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2023-12-18姚熊亮武国勋杨娜娜
姚熊亮,武国勋,杨娜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阵地,需充分整合高校优质资源,优化高校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探索高校教育融合式发展的新道路[2]。“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是国家船海领域的首批国家一流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营造“崇尚学术、服务工程”的文化氛围,通过传授单自由度、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统、船体振动与噪声等基础知识及相关实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团队合作、终身学习、自主创新和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典型振动问题的能力[3]。
教学团队一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秉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育人”“育德”协同“育人”为指导,积极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船海领域,将动力学知识与国防建设、船海领域科研最新成果、先进人物事迹紧密结合,将课程思政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将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等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建设中来。教学团队围绕我国国防和军事前沿需求,开展了我国多个重要型号的舰艇抗爆抗冲击、舰艇振动与噪声控制等相关研究工作。这些国防科学研究的背景为教学团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支撑。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不仅研讨课程知识点的讲授方法,也对课程的思政案例进行挖掘与融合[4]。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国防情怀、素质、视野的育人模式,做到了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协调联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动力,增强了学生服务行业的意识。同时考虑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媒体渠道丰富的特点,将时事政治热点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教师课堂上提出有争议的、复杂的时事政治热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既结合时事又能用书本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力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设想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国防七子”中的一员,担负着为我国海军发展提供一流人才的重要使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双一流学科,自然要担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桥头堡与排头兵作用。通过课程思政进课堂,提升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奉献国防事业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与修养,最终提升学生对学科的认同度,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进课堂是解决由于全球经济影响与军事布局变化引起船海专业遇冷的重要举措,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两个大局”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途径,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未来学科人才培养的成败。由于思政内容、思政设计和思政方法等缺乏统一标准,教学人员普遍缺少课程思政经验等客观问题,造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授课内容难以融合,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乃至严重影响了课程内容教学,严重制约了各个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是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双一流”学科专业课,其思政建设目标是通过改革实践,将本门课程打造为船海领域课程思政教育品牌,培育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支有意愿、有能力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队伍,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具备“融入性、进阶性、认可度”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见图1)。优化思政内容供给,主要举措包括:(1)提出了以“信—知—行”为教学设计理念,将思政贯穿于理论基础、工程实践等教学活动中,活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构建一流思政教育课程;(2)提出了“融入性、进阶性、认可度”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开展了“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3)国防装备建设发展中的先进人物与事迹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4)专业教材建设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固化课程思政教育成果;(5)以与国内七家船舶和航天领域的主要研究院所共同组建的创新中心为“思政实训”基地,探索开源化思政教育模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图1 一流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防教育与课程思政方面的重要指示,贯彻“海洋强国”国家战略,营造“崇尚学术、服务工程”的文化氛围,结合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特点与本课程浓厚的国防特色,建立了思政目标明确、思政队伍成熟、思政内容融合、思政模式创新、思政考核贯通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思政目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思政队伍
教学团队人员至少经过三年以上国防科研工作锤炼,在艰苦卓绝的国防科研中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具有崇高的国防情怀。
培养教师会说问题,会讲故事,通过言传身教,将工程中亲历的问题与事迹融入思政教学,构建思政案例库。
(三)思政内容
1.将国防装备建设发展融入思政教学。结合船海学科国防特色,深度挖掘“船体振动”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国防装备建设相关思政元素。
案例:在讲解船体总振动固有频率与船舶形式的关系时,引入我国舰船发展史,从“定远”铁甲舰到“山东舰”航母,海军经过百年发展,已跻身强国之林。
思政点:知耻后勇,奋发图强,海军复兴,我来担当。
2.将国防建设人物融入思政教学。彰显榜样力量,发挥国防建设先进人物榜样宣传作用、教诲作用、引领作用。
案例:讲解单自由度系统隔振原理时,引入海军工程大学何琳院士潜心研究30年,研发了数百种自主知识产权的减振装置,解决了制约我国潜艇减振降噪瓶颈问题。
思政点:刻苦钻研,厚积薄发,国家荣光,学者榜样。
3.将自然科学与唯物辩证法融入思政教学。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中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专业课基础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传授相融合,从基础理论中提炼哲学道理,在自然科学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哲学思辨能力,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融入性与进阶性。
案例:随着系统阻尼的增加,其运动特征从无衰减振动,变化为衰减振动,再到临界阻尼位置处的振动特征消失,其运动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是哲学中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具体体现。
思政点:唯物辩证,自然科学,一体一用,完美融合。
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以最新国防重大工程案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工程实践为国防建设起到的重大作用,提升学生对基础科学在工程应用层面上的认识高度,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兴趣,体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与理论认可。
案例:舰艇声隐身问题是制约我国海军发展的关键,减振降噪技术是解决声隐身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果由于机械设备载荷线谱激励引起结构共振必然会引起较大的噪声,由此引出了基于主从耦合系统的吸振装置工程设计与应用授课内容。
思政点:不忘初心,实践求真,尽我所学,攻坚克难。
5.专业教材建设结合思政教育。建设既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又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专业教材。
案例:在讲解爆炸冲击波对船体的影响时,引入课程教学科研团队基于理论知识,自主设计的浮动冲击试验平台。
思政点:理论扎实,技术创新,服务国防,科技兴军。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提出“两性一度”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融入性:授课内容与思政内容高度契合,思政要从教学内容中来,再反作用到教学内容中去。思政的作用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升,好的思政一定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对学生照本宣科的灌输,做好思政“度”的把握,提高思政整体质量。
进阶性:思政内容要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高阶标准,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全面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体会,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辩证方法,开展引起学生思考、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的进阶性思政。
认可度:思政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与主旋律。鼓励教师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哲学思辨,通过思政讨论实现认知的统一,最终实现学生、教师乃至社会对课程思政认可度的提升。
(二)形成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相对应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法
自然科学与唯物辩证法融合:在自然科学为主的理论基础讲解中,充分挖掘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思想,将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完美融合。
工程实践思政背景自然融入:将国防重大工程实践背景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对基础科学在工程应用层面上的认识高度。
先进人物事迹的思政点共鸣:思政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国防事业发展、海军装备建设展开,介绍生活在身边的国防先进人物与事迹,提升思政温度,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建设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思政教学平台与思政教学队伍
思政教学平台建设:引入“思政实习”的思政教育模式,搭建了思政教育的实训平台;建立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课程思政机制;课程思政引入教材,实现课程思政立体化建设。
思政教学队伍建设:结合教学团队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以工程实践思政背景作为新进教师思政教学突破口,通过教学研讨会把握思政主方向,从根源上提高思政教学认可度。
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一)贯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为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入,实现了学生对学科的认同度的普遍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升。70%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国防科研单位,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引领思政教学发展,形成指导一流课程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
该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分别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在全国与黑龙江省教学创新大赛中将课程思政创新内容进行了充分展示与交流。
(三)“信—知—行”三位一体的一流课程结合慕课形式,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以信息化手段推广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课程MOOC上线四年来,已推广至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累计选课人数1 100余人,累计页面浏览量23万次。“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 MOOC资源也作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正式选修课程,累计运行五个学期,正式选课人数1 759人,获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
结语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军工国防底蕴为背景,以团队承担的国防重大需求方向科研工作为保障,通过国防装备建设发展融入思政教学、国防建设人物融入思政教学、专业教材建设结合思政教育等措施改进了思政课堂环境,进一步解决了思政课堂枯燥、思政内容不鲜活、思政教育进阶性与引领性不强等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