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高教质量

2023-12-19柳红李学良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育才主体课程

柳红 李学良

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连续高增长,但教师人数增长不足,这使得全国高校师生比达到1:18.2,有的院校甚至达到了1:35,直接导致部分课程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按原来教学模式势必影响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还有提高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意义。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

“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有两方面含义:其一、从“教”的角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指引他们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其二、从“学”的角度,是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提倡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发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换言之,就是着眼于学生成才的内外因素,使学生首先爱学习想成才并且能够成才。“以学生为主体”是指高校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规划学习内容、方法、节奏和评估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地知识发现者,这种育人模式聚焦于学生的责任和需求,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是育才工作的具体实施对象,是育才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育才质量最权威的感知者。

2 现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对照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存在不少问题:

2.1 教学流程僵化

目前高校教育流程基本是:大一开设公共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课和实践课实习,这种模式是不是合理且不论,但至少不是很实际,从“教”的方面讲,看似循序渐进,但从目前学生“学”的角度看并不实际,因前阶段学生专学理论,弱化甚至忽略了实践,导致学生在一入大学的早期无法对专业课进行感性的系统认识,从而很难正确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体规划,学习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而到大学后半阶段,虽然实践内容分量加重,但此时学生目标却产生分化(考研、考托福、考公务员或找工作)造成精力分散,真正钻研专业课程的精力有所减少,直接导致学生“知识不博、专业不专”。

2.2 教学课程设计落后,教学方式呆板

教学课程设计落后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课程观上“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缺失,体现在教材内容陈旧,案例规范落后,缺乏时代性,不少教师只考虑按照教学模式要求,把教材的内容完全按学校分配学时讲完为止,而并非从学生角度出发,按学生知识结构完善所需讲授知识,讲授缺乏和实践进行联系,实践和理论课脱节,实践课流于形式、走过场,还有不少教师授课还是“教师灌、学生装”,教师一本教案几年不换,这种明显带有“教为主”性质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授课缺乏前瞻性、时代性,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

2.3 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不协调

高校培养人才的两个面向性工作是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其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但目前高校的这两种工作并未较好形成合力,主要在于教学管理缺乏直接面向性,教学管理工作把工作重点落在了管理教师、指挥教师教学上,而在协助一线教师寻求教学革新、收集反馈信息、帮助一线教师找思路和优化教学方案等实际工作上力度不够,教学管理倾向于制定一些指标评价教师,而这些指标许多则是重控制而激励不足,并不合理,这种管理导致教师为了应付管理者最终不得不应付学生,使教学管理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

3 “以学生为主体”改进高等教育必要性

3.1 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其一、着眼教育根本目的体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质,高等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育才模式就是要在育才方法上保证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其二、着眼于教育成功的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的成败关键看是否培养了足够的社会需求人才,为科研提供人才储备、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育才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正是着眼于此。

其三、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之保证,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在培养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自觉能动性,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独立地积极学习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的社会急需人才。

3.2 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我国制定了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要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目标,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成丰富的人力资源。配合此计划,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精英化”向“产业化、大众化”的转变。教育大众化给当今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而这种不利形势又不是很快能够改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只能转换教育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教育产业化要求教育办学要讲究产业发展的竞争规则,要求讲究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实质在倡导教育产业内涵式发展。

4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性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学习功利性强,做学问心态浮躁,学习深度仅满足于识记一些要点、满足于应付考试、少有探究的精神,这当然和整个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有一定关系,但一个必须指出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授课过程中不注意提炼课程趣味性和精彩性,致使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丧失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实现育才观念的转变和育才工作重点的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就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保证。

4.1 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教育工作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在育才的教与学过程中,就教师的“教”而言,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就要通过实用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相关的教学设备诱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和求知的主动性,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些并采取相应措施,就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潜力。而就学生“学”而言,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思想依然需教师转换思路,课程讲完、考试结束不等于教师育才任务结束,教师仍需大量工作要做,以便保证学生在课后知识消化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得以及时跟进。

4.2 实现育才工作着眼于实际

中美两国大学生最大的差别是,中国大学生参与实践机会不是很多(学校组织实践课少,学生自主在社会上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学生进入社会后,许多东西还要再学,因此学生感到,在学校学的东西没用,学不学无所谓,自然学习主动性下降。

