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迁移图式角度探究“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

2023-12-18孟庆娟

关键词:接受者图式介词

孟庆娟,张 蕾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在表现形式上均包括两种模式:双及物结构模式[谓语predicate→间接宾语indirect object(IO)→直接宾语direct object(DO)]和介词结构模式[谓语→直接宾语(DO)→介词preposition→间接宾语(IO)]。 汉语中,双及物结构模式使用更为频繁。 汉语介词结构模式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有任意性,比其在英语中灵活甚多。 汉语中说话者更注重词汇意义,一般不通过结构模式的选择来传递认知重点。 英语双宾结构注重词序,较多情况下,使用哪种模式由认知逻辑焦点确定。 在“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中,不同模式显示说话者认知焦点不同。 鉴于“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本文将从认知迁移图式角度对比解析其差异本源。

一、研究回顾

英语双宾结构研究源于直接成分分析法[1],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句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并描述它们与动词的关系。 直接成分分析法并未对双宾结构的形式过程进行进一步解析说明。 有些语言学家从认知角度分析,认为双宾结构词序排列遵循旧信息早于新信息出现的原则[2-3];有些认为这种排列是从听者理解过程需求出发的自然选择[4]。 听者在接收到新信息前收到旧信息可以帮助听者有效唤起前情记忆,从而增加沟通效率。 如果新信息早于旧信息,新信息的接收要等待听者将相关旧信息记忆唤起甄别匹配后接收,从而增加了沟通阻碍。 另外一些语言学家则从说话者角度考虑,认为说话者对于旧信息的可获得性要高于新信息[5-6]。 说话者可以在先给出旧信息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并选择表达新信息的策略。 Clifton 和Frazier[7]对旧信息早于新信息的原则在介词结构模式上的解释提出质疑。 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介词结构模式中新信息出现一般早于旧信息,认为应该更深入地探索新信息早于旧信息出现的认知原因。

现代汉语中,传统语言学家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双宾语这一术语[8],他认为汉语双宾语的介词结构模式是双及物结构模式的变式。 马庆株认为双宾结构是一个复杂结构,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带双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和动词的分类及意义上[9]。 在动词的分类上,动词可以分为给予类、取得类、表称类等十三类。 胡学文认为取得类双宾语的意义是致使状态改变,宾述补类双宾语的意义是补充说明,给予类双宾语的意义是致使直接宾语经历动作过程[10]。 还有学者把双宾句式的生成解释为动词配价机制[11],有的则解释为“从意向内容到表达的推演过程”[12]。

从目前研究来看,英汉双宾结构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认知角度分析对比“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的研究也不多。 多数研究将双宾结构进行复杂的赋义解释,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义分析上。 对于双宾结构的分析实际上应通过双宾句式的表象,挖掘原初性生成过程,探索深层认知模式图式在两种语言上的不同,进而得出英汉在双宾结构中表层的差异。

下文从认知迁移图式角度对比“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首先分析英语双宾结构迁移图式,其次分析汉语双宾结构迁移图式,并描述和解释迁移图式中的三个子类目:物理和抽象迁移、有益迁移、隐喻迁移。 “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迁移图式分别在子类目中进行详尽比较分析。 最后,将对“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的认知建构进行评价总结。

二、“给予”类英语双宾结构认知结构

英语中,有些动词可以和两种结构模式的任一模式连用,有些则不能。 实际上,两种模式的认知结构存在深层意义差异,其表现出的逻辑模式是两种不同的迁移图式。 此外,英语句尾重心也会对结构模式的连用产生重要影响。

(一)英语中带间接宾语的动词分类

Cowan[13]对有间接宾语的动词进行了分类,具体为以下三类。

1.既能连接双及物结构模式又能连接介词结构模式的动词,但介词结构模式中一定带有介词to 或for,例如动词give(给)、fetch(拿来)等。

(1)①Give him a good toy.

②Give a good toy to him.

③The father fetches the daughter a hare.

④The father fetches a hare for the daughter.

一般情况下,主语和间接宾语都是具有生命的主体时,两种模式都是适用的。 如果两种模式在主语或间接宾语为非有生命体的情况下也都可使用时,动词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原本的对直接宾语进行物理传递转移的意义,例如动词give(给):

(2)①The justices often give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to the Constitution.

②The justices often give the Constitution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3)①The document gave enough clues to the cryptographers to enable them to crack the code.

