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私立孤儿院音乐科及乐队研究

2023-12-18谢艾伶

轻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乐队乐器德育

谢艾伶

一、 重庆市私立孤儿院的创建

中国的传统慈善事业至早可追溯至汉魏时期, 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20 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其政治、 经济、 文化理念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西方慈善组织以及慈善救助理念亦在城市传播,影响着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近代化发展的阶段。

1913 年, 渝中富商胜家公司经理之子刘如其游历上海,参观了“龙华孤儿院”。 该孤儿院创建于1906 年, 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孤儿院, 堪称孤儿培养之楷模。 学校设有学堂、 工艺所, 收养的孤儿可以在院内学艺谋生。 很明显这是一所救济与教养并重的孤儿院, 以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为重点。 刘如其回渝之后, 遂与杨法三、 毛宅三商议, 邀请中西英年会、 中西德育社、 基督教美以美会、 内地会、 公谊会、 自养美道会等赞助, 其中德育社董事何鼎臣、 总干事邓华一, 英年会董事刘蔚章, 美以美会会员汤少奎尤为热心, 为孤儿院初建的骨干。 众人在德育社议定章程,并邀请重庆商会加入, 议决由商会主席常任孤儿院院长。

最初孤儿院校舍由刘子如捐赠, 校址设在临江门外胜家公司缝纫女校, 招收孤儿40 名。 后因房舍不足, 董事张琴舫将大溪沟田业照十年前原价卖于孤儿院, 孤儿院遂于1916 年夏搬迁至通远门外大溪沟高家庄。 此后, 不断扩建校舍, 至1932 年学校面积约达到4549 平方米, 拥有房屋120 余间, 其中礼堂1 间, 音乐演奏室1 间, 其他场馆分男院、 女院、 育婴堂、 教室、 图书馆、 游戏场、 队球场、 篮球场、 网球场、 足球场、 工业室、 礼堂、 乐楼、 食堂、 荷池、 纪念亭, 其校园园林景观景色怡人, 颇得社会各界好评。 学生亦增至395 人, 此时孤儿院的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

学校最初设初小、 高小两个级别, 初小班为6 级, 高小班为3 级。 招收6~12 岁孤儿, 费用由孤儿院承担, 高小毕业后升学者, 孤儿院资助食宿经费。 根据《重庆市私立孤儿院院务纪要·二十一周年纪念》 记载, 实际学生情况为初小学龄6~10 岁, 高小学龄10~14 岁。 此外, 也招收自费学生。

孤儿院设董事会, 设正主席1 人, 副主席2 人, 由董事互选充任, 任期3 年, 可连任。 设责任董事40 名, 名誉董事无定额, 由能赞助孤儿院的社会热心人士担任。 在董事中票选正院长1 人, 副院长2 人, 任期3 年, 可连任, 下设事务委员会、 教育委员会, 教育相关事宜由教育委员会管理。 院长之下还分设总务、 教务、 训育、 事物、 图书、 农工、 体育、 音乐八系, 每系各设五股, 由院长视事实必要,分聘各系主任及委派股长或股员分别办理相关事宜。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 孤儿院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董事、院务事物有详细的分工。 这里的“八系” 指的是八个部门,而且非学校分科, “音乐” 是其中一个部门。 因此条信息为1934 年学校部门设置情况, “音乐” 部在建校之初是否已经设置尚未有明确记录, 但学校在1934 年之前已开设音乐课并创办军乐班是无疑义的。

二、 孤儿院音乐科的创建

《重庆文化艺术志》 记载: “民国5 ~6 年间, 大溪沟孤儿院组建管乐队, 为社会各界集会、 庆典演奏。 民国8 年6月7 日, 中西德育社欢迎盐运史张月笙, 同年12 月11 日,木牌坊中西英年会举行成立三周年纪念会, 该队均前往奏乐。” 此条记录与《重庆市私立孤儿院院务纪要·二十一周年纪念》 对军乐队创建时间的记录有出入: “民国九年(1920) 刘子如自美国购回军乐器多件, 聘日本人细田市松为军乐队长, 即开办军乐班。” 推测有二: 其一, 有记录证明重庆中西德育社音乐部是四川最早有记载的乐团性音乐团体, 有自己的音乐队, 配有西洋乐器, 如洋鼓、 十二支洋笛、 苏锣等, 每周由英国人梅兴主持训练一次。 中西德育社欢迎盐运史张月笙所用乐队似乎并没有必要邀请孤儿院乐队, 因此推测此次接待可能并非由孤儿院军乐队演奏,而是由中西德育社自己的乐队完成。 其二, 如若大溪沟孤儿院乐队在此时已经组建, 并具有相当规模, 为何所有志书、 民国文献甚至“院务纪要” 中对此事只字未提? “院务纪要” 却明确记载民国九年(1920) 刘子如购回乐器之后开办军乐班事宜。 因此, 判断军乐队成立于1920 年应该更符合历史事实。

