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熏洗联合超短波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3-12-18贾星星

关键词:肩手超短波熏洗

张 慧,赵 晔,孟 燕,贾星星

(1.山西大同大学中医药健康服务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2.大同市中医医院,山西大同 037009)

肩手综合征是指患侧上肢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患手肿胀,关节僵硬,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关节挛缩,导致运动功能下降及废用。脑卒中后极易并发肩手综合征,发病率为12.5%~74.1%[1]。其中Ⅰ期肩手综合征多发生在卒中后1月左右,以患手肿胀、疼痛、手指屈伸不利,肩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康复训练及上肢功能的恢复,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进展至Ⅱ期、Ⅲ期可出现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活动度永久丧失,从而导致患肢终生废用。目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方法有局部封闭注射、物理因子治疗等,配合良好肢体摆放与健康宣教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且早期的干预治疗是上肢功能康复的最佳时机。本研究对中药熏洗联合超短波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进行评价,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受试者均来源于大同市中医医院康复科2021 年0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脑出血12 例,脑梗死18 例;年龄47~75 岁,平均65.45 ± 7.28 岁。对照组30 例:男18 例,女12例;脑出血13 例,脑梗死17 例;年龄46~76 岁,平均64.79±8.25 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有脑卒中,且与1995 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相一致。②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6 年制订的《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3]中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③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基础病控制良好。④认知无障碍,能够配合临床治疗方案。⑤患者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同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脑外伤、脑肿瘤等引起的肩手综合征或肩周炎、颈椎病等引起的肩痛。②因外伤所致的骨科疾病或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肩痛。③存在有活动性出血、低血压症,或者诊断有恶性肿瘤以及体内有局部金属异物、心脏起搏器置入者。④患有神经官能症或既往曾患有精神病史者。⑤过敏体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药物治疗,并给予患侧上肢超短波治疗,波长为7.23 m,频率40.68 MHz,电极对置于患侧肩部,剂量采用微热量[4],1 次/日,每次时间20 min,共6 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患侧上肢。药物组成:制草乌15 g、桂枝20 g、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红花20 g、益母草30 g、泽兰30 g、防己20 g、威灵仙15 g。以上药物每剂煎取药液约400 mL。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将煎好的中药倒入熏蒸器中,熏洗部位距离蒸发器约20~25 cm,主喷雾口对准肩部及手部,以局部皮肤达到温热效应为标准,熏蒸20 min 后,以原药液加水至4 000 mL 泡洗患肢20 min。每日1 剂,共6 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疗效判断标准

1.4.1 疗效分级

①显效:关节疼痛、肿胀完全消失,与健侧一致,关节活动度基本不受限,患肢肌肉无萎缩。②有效:疼痛感、肿胀基本消退,活动度轻度受限,患肢肌肉轻度萎缩。③无效:疼痛感、肿胀均无明显改善,活动度明显受限,与健侧相比,患肢肌肉萎缩表现为进行性加重。

1.4.2 疼痛评定(Visual Analogu Scale,VAS)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将疼痛程度分为0~10共11级[5]。0分,无疼痛感;2分,有轻微或偶发的疼痛感;4分,疼痛频繁发作,可忍受;6 分,疼痛频繁发作且较重,可忍受;8 分,疼痛持续发作且较重,难以忍受;10分,疼痛剧烈,不能触碰。由患者选择与其疼痛一致的数字进行评定。

1.4.3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

即采用简化Fugle-Meyer量表[3],上肢共33分项,总分66 分,每项评定又分三级,分别记为0 分(不能完成)、1分(部分完成)、2分(能充分完成),根据患者完成动作情况得分。

1.4.4 肿胀程度评定

以拇指指骨间关节至小指掌指关节连线位置,测量手部周径并与自身健侧对比[6]。重度肿胀为周径差>1.5 cm,得6分;中度肿胀为周径差1~1.5 cm,得4 分;轻度肿胀为周径差0.3~0.9 cm,得2 分;基本无肿胀则周径差<0.3 cm,得0 分。上述三项评定均由课题组内同一治疗师在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经3 个疗程共6 周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3 例、有效6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2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肿胀积分比较

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FMA评分、肿胀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三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并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运动功能、肿胀程度治疗前后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发病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损伤导致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致血管运动障碍,从而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痛觉过敏、肩胛周围和手部的水肿、疼痛[7]。此外,肩关节局部软组织可因康复训练中反复牵拉受损加重疼痛;肌群长期的不协调运动致累积性损伤;肩关节、腕关节的不当体位致过度屈曲或长时间受压,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肿胀[7]。

中医在“痹证”“痛证”的论述范畴中,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吻合,其发病与经络不畅,气滞血瘀,水湿停滞有关。《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寒多则掣痛,湿多则重着。《证治汇补·痹症》中认为痹之为病,使骨重而不举,脉凝而血不流,筋屈而不伸,四肢不仁,皮不自觉。叶天士则强调痹证初起,骤用参、归、地,易致气滞邪不散,治宜“行湿流气”“久而重者,必加川乌、附子,祛逐痰湿,壮气行经,断不可少”。历代医家均强调寒、湿之邪是引发疼痛及肿胀的主要原因,治疗中强调散寒祛湿、温经通络之法,同时寒湿凝滞会致血淤不行,因此治疗中须加以活血化瘀之法[8-10]。中药熏洗法在《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中多有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称之为“气熨”“淋洗”。秉承中医“外治即内治”的理念,中药熏洗法将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活血利水的药物,经煎煮后使其药力借助熏洗的热力,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达到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促进淋巴、血液循环及渗出物吸收、增强组织营养、改善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11],进而减轻关节疼痛及周围皮肤水肿。有学者研究指出,中药熏洗的热作用可发挥热力与药效的双重作用,刺激周围血管神经,减轻炎症因子水平,加速组织代谢与修复[12]。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以上治疗原则组成中药熏洗方剂并配合超短波,在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方中制草乌、桂枝温经通络止痛,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除湿通络、舒筋活血,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防己、泽兰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此外威灵仙、透骨草也具有化瘀止痛之效。全方旨在以散寒除湿、化瘀利水之法,共奏通经络、祛瘀血、畅气血、肿自消之效,以改善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肩痛、肿胀等临床症状。上述药物透皮吸收后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供氧量及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水肿的消散和炎性致痛物质的清除[13-14],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超短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达深部肌层与骨,促使患部表层与深层组织受热,也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增强局部营养状态,并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其非热效应可针对急性炎症,抑制感觉神经传导,干扰痛觉的扩散。双重作用起到消散水肿、清除代谢产物、干扰痛觉传入中枢,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等治疗效果[15-16]。

综上,中药熏洗可发挥内外兼治的功效,超短波疗法也有内外兼治的效果,二者互相叠加进一步提高了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这为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适宜推广。

猜你喜欢

肩手超短波熏洗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海桐皮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