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影视艺术创新研究

2023-12-18谢霜天

现代电影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影视人工智能艺术

谢霜天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人工智能(AI)技术是引领人类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也是当今影视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研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在电影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云化和智能化升级中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时代大势与政策鼓励的助推下,各大影视公司以及视频平台都开始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头部公司都宣布会着力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影视创作[1],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创作的结合即将进入实质阶段。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影视艺术将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值得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

1 技术驱动:人工智能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力

人工智能与影视艺术多维度融合,体现出强视觉呈现力、强判断决策力以及强分众传播力,这是人工智能赋予影视艺术创新发展的技术驱动力。

1.1 硬件融合:强视觉呈现力

软硬件技术协同发展是计算机行业需遵循的铁律,硬件或软件任何一方存在短板会造成另一方的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从而引发木桶效应①。然而实际上,计算机硬件在过去五十年是以指数级速度发展的,但是计算机软件并没有展示出相仿的指数级进步[2]。数字技术介入影视制作后,影视硬件设备的发展给影视制作软件技术带来巨大的压力。高性能处理器、显卡的迅速迭代为影视后期处理创造了全新的想象空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扩展现实设备以及4K、8K、Mini LED 等超高清显示设备的应用与推广为影视艺术强沉浸感、强真实感的审美追求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但与之相对的是超高清化、奇观化的影视艺术作品产出较少,究其根源在于影视生产的软件技术力存在巨大短板导致的影视制作成本高昂。2016 年由谷歌投资拍摄的VR 电影《HELP》全片不过5分钟,但后期处理雇佣了81 名员工,处理素材高达200TB,渲染帧数达到1500万,用时13个月才完成[3]。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与影视硬件设备的深度融合,使影视艺术实现了超高清化、奇观化制作与传播。人工智能与拍摄设备的深度融合使自动调焦、智能可变光圈、自动ISO 补光、智能快门等基础拍摄功能实现了自动化,识别物体、人体追踪、滤镜模板、高速旋转拍摄、VP 虚拟影棚、XR 虚拟影棚等新兴技术激发了前期拍摄特效的想象力。在人工智能和后期制作设备的融合中,高清修复、自动剪辑、动作捕捉、构建数字虚拟角色、生成集群动画、自动建模渲染等技术让视频后期制作与合成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目前维塔数码(Wētā Digital)、工业光魔(ILM)等视觉特效公司及大型影视制作团队都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制作高视觉呈现力的数字特效,增强了艺术表达的画面张力和震撼感。在国内,《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等影片以及《飞向月球》《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已经采用我国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创作[4]。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硬件设备的深度融合,超高清化、奇观化的视觉生产更为便捷,影视艺术作品的视觉呈现力将冲破新高度。

1.2 产业融合:强判断决策力

随着商业资本与文化消费市场结合愈发深刻,经济效益往往是一部影视作品制作的发起点。影视产业具有投资金额大、资金投入不可逆以及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影的投资和制作具有巨大的亏损风险,所以影视艺术的风险评估成为一部作品必须经过的重要流程。在我国影视产业中,投资主体对影视产品价值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剧本评审专家的个人爱好倾向可能会造成对作品的误读,不利于最终的判断。因此亟需一种准确的风险评判机制,在不可逆的资金投入前对影视作品进行总体判断与决策,这对于影视投资方和影视产业具有重大意义,而决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作品的风险评估提供了解决方案。

决策类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计算自主产生决策结果,并根据决策结果制定相应措施。由于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参与,因此排除了人的感性干扰,输出结果以大数据分析的最优解为导向。人工智能的决策与判断准确度依托于机器学习(ML)的数据量以及算法的策略机制,通过不断提升机器学习训练量、推进算法优化迭代,人工智能的决策准确率已经达到人类难以望其项背的水准。在影视产业中,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类型作品市场数据,搜集各平台用户数据,将演员号召力和喜爱度、题材流行度等会影响影视作品市场表现的所有因素量化为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对影视作品判断决策的标准化数学模型,对剧本评估、角色选择给予数据化支持,对票房、流量收益进行合理性评估,最大化扩大影视艺术作品的市场号召力,满足投资方、制片方、观众等多方需求。在人工智能与影视产业的融合中,以人工智能为决策核心的影视产业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从而促进内容精细化和营销升级,进一步繁荣文化消费市场。

