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12-19田发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红色

田发允

(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的民族文化使得我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虽然各民族在地域文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民族始终凝聚在一起,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对大学生教育事业有了更多的关注,开始重视起了在大学生教育里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结晶,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也是在新时代下不断实践和总结出来的精神文化结晶,两者之间相互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高校要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将红色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以此不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将自己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国家前途作为自己的个人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而奋斗。高校一直坚持教育为先的理念,不断培养更全面的人才,学校这一重要教育场所,还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更高层次的表现,按照党的重大报告和指示,高校要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大学生同样也要为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提供更充实的力量[1]。

1 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

基于许多研究学者对于红色文化内涵进行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来分析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不仅是对几千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中凝聚的新的精神文化内容,比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等。在艰难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出现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这都是对许多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红色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高,因此红色文化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而红色文化是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红色文化主要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出的伟大精神内核。无论是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还是抗战时期的延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力量都在推动着人民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2]。

高校教育工作内容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不仅能够促进民族的大团结,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的伟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认识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后,更能够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一家亲的情怀与民族团结意识。红色文化认同是指在一定主体里基于自身需要,自觉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这种文化价值转化为自己不断实践和发展的前进动力,在不断认同的情况下,达到文化自信的目标。因此许多高校要将红色文化作为基本内容融入多门课程教学中,以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使大学生在心理观念及行为上都能够真正认识到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3]。

2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2.1 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与魂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当各民族的人民对于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认同和接受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深入人心并且不断巩固和发展。充分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才能够让大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品质,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文化根源上不断挖掘教育资源,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吸引力和个体的归属感[4]。

2.2 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中华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绿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红色文化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化也能够体现出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特征,而红色文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出来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武器,不仅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品格,更重要的是具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价值追求。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创造和完善的,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起源,还是今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保障[5]。

3 红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促进大学生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于大学生在精神成长方面的文化需求,可以从中华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这些方面,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内涵。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具有多重的价值,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地认识自身民族身份;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在民族情感方面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也会在各方面进一步强调和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3.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

红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不仅包含民族团结的精神,更重要的还有家国情怀,而正是这些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够使其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长盛不衰。高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课程内容,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爱国理论学习的引导,红色文化教育是指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课程内容,子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高校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比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等;高校营造宣传爱国主义的精神氛围,更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浓厚的爱国情怀,从而增进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激发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感[6]。

3.2 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及改革创新精神,与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契合。因此,更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将红色文化精神牢牢地渗入其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红色文化体现出价值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这也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不断发展与新时代相契合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根本的也是爱国主义,因此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增进红色文化的认同,就是有效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高校大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可后,才能够将思想根基牢牢把握,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7]。

3.3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所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指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形成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文化对中华儿女的价值,而这些文化内容,也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精神品格的时代新人。因此就更需要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信息层出不穷,有的敌对分子开始随意捏造信息,从而让更多的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偏见,这时候就需要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充分地了解各民族文化,并且充分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大学生在对自身民族文化有了更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不断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提供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融合,让高校大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内容,更能够使其各民族的文化有更强烈的认同,以此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4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高校层面

4.1.1 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时,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区,没有一支懂双语、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队伍,对于教育问题不能够及时地处理。在面对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时,必须有教育管理团队和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仅依靠学校教师来进行干预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教育管理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避免安全隐患[9]。

4.1.2 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教学师生年龄结构较为复杂,绝大多数学生都是“00”后,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由专业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担任讲师。但是,当前教学情况并不乐观[10],存在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很难寻找出政治能力强和科学决策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等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是思想政治教师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这些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年龄结构、专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政治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都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把握整个教育进程,重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

4.1.3 学生档案建卡准备不足

学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时,必须为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当前学生的思想,大部分学生喜好新鲜的事物,对于传统落后的方式较为排斥,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当前学生档案建卡准备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都没有自动注册账号,因此自身的学习情况没有上传给学校,学校也没有对此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反馈,导致高校并不能够完全掌握学生的生活信息和学习信息,对于心理健康的跟踪也不够精细化[11]。

