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刍议

2023-12-18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乐派创作音乐

李 婷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3)

2015 年10 月,“中国乐派”的构想由中国音乐学院王黎光教授首次提出。2016 年10 月9 日,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届时,王黎光教授将“中国乐派”定义的核心表述为: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的音乐流派(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与音乐学派(学术研究)的合称。在“中国乐派”的概念明确提出之前,学界曾经也出现过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乐派的声音。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要建立“中华乐派”“新世纪中华乐派”的口号。早在“学堂乐歌”时期,梁启超、曾志忞曾提出要建立中国“新音乐”,当时又被称作“民族乐派”;二三十年代,萧友梅提出过“中国国民乐派”,冼星海提过“中国乐派”;建国之后学界提出的“声乐民族学派”等等。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概念的商榷,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了。①

其中“新世纪中华乐派”这一理念源起于赵宋光先生对金湘文集《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中提出的“新世纪中华乐派”的主张的肯定,并发文《举起中华乐派的大旗——致金湘》,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共鸣。随后,赵宋光、金湘、乔建中、谢嘉幸发表了《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对新世纪中国音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中华乐派”的主张。

他们认为,“中华乐派”与西方的“乐派”概念是不相同的,“中华乐派”是理论、创作、表演、教育四位一体的形式,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定位,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此后,“新世纪中华乐派”的讨论仍在继续。②

这些口号都倡导我们国家和民族要在音乐这方面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创作意识和前进方向。随着当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开始逐渐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当今社会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活跃开放的大环境也为思想概念的落实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王黎光倡导要解决好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才能树立起中国人的音乐学派、中国音乐的学派、中国的音乐学派。由此可见,如何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已经是当下迫切的事情了。

一、中国乐派的建设与发展研究现状

《辞海》中关于“派”这个字的释义有很多种,其中一项就是“派系:流派。如:学派、画派”。“流派”指具有某种风格的潮流派别,“学派”在模式上更具规范或学术性质,而“乐派”强调具有明确风格特色的群体。③

根据王黎光教授给出的关于“中国乐派”的核心表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乐派”具有“流派”与“学派”的双重定义,它是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它不仅仅是有着风格特色的潮流派别,更是具有一定规范和学术性质的群体。秦序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分别阐释了“中国乐派”的定义,外延了该概念及其内涵,狭义上是指“中国的音乐流派”,大部分中国作曲家或表演艺术家群体,广义上是指范围广大的、内涵丰富多样的整体中国音乐流派,或中国音乐流派的总体集成。这是一个更加宽泛的角度,使概念的范围得到了扩展。④中国乐派是一种范畴性的概念,不是某一类型的乐派或学派,有一种支脉汇流的意思,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价值当中,在创作、演出、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方面都体现出与文化环境的联系。⑤

当然,讲到乐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方音乐史中的曼海姆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各国民族乐派等等。每一种乐派形成的原因、历史环境、前提条件都不尽相同。我们倡导的“中国乐派”应该是一种全民化的趋势,并没有统一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而是百家争鸣。当今社会总是习惯性地将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的作品归入“高雅音乐”,将中国音乐排除在外,我们当下要做到的是让大家主动把中国音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形态进行交流,从而彰显中国音乐的社会价值。⑥

二、如何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

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在创作更多新的优秀的作品的同时,还要向传统学习、向古人学习、向他人学习,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另外,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生就是中国音乐未来的教育者和宣传者,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拥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那么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

(一)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

西方作曲家的创作和民族乐派的发展,都是以本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为中心,是在借鉴国外创作元素的基础上,以自身的民族印记为中心。例如,俄罗斯民族乐派是在十七世纪末引入西方音乐会的,十九世纪的卫国战争推动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作曲家以民间音乐和东正教教会音乐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俄罗斯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对文艺复兴的充满信心的作品。还有挪威等国家出现的民族乐派也有本国特色化、异域化的民族音乐。⑦这些西方乐派与当下的时代背景产生和发展的音乐相结合,使当下的音乐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清末民初,西洋音乐传入我国,产生了大量“旧瓶装新酒”的歌曲——借用西欧和日本的曲调,但歌词大多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背景,如《送别》《中国男儿》等作品。在这个时期,新旧思想碰撞,极端化倾向明显,出现了扬中抑西、褒西贬中等文化现象。辛亥革命之后,赵元任采用西洋作曲手法创作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早期的钢琴曲《八板·湘江浪合调》《和平进行曲》《偶成》等。