②The document gave the cryptographers enough clues to enable them to crack the code.

例(3)中,主语document(文件)并不能进行真正的动作实施从而使间接宾语cryptographers(密码专家)收到被传递的物件,give(给)的含义已经进行了转换,具有提供、包含的意思,(3)可被写成:

(4)①The document provided the cryptographers with enough clues to enable them to crack the code.

②The document contained enough clues to enable the cryptographers to crack the code.

2.只能连接双及物结构模式的动词,例如动词bet(打赌):

(5)①He bet me five dollars.

* ②He bet five dollar to (for) me①*(星号)代表语法有错误的语句,下同。.

3.只能与介词结构连用的动词,与to 或for连用,例如动词donate(捐赠):

(6)①She donated some money to us.

* ②She donated us some money.

通过连接英语双宾语的动词分类可以看出,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代表着说话者对于所陈述内容的不同认知,其深层次的差异应从两种模式迁移图式不同点来分析。

(二)两种模式迁移图式差异分析

1.迁移图式

Radden 和Dirven[14]294对英语双宾结构迁移图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描述一个事物从施动者(Agent)传递到接受者(Recipient)的事件被视为迁移图式,图式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转移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必须包含三个要素:事物、施动者和接受者。 接受者往往是间接宾语。 在只包含两个元素(施动者和事物)的事件中,单词顺序不会引起顺序问题。 在一个有三个要素的句子中,不同要素的排列会导致不同的结构。 例如:

(7)①Tom telephoned John.

(8)①Tom gave John a book.

②Tom gave a book to John.

例(7)中,Tom(汤姆)是施动者,John(约翰)是接受者,也是句子的主题(Theme),仅一种句式结构,只能触发动作图式认知,结构为:施动者(Agent)—主题(Theme),简写为A — T。 例(8)中,词序变化,句式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8)①的结构:施动者(Agent)→接受者(Recipient)→事物[主题(Theme)],简写为A — R —T,动词后依次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故被称为双及物结构模式。 (8)②的结构:前拥有者(Agent)→事物[主题(Theme)]→介词(preposition)→接受者(Recipient),简写为A — T — p—R,介词结构模式由及物动词、介补短语通过使动结构(cause-motion construction)实现。 例(8)中,动词give(给)由于连接三个要素,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构模式,据此也可以得出不同谓词决定不同配价(valency,即谓词后面的实参数量)的结论。 在谓语动词价态和双宾语两种模式的前提下,说话者对双宾结构模式的选择实际上反映说话者的认知焦点。 认知焦点用迁移图式表现的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如图1 所示[14]294。

图1 英语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的迁移图式

语义上,可以认为(8)①和(8)②意义相同,但从(8)①和(8)②的迁移图式可以看出(8)①的弦外之音是:说话者希望听者关注的焦点是间接宾语[接受者:John(约翰)];而(8)②的焦点集中在事物的迁移过程,且(8)②的迁移图式可进一步被解析为Tom(汤姆)使book(书)产生了运动,强调的是book(书)的转移。

用迁移图式对英语双宾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在深层结构上的根本区别。 说话者选择不同结构,即是在传递不同认知焦点。

2.句尾重心对结构模式的影响

英语中较长的表达式会被放在句尾,形成句尾重心,从而影响英语双宾结构的构建。 由简到繁的排列信息不仅有利于听者进行由易到难的层进式认知处理,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帮助避免歧义。 例如:

(9)①Mary bought a lovely new rocking doll that Ada had saved to buy all the year for her daughter.

(9)①中,her daughter(她女儿)的指代模棱两可,既可以指Mary(玛丽)也可指Ada(艾达)的女儿。 把句子改成双及物结构模式结构,歧义就会消失,如例(9)②:

(9)②Mary bought her daughter a lovely new rocking doll that Ada had saved all the year to buy.

例(9)中的动词buy(买,过去式bought)是两种模式皆可的类型,但有些动词是没有与格结构模式的。 这些动词在遇到句尾重心时,动词后双宾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如例(10):

(10) ① Mary demonstrates the process to Ada.

* ②Mary demonstrates Ada the process.

③Mary demonstrates the sophisticated process that Professor Zheng has taught in the Education class to Ada.

④Mary demonstrates to Ada the sophisticated process that Professor Zheng has taught in the Education class.

