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文化自信为目的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2023-12-19曾凤凰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曾凤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省漳州市 363105)

文化自信立足于当今中国发展的现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一时的风尚,更不是形式化口号,而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依然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不仅需要科技硬实力,也需要精神和文化软实力,以此凝心聚力、共克时艰。高校教师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走在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第一线。大学英语课程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内在教学目标,发挥本课程在后疫情时代的现实指导作用,重申大学英语课程在新时代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

1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教学的时代价值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教学不仅顺应“大思政”格局的趋势,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增强文化自信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中西方思想的碰撞和文化影响的较量。高校英语教学是学生接触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覆盖面广,通过与思政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明与价值体系、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方面的力量不容忽视。而大学英语课程的这种力量和作用需要得到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才能发挥它价值。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教学可以为我国巩固国际话语权作出相应的贡献。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证明了落后只能挨打的道理。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语逐渐发展为世界语言,在全球各领域强势登场。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较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民学英语 ”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是众多高校的必修课,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更要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一些政客枉顾事实,贬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故意在国际社会给中国制造负面的形象。复杂的国际局势让人民大众意识到: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增加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刻不容缓。国际话语权是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必要条件。通过政府间的沟通来获取国际话语权并不是唯一的路径,面向民众、重视民间交流是新时代话语权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现途径[1]。中国大学生是实现民间交流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与来华留学生交流(据统计,来中国留学的人数每年已经超过40 万[1])、出国留学与世界各地人民交流(1978-2018 年,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到585.71 万[2]),或者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各行各业与外国人士进行交流。大学英语必须与思政融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做到知己知彼,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之间时,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与物之间时,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时,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3]。语言符号必须与其承载物的内容融为一体才能传递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才会存在并且不断地发展。如果把语言与内容割裂开来,语言只是没有意义的符号。学习语言,不是为了研究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为了研究这些符号背后的内容,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和价值。思政教育是一种等待传递的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二者的结合符合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学习规律。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体系了语言的哲学性质。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器官,“在一个民族所形成的语言里,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中产生出了最合理、最直观的词,而这些词又以最纯粹的方式重新表达了人们的世界观”[4]。语言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思想方式,语言自身能够把这两种作用统一起来[4]。英语与汉语是不同的世界观,反映所属民族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力量。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可以从语言的哲学角度对比汉语与英语所反映的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在对比分析中,以思政教育为导航,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的原则

语言课程的性质使大学英语与思政可以融合教学,但是必须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才能得心应手,发挥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作用。

3.1 分清职责,明确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不同,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应该公开、直接、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其目的不是把其他课堂变成思政课堂,而是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二者有机结合。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英语教学是基础,思政教育是思想统筹。“思政+大学英语”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

3.2 把握分寸,注意思政话题的敏感度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在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政治教育资源时,要慎重选择主题,当涉及到敏感政治话题的时候,教师应当做到谨言慎行,不能妄加评论,以免在思想和立场上误导学生。

3.3 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思政教育是思想的启发和心灵的导航,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太过刻意和生硬,也不能把它变成枯燥的说教,否则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要自然、顺畅,如同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形,内化于学生心里,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线教师用心思索、耐心引导。

4 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的教学建议

以培养文化自信为目标的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是本研究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4.1 以语言为轴、文化为辐

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内涵是“对自我文化价值、理想、成就、前景等的确信”[6]。自我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学设计中的文化渗透可以结合课文的知识点从自我文化的三个维度入手。当然,在文化熏陶的时候,要坚持以语言为轴心。语言基本功打扎实,才能在语言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并不乐观[7]。在写英语文章的时候,学生关于某个话题或许有更深层次的见解,但是词汇的匮乏、语法知识不扎实,直接限制了他们的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将习惯性地呆在与他们英语水平相当的思维圈里,不愿意、也很难跳出这个思维圈来实现自我提升。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不能放松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要求。语言与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语言和文化构架的车轮跑得快、行得稳,才能使学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

4.2 慎思明辨,建构有深度的知识体系

自黄源深[8]教授提出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以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外语教师努力的方向和探索的重点。思辨能力不是西方的教育专项,中国素来有思辨的教育传统。《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9],明确提出了慎思明辨的要求。西方“critical thinking”在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上与慎思明辨不尽相同,但是独立思考、分析辨别的观点却不谋而合。慎思明辨,才能获得洞察力,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踏入智慧殿堂。在教材的学习中,进行语言文化对比时,要有意识地、明确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分析的能力。

4.3 知行合一,用心观察生活

学习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学、问、思、辨”,终究要在“行”中检验和提升。首先,结合课文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洞察力、提升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重视中国节日,提高文化意识。大学英语课程是中国大学生学习和认识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介绍西方节日文化时,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的节日,防止形成盲目跟风与崇尚的心理。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差异,鼓励学生重视讲述中华民族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彰显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中国节日。

再次,关注时事,提高社会意识。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可以通过时事新闻,了解我国在疫情防控期的方针政策和党和人民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努力,分析西方媒体对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对中国防疫措施的相关言论与报道,引导学生认识党在危难时刻的应对能力、优秀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认同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和万众一心的家国情怀。

最后,通过比赛锻炼实践能力。在各项校级英语赛事的主题上适当增加文化元素和思政元素。例如,举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举办阅读比赛和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多读、多写,积累文化与思政方面的素材;举办戏剧比赛,鼓励学生创作以红色革命为题材的剧本。

4.4 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新冠疫情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线教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后疫情时代也将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继续发挥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这是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六单元为例,课文主题是“War and Peace”,Text A “Under the bombs:1945”从小孩的视角描述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儿童的天真无邪反衬战争的残酷无情。线上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线下主要是课中与课后的活动。课前通过学习通、U 校园、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发布预习材料和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索和整理资料,了解二战的背景和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课上引导学生从语言与修辞解读文章。课堂上,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让学生用英语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做小组报告。对小组的课堂报告,除教师的现场点评,还可通过QQ 群的投票功能实现学生互评。

4.5 提升教师自身的政治觉悟与思政意识

教师的思想与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能否融合、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思政意识。但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个新课题,很多英语教师在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习惯性地用西方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和中国的发展。因此,从目前来看,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急需建设一支具备思政意识和思政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学校和教师个人的重视和努力。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做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教学指南,建设资源库或者学习平台,为教师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同时为教师提供进修或者培训的机会。教师个人要树立使命感,实现自我提升。

5 总结

文化自信是一种主观态度,既是对本民族、国家、政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是直面外来文化的勇气[10]。面对西方强势的文化渗透和中美矛盾带来的压力,加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自我文化自信,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中国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在思政教育与中华文化教育方面的职责长期受到忽视。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要抓住机遇,建设一支思政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构建语言与文化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承担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指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自我文化与西方文化,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生活中践行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涵养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