从黎锦辉注重国语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儿童歌舞剧到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到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到马思聪的《思乡曲》,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西洋作曲技法和民族元素的融合。当下中国音乐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从谭盾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卧虎藏龙》获得格莱美大奖,到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电影走上国际影坛,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有了初步的成效。

民族乐派的作品以民族意识、自主观念为中心,在创作中借鉴西洋作曲手法并融合民族的音乐特色,从民族的文化出发,结合当今时代特色,创造出本民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快速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所以参考西方民族乐派的生成与发展,对我们“中国乐派”的建设与发展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

(二)学习西方音乐欣赏和鉴别的理论评价机制

西方音乐史是西方作曲家和作品的历史,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与评价机制,如乐派的形成条件、发展规律、保障机制以及流派所涉及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等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具有体系化、规整性的特点。

中国乐派不必与西方音乐进行概念上的对比,我们应该努力地将自身整合成一体,主动构建“中国乐派”,引用和借鉴西方音乐乐派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欣赏和评价的机制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多方面的、紧跟社会潮流的。一种音乐是否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否进行有效传播并形成一定影响力。中国新音乐在近现代历史上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带有西方创作技法和风格特征,当时创作出来的歌曲和乐曲结合时事政治,配合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广为流传。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但在我国却被阶段化地忽视了,甚至没有得到保护。

现阶段首先要保护好中国区域内产生的音乐,发扬光大各民族的、成型的、可以演奏的音乐。当然,时代在发展,面对一些新兴起来的社会性音乐活动,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标准,如当下的广场舞活动已经成为中老年群体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节奏鲜明、旋律动感的歌曲之外,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美的、具有古典风格的歌曲,或许有些不在专业的审美范畴之内,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导向,建立起一套大众审美评价机制,使大众审美向专业审美逐渐靠近。

(三)大力发展音乐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今天的音乐学生就可能是明天的音乐教师和音乐工作者,教育承载着希望。加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是完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重视创新教材、更新教师教学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并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以自身优秀的品质和专业素质来影响学生,做到和学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⑧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为“中国乐派”输出更多的音乐类人才,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以此为重要纽带,结合西方先进的作曲手法,创作出更多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自西周以来,我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音乐教育制度,即雅乐制度。音乐教育会唤醒我国群众对中国音乐的热爱,使全民上下共同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我们一面要接受西方,一面要坚持中国本土化和个性化,在兼收并蓄中打造出一条新路来。当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从扩充师资力量、编写音乐教材、扩大音乐传播途径这几方面入手,贴合实际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民族化传统教学,发扬本土化传统音乐,利用好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宣传手段深入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不仅是对音乐学派或者流派的具体建设和研究,更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体提升。

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自信,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从人本身的角度上来说,建设与发展中国乐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使人们接受美学熏陶。除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学习西方音乐欣赏和鉴别的理论评价机制、大力发展音乐教育之外,更要汇集海内外优秀的音乐人才集思广益,从多元视角和范式中升华乐派的研究,使中国乐派的建立的过程和发展后续逐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国际影响力,形成独具代表性质的“中国乐派”。

注释:

①梁茂春.“中华乐派”断想——为2006 年10月“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而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01)

②王黎光.坚守本根 与时俱进——建设“中国乐派”系列思考[J].中国音乐,2020(03).

③王晡.风格、流派和乐派[J].音乐研究,2020(05).

④秦序.“中国乐派”的释义与历史定位[J].中国音乐,2019(05).

⑤夏滟洲.“中国乐派”的构成及其传统与方向[J].音乐研究,2020(04).

⑥王黎光.坚守本根 与时俱进——建设“中国乐派”系列思考[J].中国音乐,2020(03).

⑦刘佳.西方音乐史中的民族乐派分析[J].艺术品鉴,2019(21).

⑧曲忠坤.浅析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参花(下),2021(03).

猜你喜欢

乐派创作音乐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一墙之隔》创作谈
圣诞音乐路
金湘:建设“中华乐派”的践行者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