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现实逻辑、基础条件与实施路径
——全球价值链重构视角的分析

2023-12-18王燕飞罗星宇

关键词:内陆成渝价值链

王燕飞,罗星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经济学部, 重庆 400041)

2019年全球贸易量出现金融危机后的首次下降(1)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公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分析:全球贸易受到严重冲击,https://s.askci.com/news/hongguan/20200702/1711371162968.shtml.,2022年全球贸易额创32万亿美元新高,但下半年增长低迷并在2023年持续(2)数据来源: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全球贸易更新[R].2022.12.,预示着推动全球经济增长20余年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面临割裂和重构[1-2]。2018年以来的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叠加新冠疫情,更为全球经济带来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打击,加速了全球价值链重构进程,表现为全球贸易总量缩减。但以欧亚为代表的区域价值链(Regional Value Chain,RVC)加速发展[3-5],2020年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首次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自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2021年3月拜登政府在《过渡国家安全战略指南》中延续这一定位,将中美战略竞争认知为“体系性竞争”。未来一段时期中美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面竞争料将持续,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势必从面向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价值链低端加工出口转向更多面向欧亚区域价值链的中高端产业引领。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趋势要求中国开放的空间布局从沿海扩大至欧亚通道结点的西部内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也要求同步国土空间的开发开放,美国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就伴随了制造业中心西移380多公里[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同时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在引领西部开发开放中理应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要求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调提高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改革开放新高地”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之一,是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变化,助推新时期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再平衡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全球价值链重构下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现实逻辑

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与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价值链增势放缓以及欧亚区域价值链的快速升级是全球价值链重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也是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现实基础。从地域范围来看,欧亚价值链包含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国所在的亚太地区,覆盖中国国内大循环与东盟、欧盟两大中国主要国际循环对象,在生产上能够形成能源原材料—制造—终端需求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为此,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现实逻辑就立足于外部循环的中欧价值链合作深化、东南亚融入全球价值链应对以及内外循环互促的内陆支点建设。

(一)新冠疫情后我国西部深化中欧价值链合作的必然选择

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各国采取的“封锁”措施将我国产业核心技术“卡脖子”和美国制造环节薄弱的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来,美国供应链“去中国化”与中国供应链“去美国化”相伴而行。部分欧美国家在新冠疫情后也跟随美国强化了产业安全、实施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2020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计划用2 200亿日元(约143亿元人民币)资助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回日本,用235亿日元(约15亿元人民币)资助企业将生产线迁到其他国家;德国政府宣布修改《对外经济法》,加强外资对德国企业投资与收并购限制。但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成本结构和技术能力并未因新冠疫情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仍然是全球产业链最完整、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中欧价值链也并未因中美贸易冲突和各国逆全球化政策主张而止步发展。随着欧亚通道建设的推进,近年来欧亚陆上贸易快速发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全球的产业合作不断加深,竞争优势更加凸显[7],对中欧以及欧亚形成更加紧密牢固的产业价值链合作关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2020年亚洲成为各大洲中唯一出口正增长区域,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深化中欧价值链合作是冲抵中美价值链调整影响,推动全球价值链向有利于巩固我国产业优势和提升价值链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是,新冠疫情对逆全球化的强化所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对我国产业竞争优势和供应链安全的深层影响也不容忽视。我国内部各区域中,东部沿海作为率先参与、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前沿,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在开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较大挑战。尽管近年来美国在我国东部沿海及全国的贸易地位有所下降,但2022年长三角地区对美贸易额近2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对美贸易额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对美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40%、20%(3)全国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 2022年1—12月我国与北美洲国家贸易情况,https://www.ndrc.gov.cn/fgsj/tjsj/jjmy/dwjmjztfx/202301/t20230131_1348033_ext.html;此外,区域数据根据各地海关发布的2022年贸易数据计算整理。。成渝地区作为联通亚欧大陆的关键枢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将随中欧价值链合作深化进一步提升。推动地处欧亚通道联结点的西部内陆,特别是成渝地区深度参与中欧价值链,是我国应对本轮全球化逆转、优化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应对东南亚地区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应然之举

