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与实施策略
2023-12-18宫美英教育科学出版社家庭教育编辑部
宫美英 (教育科学出版社家庭教育编辑部)
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其成长必然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活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施以整体的影响,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家庭和学校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区、社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处模式,孩子身处其中,随时随地都会受到社区、社会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十章第三节“加强家庭建设”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过去几年里,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整体发展实施情况与理想状态还有一定距离。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家庭教育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遗传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早期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如教育学教授赵忠心、心理学专家孙绍强、社会学学者关颖等,都是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对家庭和家庭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从单侧面论述家庭教育的理论要点和现实问题,研究内容侧重于政策分析、现状调查、经验总结及国外经验介绍上。整体来说,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发展和需要。
(二)家庭教育实践水平整体不高
1.教育理念陈旧
家长因为学历水平、经济条件、人生阅历等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差别很大。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认为孩子成长要“顺其自然”,盲目放养;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机构,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育的全部,过分依赖学校;有的家长重物质、轻精神,重生理、轻心理,认为养育孩子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让孩子衣食无忧,确保孩子身体健康,避免营养不良;还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在家庭教育中的说法和做法都简单粗暴。这种理念上的偏差是不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育方法不当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父母开始重视教育,知道要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可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引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方法要么全凭自己的成长经验进行简单复制,要么生搬硬套偶尔在网上看到的所谓“家教良方”或道听途说的碎片化的专家观点来生硬地教育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乖巧,有的淘气;有的温顺,有的倔强。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不能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碎片化的专家观点也不能系统解决一个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
3.缺乏榜样力量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抽烟喝酒、打牌骂人、拒绝运动、爱睡懒觉、沉迷游戏、抗拒家务,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早在1991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创造良好社会教育环境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纠正错误的教育方法。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举办‘家长学校’”。30 多年过去了,家长学校工作整体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无论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教师资格证的考取,都只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很少涉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走到教师岗位上的教师缺乏对家庭教育理论和指导方法的了解。再加上,在职教师平时工作压力大,天天忙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家庭教育问题,而针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也比较少,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导致教师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严重不足。
(四)社会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现有社会资源很少是针对家庭教育的。举例来说,不是每个社区都有阅览室和专门的儿童活动场地,即使有,阅览室里的图书、活动场地的器材也不一定适合孩子,少有社区组织家长带孩子去阅览室读书、去活动场地活动。社区的阅览室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图书内容陈旧或者偏离家长的需要,与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的需求不符。小区里的活动场地大多是适合成年人的,健身器材简单无趣或者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不能满足儿童活泼好动、好奇探索的成长需要。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定位模糊。哪个部门、哪个机构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支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这些问题都不太明确。这导致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支持没有着力点。
(五)家校社教育协同工作有待加强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三方共同努力。现实情况是,家校社对家庭教育的整体目标认识有偏差,对各自的责任、权力沟通不足。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判别能力较弱,不能敏锐地捕捉孩子发展中的问题和家庭教育中急需外力支持的点,甚至不能判断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是否需要帮助、需要哪些帮助,对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参与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有名无实。很多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师资短缺,课程内容空洞无聊,对家长的吸引力、指导力都比较弱,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量认定、成果考核等都缺乏成熟的标准,导致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热情、激情和真情。家校合育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难以实现家校合育的真正目标。
教师与家长角色错位。在当前高考指挥棒影响下,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满学习内容,把宝贵的亲子互动实践成陪孩子学习或者跟孩子讨论学习内容,完全忽视对孩子进行基本生活能力、家务劳动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同伴相处能力的培养。而在学校教育中,随着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老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教孩子叠被子、洗衣服、做饭、扫地。
社区和社会自身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效果都缺乏认识,难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难以在价值观引领、道德提升、情感教育甚至劳动技能、创业教育等方面对家庭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指导。
总之,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呼声较高,行动不足,效果不理想。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同时也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多次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教育发展的外部需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前提是三方在“协同”方面达成共识,即:协同什么?如何协同?家校社三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各有优势,三方只有加深了解、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过去几十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展开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新时代,家庭教育研究要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展开,鼓励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加大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力度,拓展研究范围,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家庭教育普及课程,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从而引领家庭教育实践发展。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具有成熟稳定的教育体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中坚力量、主导力量。学校要发挥专业机构的专业优势,发挥学校的育人指导作用,丰富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推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工作的开展,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拓展家庭教育服务范围,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提高认识站位,发挥专业优势
学校教师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肩负着指导家长的责任。教师要做到心态平和,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推己及人,体谅家长的不易,主动跟家长沟通交流,给不同家长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用自己的专业力量去推动家长成长。
2.办好家长学校,丰富课程内容
家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目标一致、互补共进的。校长和教师都应提高对家长学校的认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家长学校的课程。例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家长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有关隔辈教育、安全教育、同伴关系、孩子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课程;城市有些学校流动儿童比较多,可以多开设一些有关亲子交流沟通、团结合作、情绪控制等方面的课程;而在一些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家长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陪伴成长、友好相处、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家长学校也可以制定家庭教育课程菜单,确定每个主题的上课时间,让家长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学习。
3.完善沟通渠道,指导落到实处
家校合育工作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都是家校沟通的渠道。教师要主动丰富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保持与家长的互动,及时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确保每次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和效率。学校要赋予家长委员会一定职权,鼓励有时间、有能力的家长积极为学校发展、班级建设和孩子成长献言献策;提高家长参与家长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家长的话语权;扩大家访的覆盖面,提高家访的频率、效率。这样,促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使学校教师对家长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激发学习热情
家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往往与家长的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自我效能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帮助全体家长树立学习意识,促使家长和孩子一起成为肩并肩的学习者,构建学习型家庭,激发家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践行生活教育理念,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与学习不是相互独立、各自发展的,而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生活与学习融合发展,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和各种知识,在学习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家长应注重生活教育,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做家务、看电影、逛公园或者运动、聊天,突显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情陪伴,增强孩子基本生活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强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天天点外卖、垃圾食品不断的家庭难以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喜烟嗜酒的家长难以说服孩子放弃高糖饮料,改喝白开水;熬夜追剧、迷恋网络游戏的家长想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习惯通常只能是愿望而已;出门就开车、回家就躺倒、一说运动就摆手的家长注定无法让孩子体验运动的乐趣;对老人简单粗暴、情感冷漠的父母也不用指望孩子敬老爱亲、贴心孝顺。俗话说,育儿育己。家长在为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要树立榜样意识,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自己就要先具备这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孩子,而不是靠冰冷生硬的要求去逼迫孩子。
(四)优化家校社合作机制
2022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1.明确共同目标,促进教育资源整合
社区是家庭赖以存在的地方,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丰富社区的活动内容,联系社区附近的厂矿企业、政府机构或科研院所,建设社区阅览室,组织社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培训,记录学习时间,开展分享讨论;深入了解家庭教育需求,组织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士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为家庭教育赋能;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阅历、兴趣、技能,可以组织家长志愿者进社区、进学校,将各行各业优质的家长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引入学校,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家长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介绍和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2.丰富教育形式,建立学习档案
家长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家庭教育指导助力,如建立家长学习成长微信群、开设社区家庭教育公众号、组织家长网络学习等。建立家长学习档案,记录家长的学习时长、学习主题等情况,督促家长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家庭存在于社区之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学校是家庭履行教育职能的“同盟军”,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国家提出的政策要求,又是儿童成长的内在需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