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角下的乡村短视频研究
——以河北省S村为例
2023-12-19李潇芸
李潇芸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不识真农村,何以识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媒体技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不仅为乡村提供了新的娱乐工具,更为农民进行自我表达、传播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数字鸿沟、自我认同弱化等新的挑战。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激发农民自身的主动性,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1 文献回顾及研究设计
1.1 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从2017年开始学术研究的视角更多地转向乡村。受制于乡村经济、教育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发展的短板,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多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研究逻辑。
第一,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和价值,学者们多从文化复兴、重建乡村秩序等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战略决策[1],也关乎着农村和农民生存根基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2],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性动力[3],实现乡土文明价值重构[4]。第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从农民视角出发,指出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的影响,农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5];从决策者视角出发,认识到由于决策者对乡土文化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乡土文化面临被破坏的危险[6]。也有学者基于社会环境视角认为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等方面的不足制约着文化建设[7]。第三,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学者们多从激活乡村内在发展动力视角进行探讨,如充分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场域环境[8],激发乡村、农民本身的主观能动性[9]等。
目前,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从概念界定、研究价值到具体实践路径都有学者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过程多关注宏大议题,缺少对乡村文化传播中微观和中观视角的关注,此外,学者们虽都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却未提供给村民主体性“在位”的方式。
1.2 “在位”方式:乡村短视频研究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还使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逐渐弱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注重通过数字技术保护乡村文化,其中乡村短视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短视频介入乡村文化保护的研究主要有3类。
第一,乡村短视频内容研究多围绕“三农”话题展开,大致可分为“李子柒田园牧歌”式乡村[10]、“张同学”普通农人的日常生活[11]和以浮夸表演为核心的土味叙事,乡村短视频的传播也呈现出即时性[12]、个体性[13]和广泛的连接性[14]等特征。第二,学者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短视频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作用,如基于国家立场,指出在“三农”短视频中,数字化呈现、数字化表达等技术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15]。基于村民视角出发,指出短视频再现了乡村的“地方感”,以此唤醒观众的乡村记忆[16]。在传播主体方面,农民被视为关键传播者[17],乡镇政府、乡村基层党组织和乡村精英等多元主体[18]也被视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第三,关于乡村短视频发展困境的谈论多指向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消解,有学者认为缺乏对乡村文化深度挖掘[19]是目前短视频传播中乡村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而避免将乡村文化作为猎奇对象被观看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新路径选择。
基于对乡村短视频的研究现状分析,得知学界对乡村短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方面,从农民主体性出发对乡村短视频的功能和路径思考尚不充分。因此,在重建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乡村短视频如何被言说、如何被阐释、如何被指认,成为乡村短视频发展必须明确的症结。同时也注意到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短视频创作者的职业化路径,非商业化短视频运营实践较少有人关注,至此可以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即在非商业化逻辑下,作为主体的农民进行短视频创作是否可以为文化振兴带来新的路径可能。
1.3 研究设计