4.2 学生层面

4.2.1 学生对共同体意识认识不够

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并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自主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1.8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有4.94%的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学生缺少对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在学校开展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时并不了解其中的内容,有将近20.00%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学校是否开设了这门课程,在参与相关活动时缺乏积极性。根据调查显示,有36.42%的学生不了解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热情度不高,甚至存在部分学生迟到、旷课情况,大部分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这门课程并不感兴趣,认为这类课程大部分都是理论课,在课堂上的兴致不高,积极性也很低[12]。

4.2.2 学生树立共同体意识存在差异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发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通常会存在相应的教学差异。学校学生群体民族成分复杂,基本上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涵盖了少数民族的学生。一方面大部分民族高校存在汉族学生,这部分汉族学生并不了解其他民族的情况,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民族风俗和信仰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对于民族问题不敏感也会无意间引发矛盾,因此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有所欠缺;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是来自其他民族的,其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文化与大学所学有所出入。因此,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习成果,否则有可能会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抵触心理[13]。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在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方法有待改进,因此必须针对民族问题和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细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内容,从而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保证整个中华民族教育的可行性[14]。

5 优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5.1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展示校园精神面貌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知,高校校园的氛围与学生成长和价值观息息相关,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校园。

第一,红色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能够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如在建筑物、文化长廊、生活设施中张贴相应的红色文化内容,高校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关系密切,学生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意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必须由学生亲身去感悟,因此高校也需要将周围的建筑物和红色本土文化融合到一起,从而充分体现当地的革命意识,在校园中建设红色文化长廊、革命先烈人物雕塑可以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更加深刻[15]。

第二,红色精神文化建设。高校红色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让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在高校中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举办红色讲座,宣讲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读书会,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现革命先烈的精神。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红色故事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红色故事的方式进行比赛。同时还可以在高校内部举办红色文化相关宣讲活动。通过此类红色宣讲及红色文化熏陶,能够更好地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校园,从而有助于各民族大学生牢记民族心理和红色精神。

5.2 运用红色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延伸,是教学的必要补充。

第一,高校需要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合作,社会实践能够将所学的爱国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高校可以通过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联系,更好地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只是通过口头表述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广西的红色资源丰富,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战役都为广西留下了丰富的革命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爱国的内涵,吸引更多大学生成为红色活动的组织者[16]。

第二,高校要创新红色文艺活动,红色文艺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识别人才,培养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教育,红色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编写话剧,通过编写红色文化活动的话剧来传递和宣讲红色文化知识,编写话剧或者诗歌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过程之中,同时还能够让师生在话剧中集中地感受革命故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红色革命故事融入高校活动之中,能够更好地重温红色经典,深化红色文化内涵。

5.3 搭建优质红色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高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充分融合,利用网络空间和网络平台来加强对学生的引领,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色文化。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拓展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优质红色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第一,拓展高校文化传播空间,通过互联网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播给每一位学生,同时学生也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高校需要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平台的建设,搭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宣传相应的红色精神,例如,在建军节、建党节中书写相应的公众号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红色文化[17]。

第二,由于网络形势复杂,我国高校网络环境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大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各类新闻,在网络内部可以通过一些吸引流量的标题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网络来把握舆论发展优势,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环境的内容进行监督,增加红色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共同成长、全面发展,让优质的网络内容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

5.4 组建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组建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必须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育人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第一,优化红色师资队伍结构。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风气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开展校园的理想信念活动,更好地建立起共建共享的教师团队。高校内部必须建设红色文化整体氛围环境,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第二,红色师资队伍需要发挥创新能力,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开辟一条思想政治教学道路,通过流传下来的红色歌曲和思想文化,营造丰富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的艰辛历程,从而打造思想政治和专业协同的教育模式,不同专业还需要结合专业所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众多教育基地中精心挑选出教育场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到一起,通过情景式课堂展现出来,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的红色文化,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生动起来[18]。

6 结束语

高校教师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融入教育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完善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民族共同体,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特点,把握教育关键时期,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蕴含着全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精神支持,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在学生心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研究包含理论渊源、价值内涵、实践路径3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在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培育途径。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红色
爱的共同体
红色是什么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红色在哪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