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2023-12-18黄浦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生命教育

黄浦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生命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实施于生命。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根本上说,生命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多层次的人文教育,全面呵护生命,它不仅是一切生命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下,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随之爆发,同时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人类自然生命形态被改变,传统观念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使得当代学生对生命充满了困惑。自由、死亡、无意义,正是个体生命最核心的议题,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探索的热点。在探索生命教育的道路上,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不仅能够让我们透视当下生命教育的困惑,提出更为有利的现代生命观点。从尊重生命作为出发点来开展教育,启发学生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真正能够理解、感悟、体验生命的价值,保持积极、健康、独立的心理状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1 积极心理学揭示生命价值与发展动力

近年来,校园暴力、自杀等突如其来的践踏生命的事件频发,人们逐渐聚焦于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尊重、珍视的现状。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学生游走在民族与外国文化之间、传统与当代文化之间、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人生矛盾的冲突,造成“认同困难”,对人生价值观定位模糊。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被引导逐渐功利化、工具化,在利益面前忽视生命和人性。这种对个人生命的漠视,对道德生活的肤浅理解,忽视了生命存在的珍贵性,让他们对于生命陷入无意义的虚无感。此外,“躺平”和“丧”等现象,反映了青年人对生活的消极看法,对生命的肤浅认识,和对生死的缺乏敬畏感,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生命教育意义

结合现代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已经了解到的是智力因素会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带来较大影响,而非智力因素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制约与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重点是帮助我们从非智力因素探索生命教育,并为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域,具体为以下几点。

2.1 积极过程性:以生死认知感悟生命

积极心理学强调开拓性地探索心理流畅体验与主观幸福感,这不仅实现了对早期非系统化主观体验的重新梳理和认识,同时还结合人类在不同领域所呈现出的状态,归纳和梳理出更为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强调人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作用[1]。因此,当我们在开展生命教育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认知。认识生命的意义,感受其价值,以敬畏和欣赏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其次,要保持正确的生死观。所有的生命都有生与死,而在两者并存中衍生出了勃勃生机,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从出生到死亡是自然的过程,在生的时候,顺从事理,死的时候,心安而逝。最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生命品质,培养道德生命,丰富精神生命,拓宽生命的宽度,延展生命的长度。

2.2 积极方向性:以优势和美德尊重生命

积极心理学解释了万物的来源和生命动力,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气化”的产物。人类的生命就像宇宙中的任何其他生物一样。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歧视分别。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和丰富物资的充斥下,教育实践中充斥着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氛围,忽视生命鲜活、完整、多维度、灵活和独特个性的存在,是没有以尊重个人生命为教育前提的表现。因此,当代生命教育思想强调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尊重平等,我们还必须尊重生活中的个体需求。肯定“个性气质”则是对人的生命中合理欲望的理解接纳。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建立在对生命需要的合理满足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的目的需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正确理解和肯定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实现生命意义和远大理想提供道德支持。

2.3 积极发展性:以正向观点看待生命

积极心理学实现了从“矫正”功能到“发展”功能的回归和转化,较为强调对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带动和激发,从而较好的推动社会发展,这不仅仅是消极心理治疗转向积极心理发展,同时也反映和促进了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相结合的社会新趋势。尤其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进[2]。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即将个人的积极发展与社会的积极发展结合起来,总结出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这一贡献让我们看到,在评价个人生命时,不应单一维度地分析个人的增值进步,而是应该从个体全方面发展、对家庭、对社会的整体影响来看待。

2.4 积极情境性:用关心和关爱丰富生命

积极心理学结合个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关键要素,并将其引入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使传统生命教育不断重塑,而且通过积极的生命教育情境的建构,构建了新的结构性的教育要素和途径。尤其是经过对生命教育的长期观察和反思,积极心理学总结出关心、信任和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要素,计划、动机、目标的过程要素,带来希望和积极带动社会的发展的结果要素[3]。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即它不仅包括了生命教育学在教育目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等方面,还对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环境进行实践。同时就价值层面上来看,也能够充分了解到积极心理学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它囊括了生命教育中的价值内涵、实施过程和获得成果。

3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生命教育实施路径

基于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的现状,丞需对大学生实施真正的生命教育,结合家庭、社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必不可少[4]。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感,充实积极的生命体验。具体的实施路径如下。