(10)④中由于句尾重心,出现了第三种双宾结构模式,即前拥有者(Agent)→介词(preposition) →接受人(Recipient) →事物[主题(Theme)],简写为A—p—R—T,这种双宾结构模式在英语中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但(10)④比符合标准语法的(10)③更易被接受。 由此可以推断,表达式的长短会改变控制双宾结构模式中动词后词汇的排列。 实际上,在汉语中A—p—R—T 更为普遍,这种英语中词汇属性被改变形成的新结构模式增强了英汉双宾结构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连接“给予”类双宾结构的动词词汇意义可以外延至抽象转移;从迁移图式角度分析英语双宾结构模式可以看到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的原初性认知差异在于说话者的话语底层逻辑焦点的不同。

三、“给予”类汉语双宾结构认知分析

(一)汉语典型的双宾结构迁移图式分析

汉语语句的词序灵活,什么样的句式可以被定义为双宾结构的争论颇多,徐志林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关于汉语间接宾语结构研究的大部分流派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汉语间接宾语结构的典型模式是:主语+动词+名词短语1[Noun Phrase(NP1)]+名词短语2 [Noun Phrase(NP2)][15]。 典型的例子是“给”这个词:

(11)①张红给李平一个苹果。

②张红把一个苹果给了李平。

本文将以“给”为例,对汉语双宾结构迁移图式进行构建分析。 在(11)中,直接宾语“苹果”置于间接宾语“李平”前时,即由(11)①的双及物结构模式变为(11)②的介词结构模式,介词“把”被加在直接宾语“苹果”之前形成介词词组。 (11)①、(11)②中动词“给”与间接宾语“李平”连接不变,其迁移图式如图2 表示:

图2 汉语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的迁移图式

汉语双及物结构模式迁移图式(11)①:施动者(Agent)→接受者(Recipient)→事物[主题(Theme)],简写为A—R—T,动词后依次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 介词结构模式(11)②:施动者(Agent)→介词(preposition)→事物[主题(Theme)]→接受人(Recipient),简写为A — p—T—R。 (11)①和(11)②相较,(11)①陈述事件发生,(11)②强调被转移的事物,其迁移图式对比呈现出说话者在两种模式中关注点不同。

从(11)①来看,第一,汉语双及物结构模式的认知底层逻辑是对事物转移的陈述,同英语双及物结构模式的迁移图式(8)①相比,语句焦点没有在间接宾语(接受者),而是在迁移事件的陈述上。 第二,英汉介词结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A—T—p — R,后者可以是A — p—T—R,介词词组位置的变化使英汉在介词结构模式中认知焦点产生了不同。 在介词结构模式(11)②中,整个介词短语“把一个苹果”的位置在主语之后,强调突出直接宾语(事物),而英语介词结构模式(8)②强调的是迁移过程,并没有介词短语跟在主语后的现象。 另外,汉语两种模式中谓语动词始终在间接宾语之前,而英语两种模式中谓语动词始终在主语之后,这体现出英汉双宾结构中谓语的认知重点也存在差异。

在语义层面上,英汉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都可以互换。 但是,当具体的被传递的事物变成抽象的想法或概念等词语时,介词结构模式都很难在英语和汉语中使用。 因此需要对“给予”类英汉双宾结构迁移模式在物理与抽象迁移、有益迁移、隐喻迁移层次上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辨析。

(二)物理和抽象迁移

1.物理迁移

英语和汉语中大多数能使事物发生物理转移的动词用法是相同的,如give(给)、offer(提供)、send(送给)、pass(递)、bring(带)、sell(卖给)、lend(借给)和pay(付给)。 但donate(捐赠)是一个特殊的动词,在英语中只有介词结构模式,如:

(12)Tom donated money to the charity.

英语中donate 和其它表示送予的动词,如send(发送)、fax(传送)、e-mail(电邮),都倾向使用介词结构模式,因为在介词结构模式中,间接宾语(接受者)并非人物个体,而是团体组织,迁移活动对组织的影响有限;另外,和迁移过程相比,组织受关注度少,所以强调迁移过程的介词结构模式才更易于满足认知需求。 在英语中,donate 在内涵上只能和货币或者具有一定价值的东西连用。 汉语中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捐赠”是donate 的对应翻译,但内涵却大不相同。汉语中,金钱和受赠人(人类或机构)都可以跟随“捐赠”之后,只要受赠人随即被介词引入,形成p—R(介词—受赠人)结构即可,例如:

