的主要因素,同时发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经验对推广绩效的具有显著影响。申红芳等[23]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能提高其推广绩效,不同激励模式的绩效效果也有较大差异。鄢朝辉[24]发现江西省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满意度与农户对推广计划了解程度、是否知道技术展示或科研基地、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村里55 岁及以上务农人员所占比重、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果树种植面积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张蕾等[25]通过调查、收集南方某省的水稻种植情况数据,从农户水稻产量、农户技能水平、农户主观评价多个角度着手进行推广绩效评价,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农户技能水平、农户满意度等方面都与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态度行为存在显著关系。
3 结论、启示和未来展望
总结有关优质稻产业及绩效评价的文献与著作可知,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比较早,在农技推广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内涌现众多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成果。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区域农技推广案例研究及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研究等方面[26,27]。学者们通常采取实地调查研究、案例定性分析的方式对某一地区提出农业产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而绩效评价研究者们通常是对政府机构、企业、高校的财政业绩研究,绩效评价模型构建及绩效评价策略选择等。以农业技术受体为主体构建的绩效评价研究存量相对较少。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有关农技推广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还存在一些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大量已有研究着眼于政府或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农技推广人员层面,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绩效问题大多是以自上而下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来自农户的评价。基于此,有必要结合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校内外相关专家人员的意见,选择与实际联系紧密、客观可度量或者主观可评判的指标,构建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优质稻重大技术接受主体农户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江西省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县农户的主观行为意愿,分析优质稻经营主体对优质稻重大技术的认可接受程度及存在顾虑,借助实证工具进行检验,找到影响农户采用优质稻重大技术推广的因素,期望通过改进推广方式方法达到农户、市场和政府的互利共赢,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