此时军乐班并未成为学校独立的一个音乐科, 其性质更类似于学校的一个社团组织。 军乐班以院生中年龄较大而相宜者学习之, 娴熟后, 即应社会人士或其他集团之请,出为社会服务。 1926 年, 社会集团请孤儿院军乐队参加演奏较频繁。 在“院内收入” 条目有“音乐队收入一项”, 可见乐队对外演出是收取酬金的。 这一阶段军乐队除了担任学校的庆祝表演任务外, 也对外服务, 有为孤儿院创收的作用, 与孤儿院创办之初效仿龙华孤儿院以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为重点是相一致的。

年鉴中记录音乐科(军乐班) 于1929 年“独立”。 音乐科设主任1 名, 主要督办弦乐股、 管乐股、 簧乐股、 板乐股、 记谱股一切事宜, 每股另设股长, 负责实际的工作。根据音乐科5 股的设置, 以及1933 年重庆《新蜀报》 和《大江日报》 载记者对校务章程松乔的采访: “乐奏一科,原前仅有铜乐及一小部分竹乐, 弦乐板乐等类项, 均付缺如, 以故对社会无所贡献, 今后决将该科扩大, 以谋适应需要, 至招收学生……” 可知, 此时军乐队事实上已经发展成为管弦乐队了, 并且从5 股的设置来看, 经过了较为细致的考虑。 据洪潘回忆: “ (1935 年以前) 军乐队演奏的曲目大都是从外国人开设的乐器行中出售的军乐谱上抄下来的外国曲调或乐曲片段。 由于旧军队之间相互倾轧, 勾心斗角成风, 也势必反映到各军乐队当中, 因此, 各单位的军乐队谁也不愿意将自己已占有的乐谱转借他人。 即使通过种种周折和途径借得一分乐谱, 被借的一方为了保持自己乐谱的完整优势, 也往往要抽掉几个声部, 致使借方的演奏谱残缺不全。 这样传来抄去, 辗转再三, 谬误百出,其曲目演奏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段回忆反映出, 1935 年以前中国新式军乐队在乐谱方面无法规范, 是影响乐队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重庆孤儿院音乐科设置“记谱股” 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也侧面说明孤儿院音乐科在设置时充分考虑了实际需求,具有时代特征。

音乐科招收的学员均为男生, 1934 年人数为38 人, 其年龄为14~20 岁。 音乐班只有1 级, 所谓“级” 应是指所学水平, 而不似初小、 高小分年级。 毕业期限3 年, 学生毕业后在院生中选拔递补毕业学生。 此外, 在“职业教育之设施” 条目中, 也明确提到演出收酬金一事, 所得酬金,除酌情作为奖金分给该班学生外, 其余悉数充作补充院费。

三、 孤儿院音乐科课程及乐队情况

(一) 课程及作息

音乐科课程及作息如下: 起床——午前三点; 吹音——三点半至五点; 步操——五点至六点; 早膳——七点; 国文——八点至九点; 乐操——九点至十点; 习字——十至十一点; 午膳——十二点; 读谱——一至二点;乐理——二至三点; 乐操——三至四点; 背诵——四至五点; 晚膳——五点二十分; 国技——六点; 就寝——七点。每星期日往城内中山公园演奏一次。

学校为学生制订了详细的每日学习、 生活时间表。 很显然, 音乐科的学生以音乐相关课程学习为主, 每天耗时6小时30 分钟, 占每日学习时长62%, 内容涉及吹音、 读谱、乐理、 乐操, 以音乐理论与实际操练并重。 结合孤儿院主要是培养学生往后谋求生存技能的宗旨以及军乐队的演奏任务、 对外服务来看, 该科学生培养演奏技术为主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 该科每星期日固定前往中山公园演奏这一规定, 不仅起着提高乐队成员实操水平的作用,也提升了乐队在重庆的影响力, 起到了宣传作用, 对宣传新式文化、 提升市民审美情趣亦发挥了一定作用。