1.3 媒介融合:强分众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去权威化消解了阶层的壁垒,亚文化盛行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新的“部落化”,即任何人群都能通过网络渠道寻找到自己的圈层,大众化、主流化的审美需求逐渐转化为个性化、分散化,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媒介需要对受众进行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5],因此分众传播的时代必然到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处理使得分众传播精准定位成为可能。如果收视率、点击率是对用户全体的画像,那大数据对用户则是个体的画像。用户日常的访问习惯、搜索关键词、评论点赞、观看视频种类与时长等,经过软件记录和大数据分析,形成对单一个体的精准画像。“拥有”每个用户的爱好后有利于实现基于个性化定制的影视艺术分众传播。分众传播的视频推荐、视频推送、广告推送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桥梁作用,在用户和内容之间构建联通的渠道,替用户进行选择,为用户匹配符合个人爱好与兴趣的优质内容。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推送也更容易使用户接受,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结合媒介,从而赋能影视艺术以强大的分众传播力。

2 路径转型:影视艺术生产创新

影视艺术进入人机协同创作模式,在生产层面的发展呈现出从剧本创作、评估、演员选择到拍摄和后期,实现影视生产全流程的人机协同模式;在内容层面表现出人工智能撬动了VR 影视作品的萌发以及经典IP 的重制潮流。

2.1 影视艺术生产模式新塑

2.1.1 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是影视艺术生产的起点,人工智能协同创作剧本的原理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等算法对海量剧本进行拆解、提取、分类、监测、深度挖掘,形成剧本创作的标准化公式以及剧本素材大数据库,在人类给予关键词和主题后,在数据库中精准抓取相关素材,以标准化公式拼接形成剧本。目前人工智能创作剧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2017年,名为Benjamin 的人工智能在学习了《星际穿越》《第五元素》等多部科幻影片的剧本后,创作出了长达九分钟的科幻电影《阳春》(Sunspring)的剧本,但由于缺乏逻辑和对人物细节的塑造,剧本中的对话较难理解[6]。2022 年底,由ChatGPT 创作的电影《安全地带》(The Safe Zone)的剧本就已经和人类剧作别无二致,该作逻辑合理,人物塑造清晰,立意明确,观看体验较为符合人类审美标准。目前人工智能原创剧本虽尚未成熟,但在收集资料、提供创意、设计情节、生成脚本等创作辅助上已经可以给予编剧巨大帮助,在剧本创作的细节层面提升了编剧的效率。

2.1.2 剧本评估

剧本评估是一种对作品前景的判断与预测的方法,传统的剧本评估依靠评审专家,往往容易导致评审维度单一,效率较低,以致评估失准。而在人工智能介入后,剧本评估走向对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向观照。首先,人工智能以标准化的剧本评估模型对剧本的结构、情节、角色、对话、故事、布景、情绪曲线、题材等特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估,建立对剧本作品的平面化认知,将无法量化的艺术灵韵转为量化的艺术数据,判断剧本的创作潜力;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在互联网上抓取受众数据,结合文化流行趋势、题材市场欢迎度、社交媒体热议话题、观众审美价值取向等多维因素,对作品的综合商业潜力进行评估。在国内,海马轻帆、爱奇艺的知文系统等人工智能系统都具有成熟的剧本评估模型,其中海马轻帆运用其平台上的剧本评估服务了《你好,李焕英》《拆弹专家2》《流浪地球》《除暴》《误杀》《小小的愿望》《伏妖白鱼镇》等影片。此外,在剧本评估基础上,人工智能还能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修改建议,提供剧本转分镜脚本、剧本调整格式等多种实用功能,使剧本更加丰富完善。

