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和转化角度看待肝细胞癌骨转移
2023-12-19
骨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是恶性肿瘤通过血行、淋巴、直接侵入等方式迁移到骨骼并在骨局部生长,引起局部骨骼发生溶骨性、成骨性或溶骨成骨混合性反应的病变。血行侵入是多数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方式。
在乳腺、肺和前列腺恶性肿瘤中,骨转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然而,肝癌骨转移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近年来,随着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延长,肝癌骨转移发生率也持续增加。骨已经成为肝癌第二常见的转移部位。肝癌骨转移患者除了原发肿瘤负荷,还会遭受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肝癌骨转移在临床表现出的多样性和隐蔽性会混淆诊断,甚至只有在尸检时,部分生前肝癌患者才被诊断出骨转移。肝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可降低骨折和瘫痪的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骨扫描、磁共振成像(MRI)、CT技术和PET/CT 技术等影像学工具的运用为骨转移灶的识别和监测提供了支持。
目前,肝癌骨转移仍采用姑息性治疗,如体外定向放射治疗、骨靶向药物、生物靶向治疗和姑息性手术治疗,但很少能治愈。因此,预防疾病进展及姑息性对症治疗是目前肝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目标。在基础研究领域,针对肝癌骨转移临床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对潜在的分子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其他亲骨性肿瘤中探得的骨转移级联发展理论进一步启发了肝癌亲骨性的研究。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发展,骨免疫微环境在肿瘤骨转移中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提示了包括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药物在内的免疫制剂治疗肝癌骨转移的可能性。
然而,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肝癌骨转移研究的重要性仍未得到充分认识,缺乏全面概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研究员黄昭、温婧媛、汪宇飞、张必翔和陈孝平等撰写综述,综合总结了肝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揭示肝癌骨转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希望。综述指出,肝癌骨转移患者往往忍受着更差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且由于肝癌骨转移在过去几十年中患病率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肝癌骨转移的预防和临床诊疗共识或指南形成。近年来,随着肝癌骨转移发病率的不断增加,相关领域也得到了密切关注。
该综述详细介绍了肝癌骨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以及诊断、预后、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和专家提供看待该疾病的全景视角,进一步展示了癌症骨转移级联步骤,指出与肿瘤相关的骨稳态破坏和骨肿瘤病变形成的主要因素。综述介绍了肝癌骨转移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述并讨论了目前肝癌骨转移在治疗和研究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