东南亚地处环亚太地区的“一带一路”沿线,是亚欧大陆板块沟通美洲、大洋洲板块的战略要地。随着全球分工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变化,东南亚地区跟随中国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并成为欧亚价值链网络中最为活跃的板块,是美、欧、日、韩与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必争之地。从供给来看,东南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劳动力数量充足、成本优势突出,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从需求来看,东南亚作为新兴市场,人口众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分别为全球第4、第13和第16大人口国(4)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司(UNPD)发布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22 Revision。;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等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为中国钢铁、水泥、建材及水电等行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贸易市场,也是有效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8];在产品和企业的准入上,东南亚对中国的限制明显少于美欧,是中国产品市场拓展和产业链价值增值能力提升的重要区域。从与中国的合作看,“一带一路”倡议、《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加速推进[9];2020年签署的RCEP并不是简单的贸易联盟,其内部已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关联,区域内最大“链主”也由日本转向中国,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已经成为产业链关联效应最强的主导产业[10],并为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东盟是我国以及成渝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22年,成渝地区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3 106亿元。东盟是重庆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四川省第二大贸易伙伴,且二者差值已缩小至110亿元左右(5)根据重庆市、成都市海关发布的2022年重庆市、四川省对外贸易数据计算整理。。成渝地区是距东南亚最近、长江上游唯一集水陆空通道资源的主要经济集聚区域,拥有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随着与东南亚经济交往的加深,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成渝地区的交通枢纽、战略区位以及产业基础优势都将进一步促进与东盟的贸易联系,凸显成渝地区在我国西部开放发展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建设内陆双循环支点的实然之策

从我国国内经济循环格局的形成出发,全球价值链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大发展,并催生了东部沿海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高地。我国区域间经济关系表现为东部沿海以国际代工率先参与全球价值链,西部内陆则因地理、政策、产业技术等限制未能第一时间获得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的机会,承担了向东部沿海输送低端要素资源的任务。为此,东部地区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体系和区域间由西向东的单向要素供给在国内并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循环网络。从国内外双循环格局来看,这种“两头在外”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和面向国际市场,以低端加工组装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形成内、外循环相对独立的产业发展特征,既在外部循环参与上面临“低端锁定”难题,又在内部发展上因区域间水平型产业分工和核心技术、环节缺失面临循环不畅问题。同时,此模式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嵌入给深度参与其中的东部地区和产业链下游带来加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深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VC)互动越少的双链互斥问题[11-12]。当前,贸易强国主导区域价值链并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趋势没有改变[13],中国双链互促之路是利用欧亚贸易强国地位将联结欧亚大陆的成渝地区建设成为联动国内价值链和欧亚价值链的前沿节点,利用数字技术和全产业链优势引领全球创新链发展,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就是要通过面向欧亚的开放,在内陆打造一个与东部三大高地同等地位的开放前沿,形成内陆腹地双循环互促的支点,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一方面,以成渝双城的开放带动川渝和整个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推动国土空间从沿海区域的“倾斜开放”向全方位“均衡开放”转变[14],促进东部沿海高端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改善我国国内经济循环网络,化解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差异带来的区域发展失衡和西部开放不充分等问题。另一方面,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电子、汽车等领域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经验,面向欧亚大陆的开放使成渝地区获得了与东部沿海同等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机会,有利于带动我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关键环节的新的全球价值链循环网络的形成,化解当前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和水平分工问题,推动内外双循环互促格局的形成。

二、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开放历史悠久,门户作用突出

成渝地区的经济开放可以追溯至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重庆被迫开埠,次年重庆海关成立,重庆成为我国内陆第一个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虽然重庆当时的开放是面临列强侵入中国西部要津进行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的现实情况,但客观上开启了成渝地区对外开放进程,奠定了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开放门户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海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海关,通过在万县(现为重庆万州区)、成都等地设立分关,在贵阳、遵义、涪陵、南充、内江、宜宾、合川、泸县等地设立支关和分卡,为带动西部地区贸易和经济开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渝地区真正的开放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取得了巨大进步。2022年成渝地区实现外贸总额2 68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17年的3.30%上升到4.34%。与欧亚经济体(6)欧亚经济体为我国海关统计的全部欧洲和亚洲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一共99个。的贸易合作持续深化,2022年成渝地区与96个欧亚经济体产生了贸易往来,仅“梵蒂冈城国(356)”“亚洲其他经济体(199)”未发生贸易,贸易总额从2017年的879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 890亿美元,翻了一倍多。虽然新冠疫情后成渝地区与欧亚经济体贸易交流受到明显影响,在全国与欧亚经济体贸易额的占比经历了倒“V”形变动,从2017年的3.19%上升到2020年高点时的4.71%,2022年下降至4.41%,但仍实现了由低于全国贸易总额占比平均水平上升到高于全国贸易总额占比平均水平,标志着成渝地区在面向欧亚开放地位的进一步提升(7)数据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其中进口额剔除了国货复进口。2022年川渝两地海关和统计部门发布的成渝地区外贸总额为18 235亿元,与上述统计基本一致。。

