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2-19丁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劳动者

丁露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了要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应具备优良的精神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 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虽不是什么新鲜的时代词汇,在新时代条件下它们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历史耦合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关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梦”的提出,为我国国家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奋斗,这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文化自信的动力。“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工匠精神能够激发和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我们拥有伟大的中国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写入其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最近几年国风、汉服、传统礼仪、非遗等热潮掀起,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逐渐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分布在传统手工业领域,社会民众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工匠精神正日益被社会民众所认同并实践弘扬,文化自信氛围进一步增强。

1.2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原有矛盾中关于我国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现在我国民众不仅需要物质文化,更对精神文化充满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体系,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我们还是不够强。如芯片技术,我国企业长期依靠进口芯片来维持生产,一旦进口受限,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波动。目前我国的高精尖产品生产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工人的技术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工人的综合素质。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我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放在了首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3]。创新发展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弘扬创新精神,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新动力。

1.3 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4]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它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鲜明的职业导向。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强盛之基,人才引领驱动,三者一体同进、有效联动。不论是大国重器的锻造,还是非遗手作的传承,都需要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此为基,才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2 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条件下我们重提工匠精神并不是发展的倒退,而是发展进步的需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劳模精神缺少全民的关注,工匠精神更是缺席。这也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在“中国制造”中徘徊,如今我们想实现“中国智造”“中国质造”,必须发扬工匠精神。

2.1 助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世界发展脚步不断向前,传统的手工技艺正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形态存在并发展,而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精神范畴,它强调劳动者要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进一步超越别人,把精神的传承融入技艺中[5]。工匠精神强调我们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强调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将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当作一种信仰,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实现工艺技术的创新传承,是当代社会十分珍贵的坚定气质与坚守。当今世界的竞争更多是文化软实力的比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助于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2.2 丰富完善现代工业的发展

现代工业发展是机器大生产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手工劳动就此消亡,相反,手工劳动能够助推和完善现代工业的发展。机器大生产无疑是以机器为主,但生产过程中总有些细节之处需要人手的协助。手工劳动是人类劳动的初始形态,具有某种本源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相同水平模式的背后开始对个性化定制展现出巨大兴趣,而这正是手工劳动的优点所在。事实证明,工业制造强国都重视劳模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它们是一种劳动者的精神,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对于纠正当前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6]。我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2.3 有助于实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

劳动者本身具有两种实力,即显性实力和隐性实力。显性实力表现为其所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隐性实力则是指所具备的职业精神,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如果具备特定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不断提高其人力成本的额外值,有效拓展其职业生涯空间。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会激起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劳动热情,挖掘出劳动者的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激活劳动者对自我进行教育、管理和提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超越自我,甚至超越别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每一位劳动者树立无止境的工作目标,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掌握高超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把工作不仅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还是一份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就会使得每个人在岗位上不再是敷衍度日,而是忘我地投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3 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社会之中,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意识中表现为从人的概念中、从人的本质中、从人的本性中、从人中产生的规定。”[7]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人的本质认识是基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合而为一。中国自古也有“人无精神则不立”的深刻认识,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本质发展。劳模精神旨在为他人提供前进方向上的明灯,工匠精神则是为自己发展施以助力。因此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形态的一种,具有后天学习的可塑造性。虽然两者具有不同的精神特质和影响范畴,但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存在,相反它们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为促进劳动者思想意识和劳动素养的提高,在路径探索上具有同一性。

3.1 充分融入校园阵地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作为劳动者,走上岗位前,知识理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学习均在校园内完成,因此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充分融入校园中,实现培育路径主阵地的坚守。一是完善形成“幼、小、中、大”一体化螺旋上升培育体系。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及成长需求,在精神培育的融入内容、融入形式和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8]。比如,在内容上应体现循序渐进,可以建设相关“幼、小、中、大”不同阶段性衔接教材。二是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尊模范、敬工匠的育人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景观、宣传橱窗、网络广播、班级建设等多样化形式将其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去。另外也可以开展社团文化、人物讲座、节日庆祝、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校园活动,当然还可以开展 “模范榜样、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基地建设。

3.2 拓展延伸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场所的一部分,10.79亿网民活跃在网络中学习、娱乐、购物、直播等,民众的吃穿住用行基本全部涵盖[9]。自媒体时代更是进一步促进了网络世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网络环境已经深刻影响到现实社会。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嵌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也是其宣传的重要路径。一是可以搭建针对性的专业网站平台。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事迹进行展播,并可以进行“云端”分享互动。让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事迹,更能直接与劳模面对面,加强互动性,缩小“我与劳模”“我与大国工匠”的距离。二是利用短视频平台创作者资源。目前短视频10.44亿人在线,其中优质短视频博主影响力巨大。通过开展劳模工匠话题“挑战赛”“PK赛”等相关活动,增强网络浏览量、展播量,营造尊模范、敬工匠的网络文化氛围。

3.3 引导激发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在生活中具有一定指向标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们中间产生了对劳动工人岗位特别是基层岗位态度消极的现象。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就业方式的灵活性、工作岗位的多样性及渠道场地的不限性使得社会对基础岗位的青睐更进一步降低[10]。青年就业群体中存在不愿从事一线劳动岗位的想法,但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实体经济、基础岗位才是发展的根基所在,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只是衍生的一种发展方式。如果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自愿走上基础工作岗位,那社会就必须有相配套的制度给予保障,才能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一是完善市场管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当前市场还部分存在假冒伪劣、山寨仿制等现象,这无疑会损坏高品质产品市场的形象,让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丧失工作热情,进一步破坏工匠精神的弘扬。二是提高薪酬待遇,建立社会层面认可的技术工人晋升体系。薪酬待遇的提升、劳动技术的认可和晋升体系的完备,给予技术技能人才充足而稳定的工作收入和社会身份认同,对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无疑是最好的社会导向。

4 结束语

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劳模精神是在某一行业中杰出代表模范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对其他劳动者具有引领性和启发性学习作用;而工匠精神是每个行业特别是手工业里的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努力做到的精神追求。因此,劳模精神是一种超越大多数劳动者,少部分人拥有的先进精神,工匠精神则是对每个劳动者提出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追寻。劳模精神旨在为他人提供前进方向上的明灯,工匠精神则是为自己发展施以助力,两者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为促进劳动者思想意识和劳动素养的提高。新时代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让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工业的个性化需求让手工劳动与机器大工业同向同行,适应“中国质造”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劳动者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者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