2.1.3 角色选取

由人工智能参与的角色选取和剧本评估共同为影视作品的商业前景系上双保险。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尽可能减少个人好恶,以数据化形式将每个演员分解为总票房积累、热度评价指数、点评内容、性别和年龄。在剧本评估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的影视艺人进行性格、表演技巧、观众口碑等多维分析,根据剧本题材、角色特点,为剧本匹配出艺术表演和商业号召两方面都满足条件的候选人[7]。目前在欧美电影行业中,AI 选角已经被广泛运用。美国洛杉矶的科技初创公司Cinelytic 开发了一个演员分析平台,帮助华纳兄弟公司和索尼影业公司等制片方进行角色选取[8];Largo.ai 的算法程序则帮助电影《007》系列寻找下一任饰演詹姆斯·邦德的演员[9]。经过人工智能的决策参与,演员和剧本的匹配度变得更高,大数据的分析支撑对于影视行业繁荣发展的意义尤为凸显。

2.1.4 影视拍摄

影视作品的拍摄在人工智能介入后产生了无限可能。虚拟摄制技术是近年流行的特效拍摄技术。传统的特效拍摄通常采用蓝幕/绿幕抠图或依靠各类道具进行制作,而虚拟摄影棚通过巨大的LED 背景墙直接显示影片场景,智能控制灯光、颜色、空间等元素,实时进行特效合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效制作成本。演员在虚拟摄制过程中也更容易获得真实感,削弱蓝/绿幕表演中的“尴尬感”,让表演更加自然。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雷神4:爱与雷霆》成为世界首部运用The Volume LED 虚拟影棚拍摄的电影,《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也使用了工业光魔在伦敦松林摄影棚搭建好的虚拟摄影棚进行拍摄,而国内《流浪地球2》《金刚川》等电影以及《精英律师》《紧急公关》等剧[10]都采用了虚拟摄制技术进行部分镜头拍摄。腾讯在2021 年联合Epic Games 建设了面积达3000 平方米的华南地区首个虚拟摄影棚,对于未来虚拟摄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VR 的CG 拍摄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AI)结合的CG 电影制作新方式,其原理是预先制作出虚拟的VR 场景,由人戴上VR 穿戴设备在VR场景中进行拍摄。《狮子王》(2019)就是全程采用VR拍摄的电影[11]。制作团队首先在非洲肯尼亚实景考察并拍摄了12000 张照片,将这些照片导入进Unity引擎中,自动合成了类似游戏地图的VR 非洲大草原,导演、摄影师、灯光师如同游戏玩家一样在VR 场景中进行取景和拍摄。这种拍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CG 制作,提升了CG 制作的效率和运镜真实度。

2.1.5 后期制作

人工智能最早介入影视创作领域就是后期制作。在剪辑方面,传统的后期处理中,剪辑师往往要对上百机位的素材进行管理,工作量巨大,而人工智能具有视频素材管理和分析能力,不仅可以对镜头素材归类,还可以标记演员和场景[12]。Adobe Premiere Pro 和Filmora 等视频剪辑软件可以自动分析素材,识别关键时刻,并根据预定义的参数生成编辑序列。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剪辑人员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叙事质量。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人类影视作品的剪辑风格和镜头语言形成了标准化的剪辑模式,根据相应的剪辑规则迅速调取视频素材库中需要的镜头进行粗剪,剪辑师只需在粗剪结果上进行确认和微调,极大提高了剪辑的效率。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现已更名为“二十世纪影业”)2016 年就与IBM合作,运用人工智能沃森超级机器人为惊悚片《摩根》剪辑出预告片[13],这是史上第一部由AI 完成的电影预告片剪辑,被称为首部“认知电影预告片”。

