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重任担当

2023-12-18肖京林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学科体系

肖京林

(云南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均衡式、内涵式与创新驱动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意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人民网.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EB/OL].[ 2013-09-1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10/c64094-22864548.html.教育现代化通过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通过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提供高质量教师,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教师基础。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基和先导,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必然之举。(2)赵英,朱旭东.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0):52-57.

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强调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这一系列政策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与行动纲领。“优师计划”“强师计划”等一系列行动计划的出台,促进着教师教育体系质量的提升。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教师教育结构体系仍需调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仍需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仍需完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仍需健全,教师教育机构建设仍需强化。因此,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

教师教育指的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亦即教师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可持续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1-10-08]http://www.moe.gove.cn/srcsite/A10/s6991/201110/t20111008_145604.html.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在新时代的延伸与升级。体系,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41.教师教育体系指的是保障教师教育得以正常运行的系统整体,由教师教育价值体系、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构成,具有整体性、规范性等特征。

从系统论而言,任何一个系统都有着不同的元素构成,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从而保证系统功能的发挥。教师教育体系是由理念体系、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组成的系统整体。其中,教师教育理念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的统领,它指引着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师教育的权力配置与治理模式的选择,指导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安排与学科体系的构成。理念体系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层,具有稳定性与价值引领性。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指的是对教师教育各类事务进行治理的机构与制度。治理体系通过协调各方利益、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形式确保教师教育得以有效运转。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教师教育的实践层面,通过具体课程安排、实习实训、职后培训等实现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指的是教师教育的学科建制,通过对教师教育本身运转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发现教师教育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教师教育质量的保障。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即教师教育体系中各要素结构组成合理、功能发挥充分,规模安排科学,进而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的均衡化、充分化与内涵化,最终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三、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质属性”。(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6.价值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价值取向是一种价值认识与选择的历程,是价值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偏好、选择、实践、评价等。(6)吴镇荣.教育价值取向论——台湾教育往何处去[M].屏东:香远出版社,2010:13.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指的是,在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过程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主体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认知、价值选取、价值运用、价值判断,对教育教师活动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公共性、人本性、创新性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一)公共性

“公共”相对于“私人”而言,指的是“在公共场合、而不是在一个人的家中出现的东西,或者在社会上具有普遍影响或普遍用处的东西。”(7)(美) 詹姆斯·斯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0.公共性一词来源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指的是公共服务与物品的提供、公共权力的使用,以满足公共需要与公共利益。教师教育事业内蕴公共性。

第一,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公益性价值取向。教师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的关键抓手。首先,教师教育具有鲜明的公共性价值取向,承载着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国家使命与公共责任。支撑科技、教育、人才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人才,人才培养的第一渠道是教育,教育质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教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教师教育通过培养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培养者,进而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科技的发展。教师教育通过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教师队伍,成为学生的思想塑造者、健康成长的指路人,进而影响着公民精神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养成与爱国情怀的培育。此外,教师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导者,进而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正义性价值取向。从宏观而言,正义性即实现教师教育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即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的充分性与均衡性。教师教育的充分性,意味着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意味着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应由“重量”向“提质”转变,推动教师教育的重点布局、结构调整与内涵式发展。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正义性内蕴发展的均衡化与充分化。新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在新征程中亟需破解此问题。从微观而言,正义性即个人受教育的平等性。平等是正义的应有之义。平等性即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包括教育机会平等、过程平等与结果的平等。从教育机会而言,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接受教师教育权利的机会,无论其民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从教育过程而言,保证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公平地对待。从教育结果而言,平等意味着因材施教。哈耶克指出,人生而存在着能力与养育等方面的差异。平等地接受教育指的是让每一个人接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教育。因此,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师教育需求。

(二)人本性

人本性是指人是所有价值的根本指向,人的生存、尊严和自由受到尊崇,所有“物”的发展皆以人性的实现与升华为旨归。(8)杨德广,朱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4):1-6.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师是面向“人”的职业,因而教师教育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仅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为目的,更应以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旨归。