育才工作着眼于实际就要增强大学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结合性,尽量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对其所学知识的价值有直观的认识,能够亲身感受到自己工作时会在哪一方面素质能力上欠缺,这样对学生积极的学习起到一种很好的推动。

5 思考与建议

5.1 教学引进目标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特点在于管理者和工作者共同协商制定工作计划然后实施,它的精要在于使工作者明白自己所做事的目的和意义,对管理有参与感,从而较好激发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工作激情。如果把育才过程看作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使学生成才的工作过程,育才中引入目标管理就是要使学生参与自己培养方向和成长计划的制定或者说更加明确自己所做努力是使自己朝一个什么方向发展,在操作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目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角色和教育者主导教练角色作用,在入学开始分情况指导学生所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列好专业学习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根据逐步学习探索、发现而改变),使学生在大学每年每学期目标明确,每步有收获,而不是比较盲目的学完公共课、学基础课、再学专业基础课等等。

5.2 调整教学课程设置

目前教学课程设置缺点在于没有面向人才需求市场、课程实践环节薄弱,所以应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所学课程着眼社会实用和实践性,如果把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些,学生从学校到适应社会的过渡期会更短。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课程设计逐步采取理论学习+实战篇课程模式,教学中增加实习实践的分量,譬如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引入现场授课、邀请本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座谈交流方式授课、请专业工人谈实践经验方式授课、创造环境模拟实战,这方面中南财经大学已做了探索并取得了成效,该校在校园成立了学生服务公司,由学生入股组建并进行具体管理,成功锻炼培养了企业管理、物流、营销、财务等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广泛开展各类专题课外讲座,开展科技活动并组建学生兴趣小组等,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譬如黑龙江科技学院规划与设计了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组织编写了具有特色的教材,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如:高等数学增加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内容;大学物理课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小读书报告会”活动;制图课全面引入CAD 教学等,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加学习的情景化和体验性;采取课程评价制度,培养“品牌课程”,抓好各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推出“个性化课堂”帮助和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5.3 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在教学中,实行辅导员制+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军训起,辅导员即较多的和学生生活在一起,相对比较了解学生,工作比较好做,辅导员教学管理之内之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辅导员本身也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同时他们在学生时期通过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方式来为学生做思想工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塑造学生性格方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可以把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与学生分享,“因人制宜”地为学生解惑,提供帮助,使学生在思想上不断成熟,以此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氛围,实践证明推行大学生辅导员或青年教师辅导员制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有了保证,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障碍,若引入导师制则力求在学生专业学习拓展上给以指导帮助,辅导员按班级进行辅导,导师则按专业按年级进行指导,这样对每个学生形成辅导员纵向和导师横向的管理和引导,确保育才工程一阶段一台阶层层推进的开展,在输送人才的后环节上,实行人才实用性信息反馈,跟踪检测毕业生校内所学知识走入工作岗位中的应用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基于提高适应社会能力方面的学风建设,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主动参加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考证,社会上各种证书较为实用,因此高校应于提倡,这种提倡要落实到制度上来,首先使用制度创建一种良好学习氛围,最终以这种氛围感染学生最终形成大家都努力上进的自觉的约束。

5.4 实施多层次多途径激励

如果说就业逆境迫使学生努力求学的话,激励则使学生的求学上进成为内心需要,因此激励对育才工作意义非同一般。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激励只有符合人的需求层次时才有效。一般说,大学生需求层次较高,但目前大学生之间差别很大,大一、大二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大四则注重兴趣和专长的培养;文科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理工科专业要求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激励显然不能“一刀切”。因此,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需并举,并使内容丰富化。

5.5 完善评价体系、保证激励有效

保证激励有效,前提是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按规律实施激励,就目前而言,不少高校的学生激励措施已经失效,重要原因在于评价体系出了问题,这些高校的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实际在倡导死读书,因为优秀者评定都按“一刀切”模式,以考试成绩定高低为标准,这对不太注重考试试卷成绩而注重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简直是一种变相惩罚,这种评价体系甚至也是一种误导。“以学生为主体”应重视创新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学校主要应该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上,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吃苦耐劳的科研攻关精神,以此提高高教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改进激励机制当务之急是倡导综合评价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测评,引导学生作全面发展的真正优秀者,避免学生死读书。

6 结束语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育质量就微观而言,在于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用性强、又兼具发展后劲的社会有用之材,就宏观而言,实质在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支撑起教育产业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教育本身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育才主体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王育才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