3.1 构建学校积极生命教育环境

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空都是在校园里,高校则是大学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教师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育人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力,提高健康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

在新媒体渠道中开展信用卡全面营销策略,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而且还应注重借助新媒体信息发布优势,既能增强客户体验,同时还能获取有效的信息反馈,并在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完善整体服务的同时,得到客户的认同,由此吸引更多潜在用户,进而形成信用卡信息发布与客户增量的良性循环。

(1)教育理念整合深化

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很多停留在“挑刺”的层面,眼光很多甚至是只盯着“不足”来学习,为了拿到更好的分数,学校的测试和教师的批改,也是集中精力在如何消除错误的角度上。在这样师生家长不约而同的价值取向下,只要是认真学习的学生,都必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不足”之处,虽然在知识上有所增长,但是心态上对自我的态度总是挑剔和苛刻的[5]。因此造成很多经历了多年教育的学生,变得拘谨不自信,习惯于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害怕犯错也恐惧失误,耐受挫折能力不强,长此以往甚至是陷入抑郁的情绪中,从心态上就远离了获得幸福的人生可能。正如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并不是一味地只是看到心理疾病和阴影,而是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因此,教育的根本理念应以人为本,从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就开始转变,知识的学习和积极的人生观并不是僵化同一的,可以进一步整合深化。当学生们的眼光从修补至“完美”自我的执着,转移到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活动,突破并获得价值成长。在这种角度下,学生们的关注点不会再是完美、缺点、挫折,以及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是希望、前进、突破、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理睬缺漏处,而是用更多“肯定”的能量代替“否定”的能量。即使遇到挫折时,也不至于自怨自艾,会积极地寻找突破的机会。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平台,组织不同的活动,灵活选择课程设置,打破班级和宿舍的社交局限,从全局设计上激发大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摒弃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以积极进取为主,查漏补缺为辅[6],真正关注人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功利地只是关注结果。

(2)教学过程自然生动

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主要空间就是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人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了那个自己可以成为的人的路上,这表明人是一个非确定的存在。在生命的流动中,我们总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开放体现在生命对外界的打开。人性具有外在敏感和好奇的特点,愿意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盲目追随熟悉的常规事物。知识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知识背景、学习方式、辅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力,结合不同科目调整学习方法,这些都可以通过积极持续的互动中获得。这个过程符合生命本身的特点,那就是真实、变化的特点。王阳明提出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状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不变的,但是学生的状态却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活泼的过程,师生互敬互爱,相互滋养,每一个学生就像是森林里的各自不同的树木被浇灌,各自以自然方式成长。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也促进生命内核的成长,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灵魂、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7]。

(3)教育者的感同身受

教育工作者想要真正看到学生,并进一步理解体会他们,就需要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如果只是通过制度上简单的奖惩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言行的反馈,难免陷入17世纪机械论的哲学观点中。人并不是程序输入和输出的加工体,也不是简单部分的组合,苏格兰哲学家詹姆斯·穆勒用这种教育理念最终导致儿子罹患抑郁,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基础都倒塌了,精神状态处于迟钝中[8]。由此可知,人作为一个整体,远大于人们所认知的所有部分简单的总和,还有很多未知的创造性的部分,这就要求教育者谦卑虚心,摒弃自以为是的自负,给学生的感受、情绪、想象力一些空间,打开心扉允许教育过程中出现新鲜事物,并用正确的意识加以支持、保护、引导。

3.2 培养家庭生命教育的土壤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石,父母亲人的行为举止、道德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们。他们也会慢慢地吸收形成与家庭环境类似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因此,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9]。

(1)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

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奋斗,没有什么可期待的,精神生活中无力、无助、缺乏激情。这种情况与抑郁症和其他身心疾病具有相同的“外观”,但很难诊断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神经症。James Gililand 称这些症状为“存在性神经症”[10]。Van Tongeren等表示获得意义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有时可以自动完成,有时可能需要人为控制加工[11]。

家庭教育中养育者及其他家庭成员认同并践行的价值观和优秀品质,对在家庭出生成长的孩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类出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受环境影响很大。其中,在年龄偏小阶段,受到养育者积极的影响,会形成信任、希望、意志力、追求目标的勇气、获得快乐等品质,反之则可能形成不安全感、忧虑、羞耻、怀疑、自卑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将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有更强的抗压力和耐受力。