第一,人本性的教育观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观。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终极关照。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途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教育围绕着“人”开展,教育将人的生命、人的存在、人的完善、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以及人的终极价值等联系起来。因此,教师教育从价值目标而言,不仅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还是提升未来教师的生活质量、构筑理想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更是年轻一代学生的知识的启迪者,思想引领者、指路人。从价值功能而言,教师教育不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合理教师、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是由一个个“人”所构成,教师教育功能的发挥正是通过实现“人”这一主体功能的实现,从而实现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呼唤“人”的回归。在现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本性的价值取向往往被各种“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价值取向所僭越。在“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成为服务政治斗争的工具,抑或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诚然,在新中国成立与建设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各级各类学校亟需合格的师资队伍。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我国教师教育事业为教育的快速恢复与壮大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保证了全国适龄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然而,过度强调“工具理性”价值理念,使得教师教育体系出现着忽视“人”的本体性价值,将学生异化为流水线的“机器”,忽视了人的个性化要求与情感需求。同时,在“工具理性”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培养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理念的塑造,从而影响着准教师们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此外,随着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技术理性”盛行,各种新兴教育教学技术、学习平台,量化考核方式等充斥着教师教育场域,使得教师教育中的“人”沦为一个个毫无生命的“数字”。“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价值理念下,教师教育培养的教师是“单向度的人”,导致人在发展中的分裂、失衡与异化。教师教育应当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强调“人”的价值的回归。

(三)创新性

“创新”一词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其涵义有二:引入新东西、新概念和制造变化。(9)张凤,何传启.创新的内涵、外延和经济学意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3):55-62.由此可见,“创新”的核心是“新”,这里的“新”可以是思想、产品、方法、结构等。“创新性”是教师教育体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内部变革要求的现实要求。

第一,创新性是教师教育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人类独有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推动着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创新之于社会、民族、国家发展而言,“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任仲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39.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信息日益膨胀等,在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创新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更是将创新视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创新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指的是经济、社会、科技层面的创新,更是人才创新、教育创新。只有实现国家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不断地动力源泉。因此,教师教育体系理应响应国家战略的部署与要求,推动体系建设的优化。

第二,创新性是教师教育体系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在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新的时代带来新挑战与新变革,亟需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转型与创新。新的教育理论的出现与盛行,如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颠覆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师生关系不再是等级性,而是平等的;教师由环境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建构者转变,从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向开发者与组织者转变等。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终身教育需求日益强烈,教师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民主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家治理体系由统治到治理的转变,师生由治理的客体向治理的参与者转变。最后,新技术的应用冲击着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在线教学的流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智慧学习平台的出现等,使得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发生巨大的转变。由此,无论是教育理论的创新,还是治理体系、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创新都对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应坚持“创新性”,对教师教育理念体系、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等进行创新。

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责任担当

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机构体系与制度体系,以实现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以夯实教师教育发展理论基础。

(一)构建布局合理、多元协同的教师教育治理机构体系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指的是教师教育各利益相关主体利用公共权力参与到教师教育治理事务中的综合体系,包括教师教育治理机构体系、教师教育治理制度体系。从教师教育治理机构体系来看,参与教师教育治理事务的利益主体分别为政府、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社会组织与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全能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此治理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中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行政命令、计划、运动等治理工具对教师教育事务进行治理。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以政府为主导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事业日趋复杂,教师教育参与主体日益多元,教师教育需求日益多元,教师教育各利益主体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等呼声日益强烈。

由此,建立协同多元的教师教育治理机构体系是完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一个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内在联系的治理机构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政府应以宏观调控为手段,统筹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政府部门应以政策、制度、拨款等宏观调控形式对教师教育布局结构进行宏观调整、对教师教育机构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掣肘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政府部门应从宏观上把握和调整教师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和承担教师教育的综合性院校的力度,通过政策帮扶、拨款倾斜、建立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院校的对口支援计划,继续实施“协同提质计划”,加强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机构建设力度。从承担教师教育的机构而言,目前存在着师范院校“师范性”主体性不强,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多元机构体系的建设。因此,国家与政府应从宏观政策制度、财政拨款、项目计划等形式强化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鼓励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其次,建立U-G-S协同治理机制。以“权力分工制度”“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推动政府“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教师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的授权与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畅通民主参与、民主治理的渠道。政府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与优势,推动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最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的作用。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规范社会组织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评估、政策咨询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使得市场能够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师教育治理制度体系