(13)①他捐了100 元给小明。

②他给小明捐了100 元。

③他捐给小明了100 元。

(14)①他捐了100 元给慈善机构。

②他给慈善机构捐了100 元。

③他捐给慈善机构100 元。

(13)①和(14)①,句式严格遵循A — T —p—R 模式。 (13)②、③和(14)②、③中,介词短语(p—R)改变到动词“捐赠”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形成A—p—R—T 的结构,增加了与双及物结构模式A — R — T 的相似性。 汉语中,虽然作为间接宾语的接受者是人或者团体组织,但间接宾语(接受者)必须跟在介词后面,形成介词短语。 由介词引导的介词短语是句子核心。由于介词短语属于附加结构,所以位置自由。 在汉语中,附加结构本身就是句子的核心,和介词连用构成介词短语的部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句子的核心。 如果句中没有附加结构,则用双及物结构模式表达迁移变化,陈述事件的发生。

英语中的静态动词owe(欠)在双及物结构模式或介词结构模式中,用法同give(给)相同。然而,在汉语中,owe(欠)只有双及物结构模式,例如:

(15)①He owes Mary 100 $.

②He owes 100 $ to Mary.

(16)他欠玛丽100 元。

综上所述,从物理迁移图式角度对比英汉双宾结构,在双及物结构模式下,汉语更倾向于将认知重心放在迁移过程的陈述,对与动词连接的间接宾语的要求比英语低,结构中谓语动词如果是静态动词,则只有双及物结构模式;在介词结构模式下,英语的重点在于陈述迁移过程,而汉语则聚焦间接宾语(接受者)。

2.抽象迁移

思想、知识、概念等抽象的事物可通过教学、交流、展示、呈现等方式进行传递。 在英语中,一些抽象的事物只能用双及物结构模式的迁移图式来表达,例如:give,begrudge,display 等,另一些既可用双及物结构模式也可用介词结构模式,例如:teach,explain,show 等。 例如:

(17)①He gives me the idea.

* ②He gives the idea to me.

(18) ①Professor Bai taught me Cognitive Grammar.

②Professor Bai taught Cognitive Grammar to me.

Hovav 和Levin[16]在单一意义方法中说明了有些动词两种结构都适用,而另一些不能的原因在于不同论述过程而产生的表面差异(surface difference due to different argument realizations)。即,动词的配价与对抽象名词的认知感知要一致,才能产生最恰当的结构。 (17)②中“give the idea to me(他把想法给我)”,idea 是在脑中的无实体存在的抽象概念,不能像实物一样被传递,所以(17)②不能被接受。

例(18)中,动词与抽象事物连接,两种结构的含义不一样。 (18)①表现出来的是Professor Bai(白教授)的讲座对接受者是有意义的。(18)②只表示接受者去听了Professor Bai(白教授)的讲座,没有对讲座作任何评价。 英语中可以与抽象事物联系起来的动词可以分为两类:关注接受者的动词和关注信息传递的动词。 前者仅用双及物结构模式表示,后者仅用介词结构模式表示。 对于一些可采用两种模式的词语,其含义明显不同。

汉语中,与抽象事物相关的表达同英语中的情况相似。 首先,由于动词的配价和抽象名词感知程度,一些抽象名词只能用双及物结构模式来表达。 其次,如果一个抽象名词可以连接两种模式结构,其形成的两句的意义差异与英语中的两句的意义差异相同。 但由于汉语表面结构中出现的介词结构总是p — R 结构,且介词结构是句中核心,如图2 所示,间接宾语(接受者)为语句的认知焦点。 (17)(18)的汉译(19)(20)如下:

(19) ①他给了我这个主意。

? ②他把这个主意给我了①? (问号)代表有语病,但在交流中可被接受的话语。。

(20) ①白教授教我认知语言学。

? ②白教授教认知语言学给我。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19)②、(20)②属于病句,但它们在交流中仍以被接受。 同英语相似,语句可接受度由动词的配价和抽象名词认知范围的匹配程度决定。 (20)①、(20)②意义的细微差别同(18)①、(18)②间的意义区别类似。在涉及抽象名词时,汉语中没有必须使用介词结构模式的特殊动词。 介词结构模式中,介词同接受者连用形成的介词短语在物理迁移和抽象迁移中的作用相同。 例如:

(21)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

在(21)中,介词结构紧接主语,并强调了直接宾语。

综上所述,在抽象迁移中,动词的配价和抽象名词的认知感知范围都可以限制介词结构模式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 图1 中英语迁移模式限制了一些动词在与抽象名词连用时,只能使用一种特定的结构。 图2 中汉语迁移模式不会限定双宾结构模式,但结构的选择取决于接受者对抽象名词的认知范围的考量。

(三)有益迁移

接受者往往是物件迁移中的受益方。 在英语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受益权转让:买卖和让渡。

1.买卖有益迁移

虽然买和卖互相矛盾,但买和卖都对接受者有利。 例如:

(22)John bought me a bike.(A—R—T)

(23)John sold me his bike.(A—R—T)

(22)(23)中me(我)是bike(自行车)的接受者和受益人。 但双及物结构模式中的受益方并不像介词结构模式中受益方一样被明显地表现出来。 介词结构模式中最常用的介词是to(给、对)和for(为)。 To 有达到目标的意思,for有更多人为意图的含义。 因此,to 的目标性更强,与事件的核心概念更匹配。 例如:

(24)John bought a bike for me.(A —T—p—R)

(25)John sold his bike to me.(A — T — p—R)

对比(24)(25),使用to 可以更强烈地表达有益程度,可以把(24)理解成两个句子的连接:John bought a bike(约翰买了一辆自行车),John did it for me(约翰为我做了这件事)。 但不能将(25)解释为(26):

*(26)John sold his bike and he did this to me.

(22)至(25)对应汉语分别是(27)至(30):

(27)约翰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A — p—R—T)

(28)约翰卖给我一辆自行车。 (A — p —R—T)

(29)约翰买了一辆自行车给我。 (A — p—R—T)

(30)约翰把他的自行车卖给我了。 (A—p—T—p—R)

以上四句中,汉语句子(30)在离主语最近位置加入p—T 介词词组结构,引导认知到直接宾语“自行车”上面。 介词结构模式通过p — T结构强调了直接宾语的同时又通过p — R 结构强调了接受者。 汉语将两种结构(p—T,p—R结构)相结合,是英语双宾结构模式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双宾结构中接受者受益是汉语买卖迁移图式中自然语法化的一部分,两种模式中都存在p — R 结构,而英语则需要在介词结构模式中才能突显。

2.让渡有益迁移

英语中最佳类型的受益情况是代理人为受益人创造东西[14]296。 双及物结构模式和带有for的介词结构模式可以体现施动者所做的贡献,例如:

(31)John composed a poem for Mary.(A —R—T)

(32)John cooks Mary a dinner.(A — R —T)

*(33)John moved out Mary the furniture.

(34)John moved out the furniture for Mary.(A—T—p—R)

(31)(32)中,a poem(一首诗)或a dinner(一顿晚餐)之前并不存在,它们的出现代表着施动者的创造性活动。 (33)(34)中,furniture(家具)本来就存在,John(约翰)的工作是搬动家具,为接受者做出了贡献,所以(34)是没有语病的语句。 说话者通过常识,感知主题(直接宾语)的被创造性程度,在达到对接受者有利的效果时,选择双及物结构模式或带有for 的介词结构模式。

在买卖有益迁移中提到,汉语因自带p—R结构,强调接受者,汉语迁移图式结构在受益主体方面自带的属性,当涉及到一个动词有创造性的指示时,是由作为直接宾语的名词或代词联合指示,在表层结构中体现创造性内涵,并由汉语中不同的介词来满足这一要求。 例如,(35)至(37)是(31)(32)(34)的对等汉语翻译:

(35)约翰为(给)玛丽创作了一首诗。 (A—p—R—T)

(36)约翰为(给)玛丽做了晚餐。 (A — p—R—T)

(37)约翰帮(给)玛丽搬了家具。 (A — p—R—T)

从(35)(36)(37)可以看出,汉语介词结构模式中的介词具有多样性。 “为、给、帮”可以在句中相互替换。 “为”体现了行动的特殊目的,蕴含着对接受者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创造。 “给”在行动中比“为”的努力程度小,是一个暗示动词行动对象的中性词表示对接受者有一定的付出和努力。 “帮”有帮助和施动者部分付出的意思。 为接受者付出的努力越多,迁移行为越有创造性。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汉语是通过介词的变化来实现有益迁移中的创造性表达,而不是像英语那样通过迁移模式的选择来体现,这说明汉语的词汇表达能力丰富性优于英语。