以Unity、虚幻引擎(UE)为代表的渲染引擎在自动建模和渲染方面为影视特效提供了新的选择。而近期,3D 数字内容和软件提供商Tafi Avatar 发布了一款将文本转换为3D 角色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只需输入文本,即可在几分钟内生成高质量的3D 角色,Tafi 利用其Genesis 角色平台的大量3D 角色数据集生成数十亿个3D 角色的变体,每个角色由数百甚至数千个独特的属性值组成。这些数据集经过标记和组织,是训练基本模型的最佳方案。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特效生成极大降低了特效制作成本,是当今VR、4K 等影视作品制作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的落地将对数字电影以及整个特效制作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将彻底改变艺术家、开发人员和专业人士的创作方式。

2.2 影视艺术生产内容新变

2.2.1 虚拟现实影视的萌生

虚拟现实(VR)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的环境。由于用户需要佩戴VR 眼镜进行观影,视野全部被画面占据,当虚拟世界画面与真实世界反差太大时就会扰乱大脑运作机制,刺激前庭等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对此产生排斥,导致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14],因此VR 视频对画面真实度、清晰度、帧数的要求比二维屏幕视频更高。4K 分辨率对于二维屏幕视频作品已经足够高清,但对于VR 视频还远远不足。人类双眼重合视角约为120 度,VR 视频若要覆盖120 度的视角并且达到60PPD②的清晰度,视频分辨率需达到约12K;研究显示人眼的分辨率接近16K,因此理论上VR 视频清晰度达到16K 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感官需求。如此高品质的画面后期制作若不借助人工智能,其创作成本和难度是无法估量的。以渲染引擎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VR 影视的最佳助力者。虚幻引擎4(UE4)在2016 年就推出了VR 电影开发工具,通过引擎中的预设素材,以自动建模、渲染的方式生成画面,极大降低了影片创作难度。由中国团队制作的《A.D.2047》VR 互动电影就是使用UE4搭建场景,利用Maya、3ds Max、ZBrush、Substance 3D Painter 等软件制作各种道具,最后再通过UE4 调整整体氛围灯光及后期优化。VR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为影视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2.2.2 经典影视IP 的重制风潮

近年来,经典影视IP 重制风潮成为中外影视生产的新常态,一般经典影视IP 重制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作翻拍、续作重启以及原作高清修复。这股风潮兴起来源于创作者的艺术追求、观众的怀旧需求以及影视产业的商业追求。首先创作者在原作制作时由于技术缺陷无法实现其艺术表达,因此在相关技术成熟后会以新技术进行原作翻拍或重启续作,以实现当初未能实现的艺术表达。其次观众对经典怀旧具有广泛需求。麦克卢汉指出“极速的变迁引发怀旧”,无论是对童年经历的回归式怀旧还是对社会再反思的思辨式怀旧,经典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是难以磨灭的。最后,经典影视作品强大的IP号召力满足了影视产业的商业追求。当下影视作品投资大、成本高,为了避免亏损,选择经典IP 重制是制片和投资方一种稳妥的选择[15]。经典影视IP 重制与人工智能的参与密切相关。人工智能提供的特效制作方式让影视作品的视听呈现力和表达力更加震撼,而且依托图像修复数学模型能实现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超分辨率重现、多帧叠加降噪、自动色彩增强等修复。

3 景观新构:中国影视艺术视角转向

人工智能成为影视艺术生产的核心驱动力,随之改变的是影视艺术创作的视角转向。在人工智能的撬动下,中国影视艺术内容创新迸发出新的活力,多元的题材和内容共同构成了影视艺术市场新景观。网络文学的改编热潮、科幻题材作品兴起以及竖屏影视作品发展正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新景观。