(2)接受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是人类精神的重要食粮,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应用美学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它是非功利性的,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人们常常缺乏审美情趣,享受不到生命的美好。很多家庭在培养学生时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却忽视了美学教育。积极的美学素质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们辨别美丑虚假的能力,能够抵御各种在精神上负面、有伤害性、破坏性的思想侵袭。学生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在人生遇到挫折时得到慰藉,提升生命境界。美学教育不只是学习技艺,更多的是熏陶和感染,学生们既是在家庭中,也是置身于美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中,这样的氛围能够滋养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增进感情,缓解矛盾,也能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细琐的具体事务中回收回来,凝聚成完整的精神主体。有研究表明,很多科学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熏陶,自身的审美修养在对科学的探寻和提升人生幸福感上,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12]。

3.3 促进积极社会生命教育投入

人类思想发展历史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对人的理解从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超越到了人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社会在个人生命中有着重要地位。大学生想要长大成人,融入社会是必修课。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是更大的容器,它会填补人们没有成型的空隙,消化掉人格中异化的部分,修整不恰当的言辞和行为,当然也存在不良影响。因此,全社会需要刻意地营造积极的生命教育环境,给大学生们极大程度拓展生命教育的领域。

(1)积极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几乎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其只有一部分影响。在家长和教师不觉察的间隙,媒体互联网以其迅猛且不易觉察的速度渗透进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学习、社交、购物、工作、娱乐等。很多网站视频为了博得眼球增加流量,播放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内容。大学生的自我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阶段,对很多不良的价值观分辨能力不强,自身也没有建立起足够的防御力,“三观”在不断被冲击的环境里逐渐丧失自立自信,损害个人身心健康。例如,一夜暴富的神话在媒体上比比皆是,青年学生误以为这是生命的常态,丧失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加上内心急于求成的功利心,“走火入魔”到抑郁或焦虑的症状出现。事实真相并不是如此,故事背后很多省略的内容需要被宣传,例如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奥运健儿的勇敢拼搏、商场精英的屡败屡战、抗疫天使的舍身为人等。这样的报道不仅仅是宣传正能量,它也的确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到生命的真相,领悟真实积极的生命观,在提升人生境界中明确生命的价值。

(2)主动接受校园外社会的锤炼

大学是比较特殊的阶段,多数人还不需要为生存奔波,可以安下心来学习。正因为如此,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拓宽视野,从更高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价值定位,获得“自我同一感”,即认知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达到内在和外在连续合一的状态,确立自身的重要问题,例如理想、职业、人身观等。他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参加学校活动之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实习期,甚至是周末的时间,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劳动体验经历,又可以认识更多优秀的人,看到真实的社会现象。如,去企事业单位实习、参加义工志愿者活动、老人院孤儿院慰问等。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真正理解社会责任对每一个公民的意义,感受到服务社会到底应该怎么做,明白再优秀的个人也需要团队合作的支持,包容他人的失误和不完美,懂得勤劳简朴美德的意义,体会劳动的光荣伟大。

(3)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命教育

只是依靠大学生本人主动的学习和参与,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想要培养有情感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的人才,学生和社会需要双向奔赴。如果可以激发社会的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角度为学子们提供资源、平台和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有条件的社会机构提供行业实习、社区实践、校企联合、协会活动等,让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生活。其次,事业机构积极履行社会服务的责任,开放具体的工作场景作为生命教育的实践基地,它可能涉及到生命的各个领域,例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婴幼儿养育、老年人养护,甚至是临终关怀等,让大学生们从自以为对事情理解的表象深入到内核,懂得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形成珍爱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意识,锤炼生命的意志[13]。

4 结论

生命的发展体现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和经验,生命才能更加完整、饱满和丰富。积极心理学认为,理解生命和生命的意义源于早期的个人经历,通过生命教育来修正和强化目标,并通过社会生活进一步检验和实现这些目标,鼓励人们通过社会适应来灵活设定调整具体的生活目标。因此,目前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以学校教育为重点,最终落实到社会实践。只有将家庭参与、学校主体、社会体验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生命的所有内容和价值。

猜你喜欢

心理学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