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以诗歌和散文为例

2023-12-19廖德莲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意境美的诗歌

廖德莲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1)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已经具备了流畅的表达交流能力,能够自主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此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渐渐地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中脱离出来,从而转移到进行审美鉴赏、训练思维的重点上来;而且这个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元素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可发现的美育元素,或是自然美,或是人文美,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从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美。

1 审美、审美能力与审美教育相关的概念

审美是人类自身对世界的感受、看法与理解,是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过程是个人观察与判断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对存在的事物作出反应与理解的过程。这个审美过程由审美主体人类和审美客体“美”二者介入并产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主动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

审美能力即人们对世界上存在的美的感受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现美的能力,二是感受美的能力,三是鉴赏美的能力,这三方面融于人的审美系统之中,推动审美活动的进行;审美能力的形成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有的人天生就对美的事物有一种敏感力,后天的教育只是起着一种辅助的作用。我们需要发现美来充实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因此进行审美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审美教育在于触动人们那颗发现美的心灵,令对美的感知能力不强的人受到点拨,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品味美;让本身对美具有敏感力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去鉴赏美。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元素

2.1 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人们获得语言、学会使用语言最好的途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优美的语言,那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美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1.诗歌中的语言美

抒情言志是诗歌最大的特点,它把丰富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融于精炼的语言之中。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谐,就像是跳动的音符,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诗人在作诗时也尤为重视诗歌的语言美感,在炼字上也下了很多功夫,诗圣杜甫曾经就发出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宣言,诗人们所作出的这种炼字的努力使得诗歌能够以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美,这就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以高中语文教材中《芣苢》为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一章仅变换了几个动词,第一章的动词“采”“有”到第二章变换为“掇”“捋”,到第三章变换为“袺”“襭”;余下的部分每一章节都是相同的,反复咏唱,具有鲜明的节奏美与和谐优美的韵律美。在这种重章叠句中形成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在六个动词的变换中,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每一个动词都能够传达出一种具象,使人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采芣苢的劳动画面;读者能够在这种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到采芣苢的人们欢乐的心情,而这种心情正是通过诗歌的音乐节奏感表达出来的。在进行这种诗歌的阅读教学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审美元素,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从具体词语中想象具体的画面,感受每一个动词之美,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力,学会从语言中捕捉美。[1]

2.散文中的语言美

语言优美是散文最大的特点,这种优美的语言好似经过水洗的蓝天一样清新亮丽、柔和温婉,读来如清新的暖流拂过心底,留下无尽的回味。散文的语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以舒缓的节奏诉说内心最真切的情感,并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勾画出深远的意境。

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为例。《荷塘月色》是文学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其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散文之美,全文一共出现了三十几个叠字: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隐隐约约的远山、高高低低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清香、薄薄的青雾等等;叠词的运用使得文章的句子读起来音韵和谐,语意得到了加强、文气也得到了舒展;另外文章的语言读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2]110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准确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有感情地投入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还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多读、配乐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去感悟文章语言的韵律美、形式美、节奏美,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感悟美、再现美,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从而让他们对美的品味能够有质的飞跃。

2.2 意境美

意境指的是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或画面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这种境界最大的特点,诗人的跌宕情思需要借助宇宙间的渺茫万物如鸟兽、草木、山川等意象来表现;因此可以说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的灵感气韵构成了一种意境,而带领学生去寻找意象,找出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及意象、作者情感和作者的灵感气韵三者所蕴含的美学以及三者统一构成的意境之美的这个过程正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中也不乏有很多有意境美的文章,在对这类文章进行教学时,要抓住文章意境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鉴赏作品中的意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诗歌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最高追求,它以简短的文字构造出丰富的意境;领悟其优美的意境使学生进入新的天地,在新的天地里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给学生以如沐春风的感受,从而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在平时的教学中频繁地对学生进行意境鉴赏的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力,当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或者欣赏艺术作品时,他们自会去感悟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如此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很大的提升。

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登高》为例,《登高》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前四句写景,描绘了自己登高所见的风景,后四句则抒情,抒写自己登高所感,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使人读起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在诗歌《登高》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锻炼学生分析词语,感悟意境的能力,带领学生分析词语,例如在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中,分析动词“急”和“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令人忧伤的情境,去感受这种忧伤的美学;分析“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诗人将心中那种无处排遣的苦闷情绪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芜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在分析这些词语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对词语的敏感力,学会在分析词语的过程中感受到意境的存在。

2.散文中的意境美

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散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意境美。《荷塘月色》是一篇意境及其优美的散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入荷塘月色的情境中,播放配乐的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范读,放飞思绪,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神秘的荷塘月色美景;在这样的一种情境创设中让学生去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句感悟情感,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人,在阅读这样的句子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惬意而自由的精神。

2.3 情感美

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性,那就是表达情感,从审美创作的角度来看,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和基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选的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品味其中的情感美,当学生能够去感受作者多样的情感后,其自身情感也会变得丰富多样。

1.诗歌中的情感美

诗歌虽然语言凝练、篇幅简短,但在凝练的语言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例如《沁园春·长沙》就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不畏艰难险阻,充满壮志豪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去感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再如《将进酒》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出舍我其谁的自信之感,这是一种即使在怀才不遇的时候仍然能够坚定自我、相信自我的自信精神;这时可以在诵读中去体会诗人豪迈激昂的笔调,感受诗人在不如意的人生境地中依然保持乐观的胸怀;启示学生以潇洒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活。

2.散文中的情感美

散文中的情感如同散文的语言一样清新优美,真挚而有个性。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通过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意中,以秋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故都的热爱,作者对故都的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执着的。在该篇散文的教学中,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之外,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心中那份对故都执着的爱恋,这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高中阶段学生大多是远离家乡求学,也会对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思念与爱意,以此来点播学生,学生就更加能够深刻地领悟到作者的情感;能够去感受情感、领悟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审美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3.1 交给学生鉴赏文章的知识

学生在阅读文章、鉴赏文章、发现文章中的美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但进行审美过程的前提必须要有相关的审美知识,既然是阅读文章,鉴赏文章,就必须要有关于鉴赏文章的知识。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交给学生鉴赏文章的知识,例如:文章体裁的区分,每一种体裁的文章都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并且诗歌注重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散文的语言优美,给人一种如涓涓流水细流的清澈美感;还有意象、意境的构成、表现手法以及文章的文眼等知识都是学生鉴赏文章时需要具备的知识。

3.2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领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最常见的就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面对学生不断地输出知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时间没能够很好地把控,没有把自己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审美能力的形成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能够自主独立地去探究文本,去发现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学生在独立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模式,而这种审美思维与审美模式是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审美阅读中的,这对学生的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

3.3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通过一篇简单的阅读教学就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存在的美;因此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把同类体裁的几篇文章放在一堂课来设计教学,或者把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去找出几篇文章的共同之美所在,以及各篇文章有哪些独特之美所在,以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3.4 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即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这种情境比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更易于感知。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悟到文章中的美,必须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审美情境中;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的教学时,可以用幻灯片播放有关荷塘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伴随着课文的阅读进入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感悟其中的美;在进行诗歌的教学时,可以配乐朗读,用音乐设置氛围,学生在与诗歌风格相近的氛围中阅读诗歌更能感悟其中的美。

4 结语

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3]语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审美元素,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审美元素,让这些审美元素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并不断探索更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意境美的诗歌
诗歌不除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