本文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依托,以分析农民主体话语表达的内生动力机制为起点,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河北省S村进行田野调查,了解S村村民媒介使用现状,在系统阐述新媒体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民群体抖音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新媒体技术给这一群体带来的挑战进行阐述,尝试回答在非商业化运行逻辑下农民使用抖音的意图和期待,并试图寻找农民利用新媒介传播乡村文化的可能性。
2 乡村短视频调查情况分析
2.1 表达:自我呈现与社交交往
一切符号都具有意义。网络昵称是抖音用户在网络平台进行身份表征的重要符号,S村村民在抖音平台的昵称设置上有真实身份的表露,有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描述。头像是抖音用户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S村村民在头像设置上较为简单,多倾向于展现自我的真实身份和自身喜好的表达,如个人自拍、个人生活照等,较少注重对自身形象进行多元化的展现。在个性签名的设置上,多为抖音平台系统默认签名“谢谢你的关注”。从视频拍摄技巧和内容来看,以对口型表演居多,视频风格也多使用较为艳丽的视频模板。从拍摄场景来看,主要为个人生活场景,如院内、家中和村落河流为背景进行拍摄,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视频互动来看,主要基于线上熟人社交。
社交类短视频在农村的出现为村民进行自我表达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抖音的低门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为农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重建自信的新场所。根据调研发现,农民拍摄抖音主要目的是打发无聊时间、分享日常生活和记录重要事件。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未进入乡村之前,农民群体空闲时间的娱乐活动以打牌或闲聊为主。当新媒体技术进入乡村后,抖音成为部分农民饭后闲余的主要娱乐方式。因此,笔者通过采访村民试图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做出一种解释,即在非商业化逻辑下,村民仅将抖音作为娱乐的工具,并不会出现沉迷抖音的状况,也偶尔会将抖音作为一种宣传手段。
拍抖音我主要是瞎拍的,主要娱乐,放松一下。主要是俺们干这个(安装铝合金),就跟做广告似的,也有从抖音上面联系我的,安装铝合金都找我。(Q,2023-04-20)
短视频具有情感的偏向,使用户能够在虚拟世界里逃避现实的烦恼和压力,获得简单快感[20]。如今,农民习惯在空闲时间“抖一抖”,他们的娱乐时间和生活时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刷抖音成为他们闲暇时间的首要选择,抖音为农民进行自我表演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除最初观看短视频、追求休闲娱乐、消磨时间、获得外部知识信息与日常生活技能等需求外,农民群体出现了通过拍摄短视频记录生活、展现自我、进行互动来提高自我效能与认同感的需求,使用抖音成为部分农民日常调节个人情绪必不可少的自娱活动。总体而言,农民在抖音中更愿意表现自己,且大部分村民使用抖音基于熟人社交的范围,社交范围具有线上线下一致性。除此之外,作为承载着意义的媒介平台抖音汇聚起一个乡村的媒介记忆,S村村民习惯使用抖音进行娱乐并拍摄抖音进行自我展演,或许在未来,农民也可以通过拍摄抖音视频这一行为传播乡村文化。
2.2 困境:自我认同弱化与传承文化受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受限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农民在新媒介使用上存在技术壁垒,他们对短视频功能的使用只停留在基础功能上,内容创新仍存在困难,数字鸿沟问题是学者认为农民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农村抖音使用者认为抖音操作“挺简单的”。据笔者观察,农民经常使用的抖音操作为刷视频、点赞和评论等,他们也表示现阶段不需要掌握抖音的复杂操作。因此,现阶段更值得关注的是视频发布者对自身视频内容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定义;二是对他人、环境的看法与评价进行内化。获得他人认可的自我认同需求主要体现在村民对他人评价的在意程度上,这种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在抖音上的自我呈现与互动。通过调研发现,村民在发布抖音短视频前要进行仔细斟酌,预设别人是否会对该视频进行点赞,确定自己的视频达到完美之后才进行上传,并在上传后反复观看别人的点赞或评论,如后期发现自己发布视频的点赞量不如预期设想,创作者会将该作品设置为私密作品。
好多人给我点赞,我粉丝比较多,有些时候能达到1 000多的点赞量,我这里还有好多私密的作品,主要是感觉自己没拍好,删了又舍不得,就设置成私密了。每天是晚上9点左右发抖音,那会大家都吃完饭了,要刷抖音了。 (S,2023-06-13)
聚集了流量的传播平台,让用户能够持续关注并自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21]。根据调研发现,S村在改革开放之前设有剧团,曾前往周围村庄及县城进行演出,S村有很着深厚的文艺传统,现如今面临的情况是村庄文艺继承面临断代的危机,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越来越少,村庄中的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少年外出读书,乡村传统文化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笔者针对S村非遗传承人抖音发布的内容及评论互动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视频内容虽有涉及该村传统文艺,如河北梆子、吹唢呐等传统民俗文化,但就其视频内容而言,多作为自身娱乐,缺乏传播乡村民俗文化的意识,对于视频内容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就其评论内容而言,多为基于熟人社交的大拇指和鲜花,视频传播范围多为附近区县,范围有限。
3 文化振兴视角下的乡村短视频发展建议
3.1 针对自我认同问题
