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12-18程嘉滢青岛年鉴社

财会学习 2023年33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机制监督

程嘉滢 青岛年鉴社

引言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是其稳健运营的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对此却较少涉及。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深入分析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与优化策略,探寻提高事业单位效率与运行质量的途径。

一、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理论背景

(一)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

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这五个核心要素。首先,控制环境是组织文化和行为的基础,它为所有其他内部控制要素设定了基调。其次,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以便确定风险应如何管理。再次,控制活动包括策略和程序,其目的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被执行。而信息和沟通系统则是组织内部与外部实现有效沟通的渠道,以实现业务目标。最后,监督是对内部控制过程的持续或定期评估,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作。这些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二)监督与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与运作方式

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监督,组织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预防潜在风险,从而提高运行效率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评价机制是衡量组织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组织确定改进方向,调整策略以提高业绩。

监督与评价机制的运作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目标设定,明确监督与评价的具体目标;其次是建立标准,确定达到目标的衡量标准;接着是收集和分析信息,这通常涉及信息系统的使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是评价结果,通过对比目标与实际结果,给出评价;最后是反馈与调整,基于评价结果调整行动计划。综上,在实际运作中,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循环,以确保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现状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现状表现为规范性和实效性并存。一方面,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多数事业单位已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了明确的监督与评价目标,设计了衡量标准,以及实施了一系列监督与评价活动。另一方面,实效性则体现在这些监督与评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防止和减少了风险发生,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和稳定发展。然而,这个机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事业单位的监督与评价标准设定不合理,导致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以及反馈与调整机制不完善,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改进措施。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事业单位已经在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是监督与评价目标设定往往过于宽泛,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这导致在实际监督与评价过程中无法准确地衡量其效果。

二是许多事业单位的衡量标准并不完善,有的过于严格,有的过于宽松,这都会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三是信息系统的应用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许多单位开始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但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是现有的反馈与调整机制不够完善,评价结果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改进措施,这对于事业单位的持续改进和发展造成了难题。

因此,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优化,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正确构建

(一)定义并设立具体的监督与评价目标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定义并设立具体的监督与评价目标不仅可以准确地指明工作的方向,提升运行效率,还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更为理想的运营效果。那么,具体如何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步骤来阐述:

第一,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业务特点、战略目标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设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明确的监督与评价目标。这些目标要涵盖事业单位各个层面和环节,同时对每个环节都应提出具体、可度量的要求,以确保全面覆盖且有针对性。

第二,事业单位应将设定的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任务,并指定相应的执行人员,明确时间表和所需资源,这样有助于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如果一个监督目标是提升服务质量,那么具体的任务可能包括制定新的服务标准,培训员工掌握这些标准,以及定期检查服务质量等。

第三,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定期的目标评估和调整机制。这样既可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监督与评价目标,保持其实时性和相关性,又可以为未来的目标设定提供参考,同时,事业单位应持续监控进程,并定期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效果。

总结来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目标设立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它需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员工共同参与,通过不断地设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目标,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水平[1]。

(二)设计并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价过程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价过程,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确保内部控制落地生效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可以使得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过程更为明确,也能够实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接下来,本部分将具体研究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价过程。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信息系统等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基于这些信息,事业单位可以明确监督与评价的关键环节、责任人、标准与流程,并制定出实施计划。例如,可以设定定期的质量检查,明确质量标准,指定专责人员进行监督与评价。

其次,事业单位应着手实施设计好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控与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按照既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以防影响整体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同时,也应当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与评价的效率和精度,如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监督与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支持决策。

最后,事业单位应建立反馈机制,并且需要设计一个开放且易于操作的反馈系统,鼓励员工定期提供关于监督与评价过程的反馈。这个系统可以是电子形式,如专门的反馈邮箱或者在线反馈平台,也可以是定期的员工座谈会或面对面的会议。

总的来说,通过这一系列步骤,事业单位不仅能有效监控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保障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监督与评价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中,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具有关键的作用。其可以增强监督的精准性,提升评价的公正性,更加有效地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监督与评价的实施步骤:

首先,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明确监督与评价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这是选择合适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例如,如果监督与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可以选择如时间管理软件等能够精确记录和分析工作时间的工具。

其次,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结合KPI 指标进行员工的绩效评价,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绩效管理[2]。此外,也可以引入360 度反馈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以增加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最后,事业单位需要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明确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事业单位根据反馈信息,对监督与评价过程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可以调整评价标准,或是换用更适合的工具等。事业单位需要将这一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改进过程,以实现内部控制的长效运行。

总的来说,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监督与评价,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与评价的效率和精度

信息化手段在监督与评价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解决人为因素带来的评价误差,提高评价的效率和精度,并带来了数据化管理、透明化信息和智能化决策等效应。因此,下面将重点阐述事业单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效率和精度的步骤流程:

首先,事业单位可以部署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可以提供自动化的工作流程、提醒机制和实时报告等功能。例如,系统可以自动追踪关键业务流程中的异常活动,如果发现某一步骤存在问题,系统会立即向负责人发送提醒,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定位和处理。

其次,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度。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系统可以在大量的历史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模式和规律,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准确地理解内部控制的运行状态和效果,以便更好地进行优化和调整。

最后,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事业单位可以实施远程监控和移动办公,使得监督和评价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例如,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内部控制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借助信息化手段,深化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流程,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评价精度。

(二)建立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持续优化

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调整评价标准,可以使评价活动始终保持其效力和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因信息滞后、标准过时等问题造成的误判。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建立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的步骤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事业单位应定义评价结果的反馈内容,这包括详细的表现指标,实际表现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需要改进的领域。此外,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也应包括在反馈内容中,以指导未来的行动。并且,接收对象则应根据反馈内容的性质来确定,包括被评价人,其直接领导、团队成员以及其他有必要了解该信息的人员。

第二,事业单位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电子邮件、内部通信平台等,进行实时反馈。同时,面对面的交流和部门会议也是重要的反馈方式,能够更加直接地解决问题。

第三,根据反馈结果,事业单位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方法。比如,如果发现某个指标无法有效衡量工作表现,应考虑将其修改或替换。这个过程应由专门的小组负责,并定期进行,以保证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第四,事业单位还需要确保被评价人对反馈的接受和响应。为此,可以设立专门的反馈响应程序,让员工有机会表达他们对反馈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改进计划。同时,领导也需要对反馈结果进行关注,根据需要提供支持或进行进一步的干预。

总的来说,建立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能够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自我改进,持续优化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效果。

(三)强化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以提升监督与评价的主体能力

强化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企业归属感,从而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主体能力。为了在实践中落实这个理论,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其业务需求和员工的职责,来制定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培训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具体的培训内容,比如业务技能、监督与评价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法规知识等。同时,也应确定培训的频次和形式,以确保员工能够持续、系统地接受培训。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包括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线上课程、书籍、行业报告等;定期举行学习活动,如内部分享会、专家讲座等,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方法[3];并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如奖励、表彰等,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

最后,事业单位还需要积极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包括明确事业单位的价值观、目标和理念,通过各种活动和传播方式将其内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尊重、认可和奖励那些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的行为和成果,以此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计划、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和积极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参与度,从而增强其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主体能力。

结语

本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和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核心目标是提供一套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这将有助于引导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和提升过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也将呈现新的特点和挑战,因此,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投入,深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关策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持续优化和发展,为事业单位的高效、规范运行提供持续、有效的保障。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机制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