3.1 科幻题材作品兴起

“2022 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877.5 亿元,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16]。从2019 年《流浪地球》的上映为中国科幻创造新高度开始,中国科幻题材作品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近年科幻题材影视作品不断刷新中国科幻的视觉呈现力,这些成功的科幻作品中皆有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流浪地球2》中,20岁的刘培强样貌就是经过AI换脸生成的。剧组人员为了训练AI 模型,以吴京年轻的2D 照片和视频为素材进行机器学习,经过五百多万个迭代后,终于完成了AI 模型,实现了演员面部年轻化。李雪健老师的声音也是经过AI换声处理的。李雪健老师因咽喉癌手术导致无法正常发声,AI 以李雪健老师原来正常的声音进行机器学习,最终实现了声音的修复。《独行月球》是国内大规模采用虚拟摄制的电影,并且使用UE5 进行画面渲染。《飞向月球》中采用了UE4 进行特效制作,地球、太阳、月球等行星的星球建模以及嫦娥月球着陆器、玉兔车等材质的骨骼制作和渲染均有UE4 参与。《飞向月球》减少了实验室拍摄、人物采访的情节,提高了航天画面的展示,使影片展现出更强的真实感和沉浸感。《飞向月球》的影像空间由于其现代化的特效制作,呈现出一幅具有宏观美感的壮观画面,也更直观地向观众传达了太空探索技术的独特性[17]。

3.2 文学改编影视热潮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读者和粉丝基础,将文字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商业收益相较于原创剧本的影视作品具有更多保障。基于AI 剧本评估、剧本改编能力的不断迭代升级,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热潮逐渐兴起。人工智能以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将大量作品以剧本化的方式展开与解构,把场景、人物、情节、章节、情感曲线等剧本元素量化为数据,通过加权计算以评分形式得到剧本改编潜力值。人工智能算法扬弃了人的偏见,相比人工筛选文学作品,具备更可靠的商业保障。人工智能挖掘优秀潜力作品的优势是文学作品改编热潮的重要推动力。在剧本评估的同时,人工智能在文学作品的改编还能起到内容开发侧的指导作用,以自然语言处理(NLP)将小说中的文字表述转化成包含了重要场景、对白、动作等视听语言的剧本格式文本。海马轻帆的剧本评测与修改功能就服务了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国文学作品的资源宝库是影视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人工智能则是其高效开发的重要助推力。

3.3 竖屏影视作品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短视频的兴起,竖屏影视作品逐渐成为移动端影视创作的主流。由于人眼生理结构、受众使用手机场景等因素,竖屏影视作品的艺术规律和美学风格与传统横屏影视作品截然不同,创作者需要对竖屏影视创作进行全新的美学探索。爱奇艺借助AI的主体识别、人物识别、台词处理等技术将大量横屏影视转化为竖屏,同时保证了原视频的故事性与竖屏影视的观赏性,提升了竖屏影视的创作量。当下大众使用手机观看影视作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张艺谋的《遇见你》《陪伴你》《温暖你》《谢谢你》四部竖屏微电影先后问世,蔡成杰与华为合作的竖屏微电影《悟空》,这些竖屏电影代表着电影创作者正向竖屏审美发起新的探索。竖屏影视在美学向度的探索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协助,人工智能的助推使竖屏影视在主流影视创作中更具竞争力,竖屏影视和横屏影视的共存将成为融媒体时代美好的影视市场景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极其深远,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参与、政策的强化导向将共同持续推动影视艺术的创新发展,影视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发生了形态新变。承载着科技发展巨大能量的人工智能进入影视艺术领域,使人类看到了影视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然而影视艺术迎来更好发展契机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能写电影剧本的ChatGPT 以及提供文本转视频的Gen-2 等人工智能工具影响了整个影视行业,人类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似乎受到了动摇。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厘清人机关系,坚守艺术初心,合理利用技术,是影视艺术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中国的影视创作者应把握好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制作出更加精良的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注释

①由软硬件互易性原理得知,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软件的落后会导致硬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硬件和软件需协同发展。

②PPD(Pixel Per Degree)指每一度视场角的像素数,60PPD 是人眼无法分辨像素颗粒度的状态,接近手机视网膜屏的清晰度。

猜你喜欢

影视人工智能艺术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纸的艺术
影视风起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影视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