新媒体技术和消费文化进入乡村后,农民也相应地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出现自我认同错位的状况。拍摄短视频成为农民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由于他人的评价是多元且多变的,作为个人难以控制负面评价的出现,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使负面评价出现的概率进一步扩大,而这些评价是不可控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群体出现自我认同弱化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自我认同问题,笔者认为,增强农民群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首先,自我认同是人和人互动的结果,其形成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提升农民群体的自我认同可以借助官方力量,组织相关培训活动,为乡村短视频使用者的交流、互动提供平台,让农民群体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确定自我身份的主体性,增强村民的自信心,提高对自身的认同。其次,增强村民的虚拟认同和现实认同,农民群体通过线上反馈互动,正确评估自己,增强虚拟认同,以此来指导现实生活实践,获得现实生活的自我理解,并将农民在虚拟空间的虚拟自我与现实空间的真实自我相关联,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从而在不断反思中重构自我认同,促进农民的价值实现。
3.2 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受阻问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短视频巨大的用户群体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场域。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受阻问题,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乡村文化的前提是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因此,在传播乡村文化之前,使农民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完整的了解,增强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可,产生传播文化的内生动力。其次,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乡村文化传播者应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内涵,通过短视频进行差异化呈现,展现乡村特色,保持定期更新,增强与粉丝的互动,将自己的视频内容在更广泛的空间内进行传播,不局限于周边区县的传播与互动,提高当地文化的传播度和认知度。最后,传播方式不能仅局限于线上传播,也不能将文艺传统停留在过节表演的状态,还可利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举办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地方文化形式,并在真实呈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时代内涵,挖掘更多优秀的乡村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帮助更多受众了解村庄文艺发展历史。
3.3 针对数字鸿沟问题
虽然数字鸿沟问题现阶段不是农民使用抖音的关键问题,但随着农民抖音使用者使用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这一问题也会成为限制农民使用体验的一大问题。因此,针对数字鸿沟问题,笔者认为“代际反哺”和“朋友相互学习”成为农民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基于亲属关系,数字反哺不仅能够帮助农民熟练使用抖音,还能够加强长辈对晚辈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朋友相互学习也是有效提高媒介素养的方式之一,同一个地区的抖音用户通过线下聚集,共同探讨抖音某个功能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某些功能的用途,还能形成团结友爱的邻里关系,延续乡土中国的优秀文化基因。
4 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抖音为农民带来新的话语表达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入驻抖音,与商业运营逻辑要求流量至上的观点不同,农民使用抖音主要基于非商业运营逻辑,主要目的是分享生活和进行自我展演。本文通过对S村的调研发现,S村村民发布视频以翻拍和日常生活记录为主,将自家院落和田间地头作为拍摄场所,在视频中分享个人生活事件或展演乡村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抖音上农民的自我呈现,拍摄内容缺乏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意识。除此之外,数字鸿沟问题也是农民抖音使用者终将要面对的问题。笔者根据调研发现,获得自我认同、提高自信心成为农民主动展现自我的重要动力,定期更新和及时互动也促使抖音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代际反哺”和“朋友相互学习”成为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此外,还需要关注的是,新兴现代媒介介入乡村传播场域,变革了传统的乡村传播方式,重构乡村群体以“熟人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交往模式。在村庄人们随时随地刷抖音的行为已成为一种媒介景观,从而产生人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接触的机会减少,降低了人们对乡村社区的归属感。因此,新媒介技术进入乡村后对乡村原有社会关系的消解值得我们注意。
对于农民抖音使用的研究,本文只针对河北省S村村民进行调查研究,希望此文可以吸引其他研究者,从实践的角度探讨非商业化运营逻辑下农民群体的抖音实践为何和何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