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23-12-18夏丹丹
夏丹丹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舞蹈行业对舞蹈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一人承担编排、教授、表演甚至后期制作的“万金油”式从业者越来越难以适应舞蹈行业的发展进步。“术业有专攻”的行业需求倒逼高等院校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在某一方面“专、精、特、深”,更具就业竞争力的舞蹈从业者。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多数院校通行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已愈发难以适应新时代艺术类表演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对高校舞蹈学与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是当前艺术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拟以高等院校舞蹈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舞蹈学与舞蹈表演两个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优化方向。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专业艺术院校与综合高校艺术专业优势互补,高等艺术教育与大中专艺术职业教育无缝衔接的综合舞蹈教育格局。从高等院校舞蹈类专业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舞蹈专业都分设了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这是针对舞蹈行业社会分工细化而设置的,院校通过对学生外形因素、教育因素等身心发展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化状态进行筛选分流,将学生向不同的就业方向培养。旨在培养一批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评论等方面具有专长的艺术人才和从业人员。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舞蹈学院依然是行业的标杆。大部分高校的舞蹈专业均以上述两所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为参照,结合所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教学活动。部分院校直接采用中央民族大学或北京舞蹈学院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进行教学,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自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往往以本地区主体民族舞蹈作为主修课程或特色亮点课程进行重点培养。
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现状来看,各地区高等院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安排课程种类和教学内容。其中,以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五大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主干课程已成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主流做法。教学模式大多采取“单元式”教学和“综合式”教学两种模式。“单元式”教学模式是将每种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教学,或将某个民族民间舞蹈分为不同层次的单元进行教学。比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就是以一学期一个民族舞蹈“单元”设置课程,傣族舞蹈单元课一般安排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主要由基础训练部分、风格性组合部分、综合表演性组合部分构成。“综合式”教学模式一般以每学期同步教授三个以上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比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第一学期和第四学年上学期都设有民族民间舞蹈综合课程,其中也包括傣族舞蹈,第一学期“综合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把各方学生规整到本院统一的韵律及风格上,为进入全面系统地学习各民族舞蹈“单元课”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第四学年上学期的“综合课”主要是将学生们所学的“单元课”内容进行选择性组织,目的是为毕业汇报以及供需会做准备。[1]其中,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的傣族舞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本质没有区别,除课时量、开课年级以及个别小民族舞蹈课程可能存在小差异外,两个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这也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艺术院校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的现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年来,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为我国舞蹈行业培养了大量从业人员,但随着艺考改革带来的生源变化和舞蹈行业分工的细化,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落后于时代发展,导致教学和就业出现一系列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面向生源变化开展针对性训练
艺考方式改革后,除少数艺术类高校开展校考,生源未受到较大影响外,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方式调整为统一进行艺术高考,这导致许多只经过短时间培训的普通高中非艺术生考入高校舞蹈专业。与中专学生相比,大多数普高生并未长时间接受专业的系统舞蹈训练,无论是考入高校的舞蹈学专业还是舞蹈表演专业,多数学生存在舞蹈基础、协调能力、舞台表现力等较弱的问题,甚至从未系统学习过民族民间舞。应该说,生源问题已成为大部分舞蹈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傣族舞蹈课程为例,大多数院校并没有针对生源水平作出针对性的基础训练计划调整,依然按照中专学生的基础能力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甚至照搬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体系,导致各方面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傣族舞蹈课程中出现专业学习跟不上等问题。傣族舞蹈课程内容需要舞蹈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内容与课时支撑,若课时量安排不足,未达到训练强度,学生往往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无法扎实掌握傣族舞蹈的韵律和风格,给教师教学也造成困扰;若教师自行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则难以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各科教学任务。
(二)课程设置中专业区分度不明显
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舞蹈从业者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区分度不明显的结论。从重点培养舞蹈教育人才的舞蹈学专业角度来看,除掌握好傣族舞蹈等主要课程外,教学法等辅助性课程也很重要,但绝大多数院校往往只在某一学期集中开设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课程,学生短时间难以透彻掌握,且大部分课时为理论授课,实践实训课程较少,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导致舞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舞蹈专业培养的学生同质化,在舞蹈教育方面能力素质不突出。对于重点培养表演人才的舞蹈表演专业,其在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特色,方式方法不多。很少有专门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和情感演绎能力的课程,难以体现出舞蹈表演专业的优势。综上所述,当前,多数高校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区分度不高,两个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相似,培养目标重合度高,难以形成专业区分,不符合当前舞蹈行业专业不断细化的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
