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论与理论同步 研究与创作并举
——关于设计类院校开展装置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2-18李晓华

艺术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装置创作理论

□李晓华 范 蒙 成 凯

装置艺术课程在当代艺术教育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通过装置艺术课程学习如何将不同的材料及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进而挖掘出自身的创作潜力。此外,装置艺术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的多样化表达,帮助他们更多元化地完成设计任务。

一、关于部分高校开展“装置艺术”课程的调研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艺术院校均开设了装置艺术这门课程。中央美术学院的装置艺术课程是建立在当代多元文化艺术背景下,以实验艺术教学倡导的“学术的、学院的、理性的”思想为工作理念,依托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表达载体的独立性,关注艺术的原理性知识,探寻物质媒材的规律,研究各类切实有效的艺术表达物质化呈现方式的多种可能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的装置艺术课程则强调将艺术与科学、技术与工程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艺术家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来创作装置艺术的可能性。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开展的装置艺术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探索装置艺术的多样化表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强调创新,鼓励学生研究如何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装置艺术作品形式。总而言之,研究其他学校装置艺术课程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设置路径,了解它们不同维度的课程探索活动,是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二、课程简介

装置艺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与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的起源相同。这些复合媒介艺术作品与周围的空间产生交互关系,同时也让观赏者参与进来。这些艺术作品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旨在激发各种新想法,作品的含义并不固定。“装置”可以指特定场所艺术作品,也可以是适用于不同地点的艺术作品。而“装置”的概念,首先是由诺曼和弗莱文这两位美国艺术家提出的。装置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是在20 世纪的现代艺术实验中出现和完成的。装置艺术无疑是使用最广泛、在展览中最常见的艺术样式。它的制作材料和表现题材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物体和概念。我们可以把装置艺术称为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和组成部分。装置艺术除使用各种混合材料外,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新兴媒体的介入,如影音、表演、网络承载、实时互动等多元化表现方式。装置艺术课程是一门主要由理论讲解和艺术实践组成的艺术类专业课程。

三、关于课程改革

装置艺术是一种在空间中以不同形式进行传播的艺术表达样式。比如,在传播端,它是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其他感官来传递艺术家的想法和感受的。在制作端,装置艺术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不但不受形式的限制,而且不受材料的限制,如木材、金属、玻璃、纸张、布料、电子元件等都可以是它的材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装置艺术几乎涵盖了手工业涉及的所有可能的材料与工艺形式。在我国古代,对各类材料和工艺有着详熟记载的《考工记》中,开篇就有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及“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的记载。这体现出了古人对这方面的综合整理工作早已细致入微。今天的装置艺术则可以看作各类材料及工艺在艺术泛化语境下思想表达的一种尝试。

装置艺术课程围绕对创作理论讲解、思想表达研究以及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旨在提高学生在学问研究、创意创想、材料实践等领域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装置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具备跨学科、多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在艺术学科背景下,装置艺术课程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强调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史实被归类和整理;二是以动手能力为先导,强调装置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的创作活动。

在以电脑设计为重心的设计类艺术院校,如何在理论学习、实操动手之间找到这门课程的平衡,同时兼顾设计类院校的教学特点,设计出新的教学模式,便成为这门课程的一个关乎主旨的棘手难题。装置的创作本身涉及五花八门的创作材料及制作工艺,因此几乎需要有全品类的工作室进行技术和场地上的支持,如玻璃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金属材料工作室、木材料工作室、纤维艺术工作室等。这显然与电脑设计为主的设计类院校硬件设置相违背。简而言之,许多设计类院校不具备全品类工作室进行装置作品创作的条件。因此,如何在设计类院校开展适宜的、有可操作性的、避免生搬硬套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便成为这门课程的一个挑战,也成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逻辑。

经过讨论,我们确立了以实践类装置创作(手工制作)和 虚拟类装置创作(3D 建模)两种特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教学模式。其中实践类装置创作(手工制作)是因地制宜地展开需要实际动手制作的装置创作。它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创作,了解创作装置艺术的普遍规律,体验各类型装置艺术的材料特性和制作工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虚拟类装置创作(3D 建模)则是依托本专业软硬件优势,利用电脑建模的方式在电脑中创作三维装置艺术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电脑操作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表达出想要创作的装置作品。同时,虚拟类装置创作能够大大缩短学生的创作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研究装置艺术的理论知识,拓宽艺术眼界,深化专业认知。

四、课程路径和内容架构

在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初步确立了由四部分组成的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理论学习部分、实践类装置创作、虚拟类装置创作和比赛投稿。

经过几轮研讨,我们最终在课程内容架构方面确立了“艺术史简要回顾→装置艺术基础理论→装置艺术深化理论→重要装置艺术家介绍及作品解读→手工制作类装置创作→当代装置艺术创作趋势分析→3D 建模类装置创作→讲评→参赛”这样一条教学路径。

五、史论与理论同步的学习部分

(一)史论维度——艺术史简要回顾

装置艺术史论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装置艺术的历史背景:了解装置艺术的成因、发展历史,以及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装置艺术的定义:学习装置艺术的定义,探讨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3)装置艺术的创作流派:学习艺术史中重要的装置艺术创作流派,探究材料、工艺、技术和思想变革对装置艺术流派产生的促进作用。(4)研究艺术史中重要的装置艺术家:深入了解各流派及其代表性艺术家,研究他们的装置创作脉络,以及艺术家具体的代表作品。

