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砧声最关情
2023-12-18苏晓林
苏晓林
李颀,唐代诗人,晚年居住在颍阳(今河南登封),常来往于颍阳与洛阳之间。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两人情谊深厚。当魏万将要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时,李颀赋诗送别。对“忘年交”的离别,李颀怀有怎样的情感与期待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送魏万之京》。
【詩歌先读】
送魏万①之京
[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②过。
关城③树色催寒近,御苑④砧声⑤向晚⑥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魏颢。曾隐居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县和河南省济源市之间),自号王屋山人。②客中:即作客途中。③关城:指潼关。④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⑤砧声:捣衣声。⑥向晚:傍晚。
【读诗思考】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送别诗,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和景物?作者是怎样铺垫、渲染情感的?
【妙语解诗】
一、借“微霜”渲染送别时萧瑟的气氛。“昨夜微霜初渡河”,这里把霜拟人化了,使读者由景及人,想象出魏万在白露为霜的时节渡河的情景,同时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二、借“鸿雁”“云山”抒写游子的感受。鸿雁是候鸟,随季节迁徙,漂泊不定,好似旅人。在霜天之中,飘来一两声凄切的雁唳,最是让人怅惘。“云山”,往往触发烟云浩渺、山高水阔的观感。若是他乡游子,遥望“云山”,难免慨叹乡关何处、前路茫茫。
三、借“树色”“砧声”推想离别后的情景。魏万一路西去,但见草木凋零,树色生寒。在诗人笔下,不是寒气使树变色,而是树色带来寒气,多了一份见树色而知寒近的韵致。“砧声”,是捣衣之声。李白有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唐代,深秋时节,妇女往往要为远行的征人准备寒衣。那一声声砧杵之音,诉说着季节的变换、光阴的流逝,牵动了游子的愁肠。诗人不写长安宫阙之壮丽、管弦之繁盛,单写满目之秋色、满耳之砧声,可见对魏万的关切与牵挂,以及对魏万珍惜韶华、早成功业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