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12-18杨全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4期
关键词:理论课精神时代

杨全海,赵 蓓

(重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2)

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汇聚而成的精神深深地撼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展现。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我们感动于奋战在“疫”线的最美逆行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无畏无惧、“医”心战役的奋斗精神,坚定信心、举国同心的政治情怀,科学防治、人民至上的实践精神,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正是这些精神极大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进中的一场大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其中的答卷人,把全体中国人民在这一伟大实践中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协作力,作为典型的思政教科书,上好“思政第一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因此把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仅能够让这种精神激励、感召更多人,凝聚起更大奋进的力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动积极性,增强互动性,进而强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一、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感。在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规律中,立足于新时代,把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举措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切期盼中得出来的,是从进一步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供给侧需求改革问题,进而培养高校学生担当精神与民族复兴使命感的现实实践中得出来的。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主阵地,起着方向保证的作用。“原理”课,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哲学基础;“概论”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从而坚定“四个自信”;“纲要”课,以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为着眼点,引导高校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进程;“基础”课,站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法治观视域下,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形势与政策”课,立足时代前沿,了解时政热点,学习中国坚持大国外交,秉持全球命运与共,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中国人民伟大实践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心动、情动、行动”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聚焦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实践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中国伟业、中国成就,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钥匙,深入挖掘其中的动人故事,凝聚价值共识,强化价值引导,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主题,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获得感的增强。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触动性和感召力,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动态与静态视角,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精神相关典型案例有机结合,实现知识性与实践性的融合育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理论性、抽象性较强,侧重于静态角度,而中国精神形成过程中涌现出的事例是鲜活的,实践性、生动性较强,侧重于动态角度。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全过程,把其实践中的生动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实现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发挥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功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质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激发高校学生担当精神和时代责任感。责任与担当是当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基本素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青年是扛不起伟大使命的,同样,没有担当精神的青年也是无法实现勇担重任、敢于拼搏的时代伟业的。因此,时代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要在成长成材过程中,立德树人,奋发有为,积极作为,培养起担当精神与时代责任感。为此,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其中涌现的典型案例与先进典范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每一根神经,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高校学生是“奔涌的后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把家国情怀“种”心中,不甘平凡,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形成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担当,以培养时代新人。

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中国精神题中应有之意

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精神的弘扬、精神力量的发挥是多维的。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哲学是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也即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对现实实践的强大力量。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同样离不开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的“武器力量”。一种伟大精神的形成根源于伟大的实践又会通过精神主体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脱离于现实实践的精神是空洞的、虚幻的,不仅不能有效实现真理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反而可能会成为实践发展的障碍。因此,伟大精神形成于实践的土壤,而这一特性又决定了伟大精神必然反作用于实践的内在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3]任何伟大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伟大的实践,而在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一经人民所掌握,必将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中的又一次磨炼。这一精神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优秀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一种精神只有传递中才能深度实现精神的价值,推动实践的发展。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递给当代青年大学生,也是中国精神题中应有之意。

新时代中国精神形成于实践,必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这也是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这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飞跃,是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内在要求。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正是理论回归实践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育人与育心有机结合,坚持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一致,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

一是,在宏观上,将新时代中国精神所展现的“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担当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浪潮。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解决当前乃至今后的全球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必然趋势。将中国精神融入“原理”课,结合中国精神展现的中国人民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中国精神中的生动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危与机的意识,践行为中国谋大同的大国担当精神。将中国精神融入“概论”课,向学生展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大国担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意识、国际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是,在中观上,将新时代中国精神中所展现的“坚定信心,举国同心,人民至上”的政治情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认识只要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就没有办不了和办不成的大事。将中国精神融入“纲要”课,围绕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视角深化对党领导人民的认识,从现实的视角,将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机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相结合,充分展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次次伟大胜利的巨大优势,使学生坚定和拥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精神融入“概论”课,向学生讲清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百年来团结一心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在微观上,将新时代中国精神所展现的“无畏无惧”的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奋斗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一个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不懈奋斗与卓绝努力。将中国精神融入“概论”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精神相结合,引领学生形成新时代新思维,把坚定信心、举国同心的政治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思考讨论创造中国奇迹背后的根本原因,进而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奋进精神,培养高校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坚信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才是打赢人民战争、取得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更加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精神的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安排力所能及的践行中国精神的实践活动,如:通过制作宣传微视频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百年奋进背后深层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对责任与担当、激情与奋斗、人文与情怀等有更加深刻和具体的体会。将中国精神融入“基础”课,以“弘扬中国精神”开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采用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将医护人员无畏无惧的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生命至上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习他们奋不顾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开展生命大救援,坚持生命至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此使学生明确生活的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把握时代契机,以务实的精神实现人生目标,充分利用好中国百年实践这本生动大教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鲜活力,增强学生获得感。

结语

回顾百年实践,致敬英雄典范,弘扬中国精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过程是曲折的。在困难面前,没有救世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书写了一个个爱党、爱国、爱民的鲜活案例、典范,是全体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熔铸而成的精神丰碑。她不断丰富着时代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着思政教科书。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把无数英雄的典型案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研讨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把生命至上的典型案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增强学生对初心和使命的深刻认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勠力同心、团结协作融入思政课堂研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通过中国百年实践的这堂大课,凝聚思想共识,培养高校学生的奋进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意识,把小事做好,在平凡中铸就伟大,育人育心,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探索,使中国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