(二)开放平台和口岸建设为内陆开放发展奠定基础

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构想始于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2011年发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之初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乏贸易和产业开放平台,2008年国务院批复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渝地区已经建成包括综合保税区、国家级新区、枢纽口岸、自由贸易区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开放平台体系。当前,重庆拥有两路寸滩、西永、江津、涪陵等4个综保区;四川拥有成都高新、成都高新西园、成都国际铁路港以及宜宾、泸州、绵阳等6个综合保税区,前3个均位于成都。2010年、2014年国务院相继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其功能定位均含内陆开放高地。两大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进一步完善了成渝内陆开放平台,使成渝地区在贸易开放上、吸引外资和外部产业转移上都有了支撑平台。同时,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港口和航运中心,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果园港,并以其为重点打造了包括万州新田港、江津珞璜港、涪陵龙头港在内的“1+3+9”港口群;成都拥有西部最大的国际航空港,2021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到4 012万人次,仅次于广州白云机场,位居全国第二位(8)数据来源:中国民用航空局.《2021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2021年6月,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为成渝地区的航空开放搭建了更高平台。2017年,重庆、成都分别获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成渝地区开放平台建设开启了新里程,成渝开放从以货物进出口为代表转向以经济外向度提升为表现,在服务贸易以及创新开放模式上实现全方位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开放型产业发展为内陆开放积累全球价值链参与经验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作为各地全球价值链参与的代表性产业,在总体经济中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范围最广,是全球主要国家竞逐的战略领域。自2010年重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西永微电园下线,成渝地区电子制造业一路迅猛发展,目前成渝地区已是全球重要的电子制造产业基地。2021年,重庆、四川包揽了全国计算机产量的前两位,合计产量超过2亿台,占全国的43.9%(9)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计算整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2022年贸易额达到4 951亿元,占重庆总体外贸总额的60.7%(10)数据来源: 2022年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http://xiamen.customs.gov.cn/chongqing_customs/515907/515909/4800309/index.html.;四川全省、成都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2019年、2020年相继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子信息产业的成功引进和大发展推动成渝地区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为探索内陆开放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经验。

一是开辟了内陆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路径。受地理条件限制,地处我国西部内陆、长江上游的成渝地区距东部出海口和边境线均超过2 000公里,在传统“两头在外”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模式下,成渝地区不具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成本优势,难以加入规模化生产的全球电子产业价值链网络。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成渝地区抓住机遇,积极引进电子制造这一开放型产业,由重庆率先在生产端进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从无到有培育形成“5+6+800”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5家品牌商——惠普、宏碁、华硕、东芝、思科,6家代工商——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仁宝、纬创、和硕,800余家零配件企业),实现了原材料、零部件 80%本地生产,创造了“生产在内、市场在外”的全球价值链内陆参与新路径。在此基础上,重庆目前已基本形成“芯屏器核网”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产品类型也从智能终端拓展到电子中间元件、汽车电子等领域。

二是利用开放探索新兴产业间跨区域互补协同发展模式。成渝两地的自然条件、人文习俗、发展阶段都极为相似,自古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历史分合铸就了两地在农业种植、生猪养殖、传统工业、非常规能源(页岩气)开发等方面具有共同产业优势,也决定了两地传统产业不可避免的同构现象,在外部资源的获得上必然产生竞争。但金融危机后,成渝地区依靠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电子制造、汽车等链条较长、分工细化的新兴产业上,通过产业内分工在产品上错位布局,既有利于区域内规模经济优势形成,又能发挥互补协同效应,如重庆电脑整机制造与成都的Intel芯片制造相互协同。2014年以来,重庆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稳定在全球的1/3左右(11)人民网.重庆笔电产量全球“七连冠”产业链供应链齐全立下大功, http://cq.people.com.cn/n2/2021/0322/c367668-34633230-2.html.;四川则封装测试了全球50%的笔电芯片,生产了全球50%的苹果平板电脑(12)参见院士“智慧”加码万亿产业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要继续跑出加速度,https://www.scjjrb.com/2020/09/19/99177365.html.。中欧班列运输的主要出口产品也体现了两地产业的互补协同,除了两地都生产的家纺、服装、日用百货等消费类产品,还有重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汽摩产品,四川生产的冰箱、液晶电视组件等智能家用电器产品。此外,成都的文旅创意获得了重庆的引进借鉴,重庆的工业制造正向成渝沿线及周边分布扩散。