综上所述,有益迁移中,要突显受益人,英语倾向于用介词结构模式表达。 汉语本就以受益人为重,运用不同介词短语表现施动者的创造程度,从而达到使受益人感受到获得更多利益的效果。

(四)隐喻迁移

隐喻迁移是从迁移图式的构成自然延伸而得出的。 迁移图式最初描述的事物是在施动者、接受者间的迁移,在迁移图式中可以把具体物体的转移扩展到抽象的无形的概念等的转移,比如思想、声音、情感等。 抽象的、无形的概念被具体化,从而获得被传递的能力,即为隐喻迁移[17]。前文中已对抽象迁移进行了详细分析,抽象迁移和隐喻迁移都是将概念等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都需要对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隐喻迁移注重的是迁移领域之间的类比及其相似性,而抽象迁移注重的是被迁移概念的普遍性。

英语倾向于用双及物结构模式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迁移。 有些被迁移对象本身就是抽象事物或者是由其他词类转换而来的抽象名词,例如:

(38)He gives me astonishment.(A—R—T)

(39)He astonished me.(A—T)

(38)与(39)相比,(38)在使用双及物结构模式时,施动者故意为之的意图被削弱了。 迁移减轻了事件的强度和突然性。 语句构建的重点是接受者而不是施动者,而(39)中施动者意向性明显。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施动者的意向性不是通过动词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添加新词来实现。 英语中包含抽象事物的双及物结构模式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双及物结构结构模式。 此外,汉语许多具体化的抽象名词并不是完全由动词衍生而来。 即使动词和名词间存在一一对应物化关系,汉语通常也没有双及物结构模式同名词结构句式并存的现象。 例如,(38)和(39)的汉译同为(40):

(40)他吓了我一跳。 (A—T—Goal)

例(40)的结构为A — T — Goal[goal(目标),代表动词‘吓’引起的接受者(我)运动方向],没有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 如果要在(40)中表达施动者的意图,(40)中需要添加情态动词“要”以示施动者是故意为之,如(41):

(41)他要吓死我。 (A—T)

英语中,包含抽象事物的介词结构模式往往用于下列情况:其一,当接受者为机构或团体等,用法类似于donate(捐赠);其二,需要突出转移行为;其三,描述人物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如演讲等。例如:

(42) They gave a big counterattack to the ruling party.

(43)They gave help to those suffering from hunger and cold.

(44)The president gave a speech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汉语中,含有抽象事物的介词结构模式往往只用于强调主题,而不考虑主题是否为人类,不考虑主题的公共性质,这与前文中详细描述的物理迁移的情况类似。

另外,像“声音”这样的抽象事物的传递在隐喻转移中不需要提及接受者,因为无形的声音传播到空气中是看不到的,属于隐喻的范畴,这点英汉没有什么差别,例如:

(45)The audience gave long time applause to the conductor.

(46)他对天大叫了一声。

英语和汉语中,隐喻迁移中使用具体事物代替被迁移的抽象事物,并且遵循图1、图2 所示的英汉迁移模式图示,例如

(47)He gives me a hand.(隐喻迁移)

(48)给我搭把手。

(49)He gives me some help.(抽象迁移)

(50)他给了我一些帮助。

四、结语

本文从迁移图式角度讨论了英语和汉语中的双宾结构深层认知结构,首先,通过对典型的“给予”类双宾结构的双及物结构模式和介词结构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发现英汉迁移图式中的差异本质是认知焦点差异。 这说明英汉双宾结构的底层结构逻辑不同。 其次,在介词结构模式中汉语丰富的词汇更加游刃有余,并且可以通过语义范畴同句式结合展现出更多的认知重点。 英汉双宾表面结构相似,表达含义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于不同的英汉双宾结构的底层逻辑、词汇含义和范畴,及以上两项不同搭配形成的差异。

迁移图式属于事件图式的一个方面,可以对事件图式中其他图式在英汉中进行进一步认知分析比较,从词汇认知感知范畴同认知图式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研究英汉语言差异根源。 迁移图式的比较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多种语言,利用这条轨道来进行语言对比分析,捕捉不同语言的根本差异,提升对语言认知的高度,从而推进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接受者图式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介词不能这样用
Flu Study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