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原真性旅游体验的肇兴侗寨蜡染保护传承路径研究

2023-12-18何文丽

西部皮革 2023年22期
关键词:肇兴侗寨蜡染

何文丽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领域进行非遗研学实践,不仅是对文化资本化的一种尝试,也是对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是我国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不只是单纯的肉体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文化体验。旅游者以一种世俗朝圣者的身份追求原真性,以抵抗现代性的牢笼[1]。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蜡染手工艺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自古至今,以优雅质朴、自然清新等特点在世界范围享有盛名。蜡染是贵州省“三大民族瑰宝”中的一种,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蜡染工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它具备很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充分地满足对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感的发掘。

1 研究背景

1.1 “原真性”的概念

“原真性”是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原真性”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扩展到旅游学中来的,它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普遍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等诸多学科,是遗产学中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而到了旅游领域,又因人们的哲学观而被改变和丰富着。文化遗产原真性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自身的原真性以及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世界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吸引游客,使得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深刻的体验[2]。它具有无形性、活态性、流变性、地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极易随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指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学习、感受而形成的,它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个人感知、地方印象及所消费的产品等[4]。在对遗产旅游地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把握并保持遗产的原汁原味,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提升,这是文化遗产旅游的精髓与内涵。

1.2 肇兴侗寨概况

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以苗族、侗寨和布依族为主体,形成了独具自己特点的民族文化。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黎平县,既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又是贵州现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素有“千年侗寨”之称。它作为少数民族村寨的代表,以独特的侗族文化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该地独特的建筑、带有艺术性质的侗族大歌、丰富的服饰文化、多元的节日文化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提起蜡染,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少数民族地区里带有冰裂纹的蓝底白花布,上有各种抽象的精美花纹,描绘着少数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爱情等神秘故事,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蜡染的印象。但事实上,想清晰的定义“蜡染”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蜡染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使用不同工具、不同介质、不同染料,在布面上描绘着不同神话、不同历史、不同故事,蜡染手工艺就这么神奇的在古代人民求真、务实、寻美的本能下发展至今。

1.3 游客“原真性”感知

原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体验到蜡染文化原生态的过程中,参观者在感受到蜡染文化原真性时,会呈现出两个情形:首先,参观者无法辨别旅游资源原真性与否;有些游客在游览之前,对当地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在脑海中构造出一种原始的、真实的体验;还有一些游客,他们对蜡染文化一无所知,当他们来到一个旅游景点,他们所看到的与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内容或者体验完全不同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的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蜡染文化。然而,在这些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旅游规划者或者是旅游经营者重新构建出来的蜡染文化。肇兴侗寨的蜡染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并非百分之百地表现出原真,游客所感受到的更多是旅游利益相关者或主办者所营造出来的原真。其次,游客们的真实旅游体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游客们来这里体验蜡染文化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蜡染文化的真实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蜡染文化的体验,所以,由于游客们的个人差异,导致了他们在蜡染文化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2 肇兴侗寨蜡染文化

2.1 丰富的文化涵义

贵州蜡染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它植根于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民众而言,它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日常艺术[5]。民族在经过长期的生活和生存实践之后,所形成的文化扎根在他们所聚居的地域空间之中,它属于地方性的、异质性的,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6]。蜡染文化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生育,婚丧嫁娶,还是祭祀,亦或是服饰,都与蜡染产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已成为该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与象征。千百年的生活延续,让蜡染成为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感情的寄托,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表达,这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蜡染艺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神话以及民风民俗,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2.2 独特的蜡染景观

在肇兴侗寨,到处都可以看到蜡染制作的物品,人们头上戴的头巾、身上穿的衣服、裙子、围腰以及墙上的装饰画等,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蜡染。另外,每一户人家的门口和沿河两侧的栏杆上,悬挂着蓝紫色的侗布,这就是肇兴侗族特有的景观。因为染色后的布料大多呈暗紫色,而且表面粗糙无光。大部分人家的门前,都放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等着把侗布晾干,然后放在石头上拿着大锤反复捶打,直到把它变得发亮为止。千百年来,生活的持续,使得蜡染已经融入到了侗寨人的生活之中,它是他们情感的一种寄托,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这就形成了当代社会中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2.3 精细的制作程序