据“学科分配表” 记录, 除音乐科外, 初级部(初小)学生开设12 门课、 高级部(高小) 学生开设18 门课程,其中音乐课均为每周4 节, 分别占比9.3%和7.9%。 音乐课教员2 名, 分别为刘伯湙、 石济生, 他们同时也是音乐科的教员, 石济生曾经曾任三师部军乐教官。 此外, 弦乐股、管乐股、 簧乐股、 板乐股、 记谱股每股均配有股长, 但具体姓名未能有更多记录。

(二) 乐队规模及编制

表1 音乐班之乐器类目表

据上表可知孤儿院乐队具备一定的规模。

1. 孤儿院乐队乐器类型配置较为完备。 分为铜乐类、管乐类、 革乐类、 板乐类、 簧乐类、 弦乐类、 击乐类、 土乐类共8 种类型, 每种又包括数种乐器, 从数量看足以组建一支具有较大规模的乐队。

2. 分组命名及乐器种类中西合并。 革乐类、 板乐类、土乐类为中国古代常见的按制作材料命名的方式, 弦乐类、击乐类、 铜管乐类又采用欧美管弦乐队命名的方式, 显示出中国近代西洋音乐传入之后, 音乐发展鲜明的时代特征。

3. 乐器名称多为西语的音译, 部分名称究竟指什么乐器难以判断。 根据音译推测如下, 巴司有可能是大号(Tuba), 运符耐有可能是粗管上低音号(Euphonium), 巴里东有可能是细管上低音号(Baritone horn), 东龙本有可能是长号(Trombone), 阿耳多可能是中音号(alto horn), 皮克噜可能指短笛(Piccolo), 伏六时可能是长笛(Flute), 曼得琳(半属弦乐) 可能是曼陀林(Mandolin), 萨克索风(金属有簧乐器) 应指萨克斯(Saxophone)。 也有部分乐器,以中国传统音乐中对此类乐器的称呼来命名, 如“筚篥”。

4. 此时, 乐队的配制已经从早期的铜管乐队(军乐队)发展为管弦乐队。

四、 孤儿院创办音乐科(军乐队) 的目的及作用

20 世纪初,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播, 新式军乐逐渐发展。《重庆文化艺术志》 记载: “1913 年11 月25 日, 驻渝川军一师音乐队30 余人在中西德育社新馆落成典礼上奏乐, 是为重庆出现的第一支军乐队。” 至20 世纪30 年代, 在重庆已有不少军乐队诞生, 如重庆中西德育社乐队、 政府军乐队行营军乐队、 红十字会军乐队、 川东供应局军乐队、 行辕军乐队、 中央警察二总队军乐队等。 这些乐队常常参与社会音乐活动, 政府活动、 商埠开业、 生日宴请邀请乐队演奏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大溪沟孤儿院早期设有初小、 高小班级, 中期增设音乐科、 工业科, 后来又设农业, 诚如院长曾子唯所说: “学其所用, 期必将来, 用其所学, 以营生计”, 培养目标非常明确, 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为将来谋生铺垫基础。

再则, 孤儿院建校资金完全来自社会各界的募捐, 经费十分拮据。 一为熟练学生谋生技能, 二为满足建校资金的需要, 各科目学生都要参与学校建设, 如工业科学生修筑校园, 农业科学生种花种树, 音乐科学生接收社会各界邀请参加演出。 学生劳动获得的资金除了一部分用于奖励外, 其余都充作学校的建设经费。

因此, 音乐科(军乐队) 的创建, 除了为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外, 也兼具为学校筹募资金承接商业演出的目的。

结语

重庆市私立孤儿院音乐科(军乐队) 是成渝地区较早创建的音乐科和西洋管弦乐队。 从1920 年初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至1934 年已成为颇有规模, 课程设置合理, 乐器配备齐全, 创建目的明确的音乐机构,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重庆市私立孤儿院音乐科(军乐队) 的创建不仅反映了近代重庆慈善事业发展的面貌, 也是重庆地区新音乐萌芽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其娱乐作用、 社会作用大于审美作用。

猜你喜欢

乐队乐器德育
学乐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花的乐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乐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FOLLOW FOLLOW 《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