(二)理论维度——装置艺术基础理论及装置艺术深化理论

装置艺术理论部分也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为:(1)空间理论:空间理论是装置艺术的基础理论,它主要关注和探讨装置艺术在空间中的形式、结构、关系、表达以及空间效果。(2)视觉语言理论:视觉语言理论是装置艺术的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装置艺术视觉呈现的视觉特征、色彩构成、肌理特点、表达方式以及针对装置作品在视觉层面的含义解读。(3)材料理论:装置作品在物质层面是由材料构成的,材料理论是装置艺术的核心理论,它主要研究装置作品中材料的选择、应用、工艺、组合方式,以及材料赋予装置的暗喻作用和思想映射。(4)观念理论:观念理论是装置艺术的学习难点,它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装置艺术的概念、内涵、表达方式及艺术解读。

六、研究与创作并举的实践部分

在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环节结束后,课程随即开展了研究与创作并举的装置艺术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我们一方面增加了研讨课的比重,另一方面同步进行了实操类的装置创作训练。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研讨课巩固装置艺术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装置艺术的本质和特点。其次,通过实操类的装置创作训练,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再次,这种课程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内容一:重要装置艺术家介绍及作品解读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选择了五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装置艺术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课堂讨论。他们分别是杜尚、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达明·赫斯特、白南准和徐冰。通过对这五位艺术家的介绍及其代表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分别在 “装置艺术的产生”“装置艺术的跨界表达”“装置材料的无限可能性”“装置艺术的进化方向”“中国文化与装置艺术”五个维度进行研究,深化学生对装置艺术的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内容二:实践类装置创作(手工制作)

实践类作品创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装置作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材料是装置艺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学生可通过创作来感受不同材料、不同工艺之间的区别,感受它们的工艺特点。学生作品及解读如下:

作品解读:这件用灯芯绒和丝绵填充物缝合出的软体装置作品(如图1),颜色艳丽醒目,呈现出一种非常当代的作品观感。作品塑造出瘫软在地的一棵迎客松的造型。这与我们概念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图腾迎客松,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不仅带来观看和思考的乐趣,同时似乎也在表达某种模棱两可的隐喻,促使观者有更多遐想的空间。

图1 张海华 《柔软的风景》

作品解读:这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20 分钟装置即兴创作训练(如图2)。每个学生有20 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一件装置作品。王卓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物品的选择、挪用、组装等环节的即兴创作,把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几件物品,快速堆叠组织成一件满足当代创作语境要求的小型装置作品,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课堂即兴创作训练。

图2 王卓 《二十分钟课堂即兴创作》

(三)内容三:当代装置艺术创作趋势分析

关注艺博会、双年展、文献展等展览是我们了解当下艺术进化趋势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通过艺博会、双年展、文献展得知艺术界的主旋律在探讨什么,思考什么,关注什么,态度是怎样的,变化是怎样的,趋势是怎样的。学生在学习装置艺术时需要进行更多样化的艺术样本研究,以避免陷入狭隘错误的理论中。

(四)内容四:虚拟类装置创作(3D 建模)

我们可以将装置艺术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材料实践与形式探索为主;一类是以思想表达或观念讨论为主。从道理上讲,材料实践、形式探索属于实体范畴,而思想表达、观念讨论则属于意识范畴。前者往往是在研究和探索装置艺术的呈现形式和材料应用,而后者往往是偏重于思想实验、观念讨论和观点抒发。以电脑设计为主的设计类院校是不具备全面开展实践类装置作品创作课程条件的。因此,我们把重心放在了数字化装置创作上,让学生依托各类型电脑软件进行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和设计类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这一实际情况相吻合。在课程中我们是通过设置主题—创意启发—草图绘制—过稿改稿—三维建模这样的路径来完成数字化装置作品创作实践的。在本环节中我们偏重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创意性和社会教化功能等方面的思考。学生作品及解读如下:

作品解读:杨晴同学的这件数码装置创作(如图3),使用了三维建模的方式,虚构出一组古典时期的经典雕塑。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们的头部被作者用诙谐幽默而充满达达主义智慧的方式进行了篡改,这显然使作品本身脱离了单纯的形象塑造,而进入一个充满讽刺挖苦、诙谐幽默的创作语境下的新阶段:作品似乎在调侃那些被人奉成经典的艺术样式。

图3 杨晴 《众神论》

作品解读:冯玉同学的这件作品(如图4),用非常写实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在空间中梦幻般弯曲的小号的形态,它所组成的文字“NO”似乎通过小号这种乐器的潜台词,强烈地呼喊出来。虽然作品悬挂于空中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但给人传递出一种振聋发聩的潜在感觉,并一直萦绕在观者的脑海中。

图4 冯玉 《NO》

(五)内容五:讲评及参赛

在课程的尾声我们进行了作业讲评,学生和教师沉浸在作品实物展览场地,在一种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完成这个环节,课程成绩也随即产生。之后,学生则需要对作品进行整理并制作报告书进行投稿及参赛。

装置艺术课程我们尝试使用这种全新的方式解构了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科目学习,是为了让这个复杂的学科能够被分解成相对简单、可执行的几个步骤,也鼓励学生在自我能力范畴之内,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装置艺术创作,完成从学习装置艺术、理解装置艺术,到爱上装置艺术、创作装置艺术的蜕变。我们相信这种积极构建的知识体系和参与度十足的课程内容,将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更多元化的挑战。这种创作能力不会止于装置艺术,也不会止于课堂学习。

猜你喜欢

装置创作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一墙之隔》创作谈
轰趴装置指南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