制度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起到规范作用,对教师教育参与主体起到协调作用,对教师教育资源体系起到优化配置作用。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教师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仍需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掣肘着教师的培养与质量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因此,在教师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方面,当前关于教师教育相关内容的规定分散于《教师法》《教育法》,法律制度一方面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因此,需要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另一方面,针对教师教育工作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专门法律以此保证教师教育各项事业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在教师教育准入制度方面,师范类院校与专业缺乏吸引力,导致师范类院校与专业生源质量两极分化,影响着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此外,综合院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在教师教育质量方面参差不齐。因此,必须从政策手段、财政手段等方面加大高中毕业生对教师教育学习的吸引力,扩大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范围,提高生源质量,完善教师资格审查与认证制度的建设,把好教师教育入门关。最后,加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为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教师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来看,加大对承担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财政支持,提高师范类学生的生均拨款金额,地方政府也应健全教师教育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教师教育治理制度体系的关键,只有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监督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在质量监督方面,加大对教师教育承担机构的监督力度,健全质量监督的长效机制。在质量标准方面,加强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标准的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师范类专业质量认证与评估制度,从制度层面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保驾护航。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全国教师教育治理、学习与培养网络平台,以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赋能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三)创建卓越型、一体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核。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生命线,改革培养规格、提升培养层次、创新培养模式,加大职后培训力度,实现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设。首先,在培养规格方面,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进入新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等的冲击,使得社会对专业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当前我国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较强、知识面较窄,非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等问题,使得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难以社会需求、基础教育需求。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联系,紧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高考改革的步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民需要、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其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应加大对师范类院校申请教育硕士、博士的倾斜力度。加大硕士层次招生比例,扩大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计划,支持师范类本科-硕士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定向硕士培养计划,实现“本科-硕士-博士”教师教育三级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创新培养模式。在学科专业方面,针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即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和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供大于求,而学前、特殊、职业教师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11)赵英.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图景[J].教师教育学报,2021(5):40-47.应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扩大紧缺专业招生规模,以适应教育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安排方面,应实现以教师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干、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课程为保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前沿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MOOCs等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加大职后培养力度,加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教师教育不仅是职前培养,更是职后终身培训。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育已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包括入职培训、晋升培训、职业发展培训、科研项目培训等。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重职前教育、轻职后培训,职后培养质量不高,职后教育教师缺乏等问题。由此,建立健全职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国家-省(市)-县(区)培训机构,完善职后教师教育培训拨款机制,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扩大职后培训规模,加大职后培训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制定分科、分阶段、分层次的职后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培训模式,实施精准化培训。建立职后培训教师队伍,吸纳高校教师、各级各类一线教师为职后培训师资队伍,利用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基地、高等学校等优势资源,提高职后培训教师的质量。

(四)发展成熟独立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是知识的分门别类,是知识分化的产物。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对教师培养矛盾、问题与规律的研究,继而保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科学化。从学科体系发展的现状来看,从2006年我国教师教育学者首次呼吁建立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到如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程,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仍处于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成熟的学科体系的支撑,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出现学科定位不清、知识体系不系统、学科对象不明晰、学科归属与认同不强等问题。

应明晰教师教育学科定位,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建设,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制,增强教师教育学科人员的学科认同感与归属感。首先,教师教育学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研究和揭示教师教育活动及其规律一门新兴学科,具体内容包括: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制度与政策等。明辨学科之间的关系,教育学是教师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教师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属于平行关系。其次,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教育学科知识当前出现着非系统性特征,相关研究散见在其他学科当中,知识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因此,加强教师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明确教师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衍生概念,构建学科的概念体系。加强教师教育相关实践研究,探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教师教育政策制度研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以期发现教师培养与发展的特有规律,从而为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完善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独立的学科应以学科专业为支撑,我国只有少数几所师范类院校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因此,国家应从宏观层面调整学科设置,设立教师教育(学)专业。在独立设置的学科专业的保障下,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建立本硕博三级培养模式,设立教师教育课题专项与职称评审专项计划,从而破除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壁垒。通过加强教师教育机构的建设、建立教师教育学专业学会等专业团体,增强教师教育人员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猜你喜欢

高质量学科体系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