(三)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要求
一所学校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上,但从我国舞蹈教育现状来看,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首先,多年来各高校舞蹈专业普遍以“传、帮、带”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单向输出的问题,主流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和状态,导致学生对傣族舞蹈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仅仅强调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学习,没有刻意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语言能力,使学生难以用理论描述准确表达舞蹈动作要求,形成了只会学不会教,只会跳不会说的不良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其次,当前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仅在教师指导示范下从肢体动作上掌握了傣族舞蹈动作要领,对傣族舞蹈动作背后的民族文化以及所呈现出的民族审美缺乏关注,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的傣族舞蹈动作时往往肢体动作掌握较快,但情感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不足。最后,多数院校的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度发达的线上教学资源利用较少,往往在教学中闭门造车,在舞蹈理论与实践日新月异的今天,固守传统模式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使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舞蹈行业发展需求。
三、傣族课程的改革方向和优化策略
为了进一步培养出符合舞蹈产业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的舞蹈从业者,高校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傣族舞蹈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亟需与时俱进,应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优化改革,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强化基础训练,挖掘自身特点
多数地方院校无论是舞蹈学还是舞蹈表演专业,普高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各院校应针对各自生源比例和学生基础能力尽快调整优化舞蹈基础训练计划,加大对学生基础训练部分的训练强度和时长,增加学期周课时量,或将本来只开设一学期的傣族舞蹈课程延长至两学期,每学期适当减少课时。将傣族舞蹈动律、体态、手形、手位、脚位、跪姿、步法等基础性动作进行分解再组合编排,加强学生对傣族舞蹈基础部分的肌肉记忆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傣族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俗特征,为后续学习风格性组合以及综合表演性组合奠定扎实基础。各地方院校要将中央院校的优秀经验融入本土舞蹈的建设中,借鉴、学习经验以建立自己的教材,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唯有这样,中国民族民间舞才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2]
(二)优化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特色
按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设置课程,使学生既能全面掌握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风格韵律,同时也能在傣族舞蹈教学、表演等方面习得专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舞蹈学专业,建议学习借鉴中央民族大学“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课程,将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舞蹈教学法课程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将傣族舞蹈课程与傣族舞蹈教学法融会贯通,使二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使学生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掌握舞蹈技能,又有效提升舞蹈学专业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的专长,培养舞蹈教育专业型人才。对于舞蹈表演专业,建议根据各院校的生源特点做出有效调整,并通过大量的傣族表演性组合和剧目练习强化傣族舞蹈审美认知和情感融入。同时学习借鉴表演专业课程中的一些表演训练方法,通过表情管理、无实物表演等训练方法结合舞蹈专业课程,培养和发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天赋,加大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能力的训练,切实增强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舞台表演方面的专业优势。
(三)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要解决当前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务之急是优化调整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首先针对舞蹈学专业,建议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师生互换身份开展模拟教学活动,使学生既能扎实掌握舞蹈动作和要求,又能锻炼教学能力。此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应当贯穿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训练,以实现舞蹈学专业训教相融的目标。其次,在教授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傣族舞蹈的演进过程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傣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傣族舞蹈产生发展的土壤,掌握傣族舞蹈动作的分解和衍生,激发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对傣族舞蹈文化、审美的进一步认识,同时通过采风式教学、表演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融入情感,不断增强情感表达和舞台表演能力。最后,督促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切实用好舞蹈教学线上资源,聚焦各类舞蹈的发展演进过程和理论创新,从而确保教授的课程永远是新理论、新创造。
四、结语
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舞蹈相关理论知识和舞蹈基本表演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在舞蹈教学和舞台表演方面的专长。傣族舞蹈是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未来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优化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加两个专业的区分度,更加贴近舞蹈行业对从业者的分工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同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学深学透,提升教学质量,丰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傣族)》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体系,以高质量的舞蹈教学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型的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评论等新型人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高校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计者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只有各地方院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体现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才能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