(四)对外通道和物流沟通发展为内陆开放提供支撑

开放型产业的发展在推动成渝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对外通道的开发建设和物流沟通的方便快捷。由于成渝电子产品较大部分的最终需求在欧洲,2011年重庆率先开通了渝新欧铁路大通道,在中欧之间开行渝新欧铁路货运班列(2016年全国统一为“中欧班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阿拉山口,而后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长11 179公里,平均运行时间约为16天,最快12天,比传统的江海联运、铁海联运节省约20天时间。渝新欧铁路大通道的开通促使成渝地区向欧洲的运输成本较航运大幅下降,又较水运大量压缩了运输时间,迎合了电子产品具备一定运输成本承受力、效率要求偏高的特点。这一通道的开通将成渝和欧亚大陆的开放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贸易产品类型和联通区域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是电子产品,食品、汽车、机电设备等都能够利用中欧班列开展贸易。截至2020年,全国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60余个,辐射欧洲28个国家、50多个城市。借鉴中欧班列开通经验,依托西部地区日益成熟的多式联运体系,2017年重庆再度主导开通了与东南亚地区联通的陆海贸易新通道,利用铁路由重庆经贵州、广西到北部湾港,向南经海运至新加坡及全球,全长4 080公里,陆上铁路1 200余公里,单向运行时间约为39小时,比公路经广东出海至东南亚等地节约4天时间。并以此联接中欧班列,实现了以成渝地区为结点的欧亚大陆大贯通。目前以重庆、成都为主要枢纽,陆海贸易新通道的目的地已拓展至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港口(13)参见丁英华,吴燕霞.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港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882804624149695&wfr=spider&for=pc.。中欧班列、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为成渝地区面向欧亚大陆开放发展和促成新的全球价值链形成奠定了基础。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水铁公空”多式联运发展大幅降低了成渝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物流成本,随着欧亚价值链合作的深化,成渝地区在电子制造等较高价值产业端与沿海地区在产业模式、物流价格、运输周期上已形成错位发展优势。

三、推动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做好两个“统筹提升”

一是统筹提升开放通道,强化成渝面向欧亚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快高铁通道、等级公路网络、航空覆盖密度、水运通航和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支点,以成渝主轴璧山、江津、永川、荣昌、内江、简阳等为重点,各二线城市、城镇之间互通顺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以及与国家交通主骨架连接顺畅,内外通行高效便捷的制度运行体系。二是统筹提升平台建设,整合优化成渝地区开放平台功能。充分利用重庆水港口岸优势,加强川南宜宾、泸州与重庆的合作,提升长江航运通航能力和三峡过闸效率;利用成都的航空口岸优势,提升多式联运的物流整合能力,提升成渝地区通关和物流效率,使综合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对重庆而言,需进一步整合优化果园港、珞璜港、龙头港、新田港等水运口岸功能,推进开放口岸与两路寸滩、西永、江津、涪陵4个综保区,以及与两江新区、各类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大限度发挥对外通道、开发平台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推动产业“双链协同”

成渝地区电子制造产业垂直一体化整合优势是当前我国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和产业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仍存在价值链低端的问题。数字技术推动全球价值链向全球创新链转变[15],价值链提升需要协同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成渝地区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亟需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尤其是开放型产业价值链提升和拓展,以创新链改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一是加大关键技术和环节的攻关力度,推动电子终端加工向“芯屏器核网”等高技术中间产品生产和软件设计、品牌塑造环节提升;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增强电子产业与汽车、装备制造、机器人产业融合,实现基础链条共享,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方向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向机器人、智能装备方向发展;三是鼓励军民融合,跟踪全球航天、区块链、生物科技、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开展长期规划布局;四是支持专业化数字平台公司和具备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发展。

(三)共谋对外开放空间拓展

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空间拓展是在深化欧亚及亚太地区价值链合作基础上,共同推动区域的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开放不仅给成渝地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还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16]。随着RCEP的落地生效,成渝地区与东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一是利用中欧班列、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欧洲、东盟经贸往来与产业合作,大力发展东盟和欧洲间的转口贸易,共建西部地区对欧合作与东盟经济合作示范区。二是加大与韩国、日本的产业开放和合作,加速高清显示屏等产业替代,推动电子制造向产业链高端合作: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原材料的合作分工以及智能设备和技术应用的引进和学习。三是加强对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投资的吸引。抓住台湾提振经济、香港投资调整的时机,推动成渝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自由贸易区发展。四是通过共建友好城市等方式加强与欧亚地区对华友好地方政府的交流。

(四)加快内陆开放体制机制创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健全合作机制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成渝地区立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需加快推动适应内陆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成渝两地合作从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共建共享扩大至产业发展、社保接转、人口流动、土地流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对接等更大领域,以内部市场一体化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二是建立成渝合作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以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推动两地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人员互派、挂职、访学等机制;在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产业规划、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动两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沟通协调和交流合作机制。三是联手探索数字经济条件下协同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发挥成都人才教育、创新生态优势,突出重庆产业健全、技术应用优势,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在技术引进、人才吸引共享、金融财政政策等方面积极协作,特别是在数字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上加大合作力度,探索适应区域协同创新和开放发展的新机制、内外产业链合作新模式。

猜你喜欢

内陆成渝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政策建议——基于内陆与沿海新区的对比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