首先,侗族织布分为粗纱和细纱两种,用粗纱织成的布通常用于制作棉袄的内衬。由薄纱制成的平布有两类:一类称为“双堂布”,它被编织成方格花纹;另一类称为“棉给”,它被编织成网眼花纹。侗布的洗染技术,首先要从蓝靛开始,每年三四月间,侗族女人们在山上种萝蓝草,八九月份的时候,把萝蓝草的嫩叶子采回来,放在木桶里泡上2~4天,然后把烂了的残渣去掉,然后加入生石灰,把沉淀物拿出来晾干,就是蓝靛了。蓝靛得到后,就制作染水。“侗布”是用蓝靛、黄酒、牛皮汁、鸡蛋清等调配的染料经多次浸泡、烘干、捶打而成的。“侗布”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织品,不仅是侗族人自用的好东西,也是馈赠贵宾的好东西。其次,在制作上,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具体要经过布料处理、点蜡、染色、去蜡等几个步骤,颜色以蓝白为主,也有红、黄、绿等多色蜡染,蓝白清新淡雅,多色绚丽高贵,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日月星辰、花鸟山水、龙凤兽鳞、楼宇房屋、生活用品等等皆可入画,处处显示着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和高超技艺,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3 蜡染文化旅游原真性发展现状

3.1 商业化严重,文化原真性逐渐消失

商品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以旅游产品生产和交换为特征的旅游活动。正如旅游开发能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增加肇兴侗寨居民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当地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护,使得蜡染文化的原真性在逐渐消失。

3.2 当地居民的蜡染文化保护意识较弱

蜡染旅游利益相关者保护意识较弱,这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伴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这部分外出打工的人员所带来的外来的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导致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汉化,他们的穿着也从传统的蜡染土布衣服变成了流行的时装。在蜡染服饰的传承与着装上,村寨中的老人更多地穿着民族蜡染服饰,许多年轻人因为追求现代文明,不愿意穿着自己制作的蜡染服装,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节日,人们才会穿上传统的蜡染服装,这就造成了传统蜡染的制作频率越来越低,从而阻碍了蜡染技艺的传承。

3.3 产品同质化严重,体验形式单一

蜡染除了用来做装饰品,它还被用来做贵州的一种特色的旅游商品。在肇兴侗寨发展迅速的今天,蜡染技艺被作为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其旅游产品千篇一律,在大街小巷贩卖着大同小异的蜡染产品,每家每户卖的商品都差不多一样。另外,旅游体验的形式也十分单一,在肇兴侗寨体验蜡染的游客,大多数游客在这里的旅游的次数仅为一次,逗留的时间很短,游客对于蜡染文化的体验,主要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流程中,但是对于蜡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体验却是非常的少,而且体验的内容非常的单一,给游客提供的选项也非常的有限,逗留的时间很短,没有很好的体验。

4 蜡染文化旅游原真性体验发展路径

4.1 市场需求下对蜡染文化保护性开发

为了避免侗寨蜡染文化的原真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再次遭到破坏,当地应在市场需求下对非遗蜡染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在蜡染文化原真性和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既能使得侗寨的经济得到发展,当地人民也能享受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保护好原真的蜡染文化。当地对于蜡染这一旅游产品可添加音频讲解,让游客在体验蜡染手工艺的同时加深对侗寨蜡染文化的了解。

4.2 树立当地人对蜡染文化的保护意识

在侗族的传统节日中保护和传承的蜡染艺术。“谷雨节”和“侗年”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也是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最佳时机。所以,侗寨人民应该把这个节日作为推广和宣传的平台,在这个节日里对蜡染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当地人民的关注,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此外,有关利害关系方应该对没有外出打工,但又愿意学习蜡染的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蜡染技术培训,同时给予他们相应的福利,调动他们积极学习蜡染,年轻人是侗寨的中流砥柱,提高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4.3 提升游客对蜡染文化的体验感

在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作为重点,提升蜡染文化的原真性,增强其原真文化特色,使其成为一种更好的旅游体验。在蜡染的旅游产品上做出创新点,蜡染产品经营者应在产品上下功夫,使蜡染产品多样化,走出不同别家的风格路线,这有助于吸引游客前来了解蜡染产品,打造多种多样的旅游体验种类,还可以将蜡染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为不同的人群创造出不同层次的体验,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丰富旅游项目,游客对于蜡染整个工艺步骤的体验是比较少的,他们只能体验到蜡画,染布脱蜡,可以根据传统的蜡染手工艺流程,开发完整的体验项目,这既能更好的传承蜡染文化,又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5 结语

肇兴侗寨是少数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蜡染技艺在侗寨旅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游客对蜡染文化遗产旅游的“原真性”体验是对蜡染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的一个重要测度,也对蜡染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和良性循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认识肇兴侗寨蜡染,同时,当地民众也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对其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交通的便利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蜡染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识,并吸引了大量蜡染爱好人,让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多样化。

猜你喜欢

肇兴侗寨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肇兴侗寨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侗寨里的斗牛舞
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