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家庭德育的困境与提升路径探析

2023-12-19田静姝王蕾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子女德育

田静姝 王蕾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1 家庭德育的内涵及特点

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及民主与法治观念的教育等,其德育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家庭德育的论述中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由此可见,习总书记认为家庭德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家庭德育需要迈好第一步,打好基础。

家庭道德教育不同于学校德育,它的教育方式没有系统化,而是自主性比较强,关于家庭德育的特点研究,有学者认为其具有天然性、权威性、情感性、渗透性、针对性的特点;另有学者认为其具有传递性、情感性、示范性、长期性的特点。对家庭德育特点的研究还有很多,其中有学者认为其具有生活性,可以解释为:家庭德育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可以将德育与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2 家庭德育的现实困境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就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弟子,将道德教育理论逐步完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此句中孔子将道德与政治结合,认为道德修养是人才必备的条件,然后才能有助于治理国家。近代道德教育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发生了变迁,教育的目的主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联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国民要以国家利益为先,并融入了自由、平等、公平等思想。[2]例如在道德教育方面,梁启超提出要明辨诚伪,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出发,反对西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而当代德育更注重挖掘其人的价值,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是全面的、本质的,道德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即关心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尊重个性差异。[3]当代德育中,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家庭德育是协同育人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其优势是:父母亲人比较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更容易接受;家庭德育对个人的道德教育起奠基作用,影响深刻;教育方式比较生活化,有较强的感染力等等。另一方面家庭德育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问题:

2.1 教育内容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成效难以把握

教育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大多是按照自身对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理解来教育子女。首先,大部分家长的道德理念还停留在尊重师长、诚信待人等比较传统的思想中,无法融入更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其次,家长比较重视孩子学业,对人品、道德的重视度不够,不能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导致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与自身无关。再者,部分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自身行为存在问题,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子女做好榜样示范。

家庭德育的过程中容易带有过分的情感色彩,不够理性。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一味溺爱的做法也会给子女形成错误的导向。一个家庭,缺乏权威性的教育,子女对自身错误的做法就很难有深刻的检讨,对善恶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或专制性特点,要求子女不能忤逆家长,“服从”即是“孝顺”,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粗暴的惩罚和严加训斥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有些孩子拉帮结派以致走上不归之路,因此,这种专制性的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2.2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难以形成平等对话,容易导致被教育者形成极端思想

亲子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步入学校之前,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比较强烈,入校后,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会逐渐减少,学校德育课程成为主要的德育方式,内容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步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理的明显变化易引起亲子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孩子容易形成错误道德认知并做出危险行为。

双方之间之间难以形成平等对话,一方面是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导致的,从依赖到冲突的亲子关系变化,使双方之间难以形成平等对话,另一方面是父母工作忙以及年龄悬殊带来的思想观念差距大所导致的。时代变革,作为当代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父母的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少,亲子之间的交流频率会降低,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子女的的学习问题来讨论,道德教育问题涉及得比较少。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控制欲过强,将自己的理想、希望强加于孩子身上从而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

2.3 教育方式难以科学化,集中指导的难度较高

家庭德育的方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家长采用专制式、溺爱式等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专制式教育下,家长的话语带有权威性,子女是不得不服从的,不论是值得庆祝的好事还是生活工作中的坎坷,孩子便不愿与父母有深度交流。[4]他们成年工作以后,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可能做出违背道德的事。

孩子可以在学校接受道德教育,但要组织家长参加教育培训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教育资源的短缺都会导致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无法很好的连接起来。物质上的不满足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部分家长不积极配合,对家庭德育的科学化发展不够重视或者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自以为是”,学校方面也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家长会或亲子活动更多的是谈及到成绩问题,所以,在家校联手共同提高德育水平方面,学校仍需努力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搭建好家校合作的通道。

2.4 教育环境的优劣具有不可控性,有关制度法律需要完善、公共教育资源有待丰富

家庭德育的内部环境是不可控的,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都是有差异的,优化内部环境有很大难度,所以国家和学校层面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国家制定的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但针对家庭德育的制度法律尚未建立。家庭生活是私人领域,亲子关系是比较复杂和微妙的,旁人很难理清家庭教育中的是非问题,而道德立法要规定家庭德育的内容、方法理念、实施的途径及要借助的公共资源力量等,需要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有效合作,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交叉碰撞必然会出现矛盾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决。[5]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比是比较大的,2017 年到2021 年教育支出分别约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9%、14.6%、14.6%、14.8%、15.3%。教育的财政支出占比比较稳定,其中关于家庭德育的社会服务支出是较少的,服务主体、权责分配、评价机制等有待完善。

3 家庭德育的提升路径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家庭德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因为家庭德育的内容不只是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切实深入基层群众进行宣传,公益广告、影视作品以及各大热门网络平台等要积极投放有关核心价值观的的内容,产品的广告语和代言人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所以应该号召企业、明星、权威人士等参与宣传,让民众在日常购物中也能感受到优秀价值观的教育和感染,另一方面,要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将道德教育转变为道德行为,多多组织网络评选,把一些做好事、行善举的模范人物事迹放到网络平台或者宣传栏中,内容实时更新,让群众觉得只要行善举都是值得被大家所表扬的,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中大多出现重智轻德的情况,道德教育往往不是家长教育的重点,要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必须向家长灌输全面发展的思想。社区或村委组织志愿者队伍向家长传输有关思想内容,向家长讲述生活案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家长逐步接受正确的教育理念。权威机构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发布一些重智轻德的反面案例,使家长能够意识到错误教育理念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改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全面发展不应该只是一种教育口号,更重要的是做出具体措施,特别是对基层群众有积极的影响。

3.2 以学校为联系纽带,做好家长与子女的沟通

部分青少年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此时就需要学校作为联系纽带,做好家长与子女的沟通。[6]首先,学校要明确家校合作的价值意义,与家长在德育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做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老师要明确与家长沟通的途径方法,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学生的情绪心态变化,了解其与父母沟通的问题所在,然后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将子女的想法、苦恼转达给他们的父母,同时也要把家长的想法告诉学生,如此,父母与子女都能知道彼此内心的想法,便能有利于家庭德育的实施。家访、家长会以及座谈会等会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新时代的家校合作要注重网络平台的应用,微信、QQ 以及专业的学习软件都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工具,但要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错误,即“老师转发、家长收到”这种情况,要切实做好个别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真正深入的与家长、学生做好沟通。学校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子女的德育问题,共同商量对策。

3.3 学校为家长开展专业的德育培训课程,国家做好专业科研团队建设

家庭德育的培训课程的科学性依赖于专业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组织专业团队对家庭德育的目标、意义、必要性、实施途径、评价反馈、原则等做出具体的研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国家需要培养有关学科的研究生,设置有关奖项鼓励优秀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并激励他们深入基层搞研究以此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成果。

3.4 做好家庭德育制度建设,加大德育财政支出

家庭德育需要家庭成员、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联合支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德育财政支出有利于家庭德育的科学实施。制度建设首先是要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家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使家庭德育得到家长、学校的重视。其次,制度建设要明确规定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保证社会团体能够为德育提供服务,学校能够为家长做好德育培训,家长能够在专业指导下对子女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

家庭德育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有一定物质的基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大的,但在家庭德育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要提高此方面的财政支出,学校设立家长德育培训优秀奖项以激励培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政府要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提供这方面的社会服务,官媒要积极在各大平台发布家庭德育的有关文章,以引起公众的重视。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子女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