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有“仪式感”的班级生活

2023-12-18包林玉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28期
关键词:仪式感邀请函家校

包林玉 (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一书中,有小王子和狐狸的一段关于“仪式”的对话: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狐狸说:“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人们追寻的“诗和远方”并不一定在远方,或许就在有“仪式感”的生活里。在当下的社会语境或者说教育语境当中,仪式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人们很多时候在表达内心诉求的时候,都会借助于仪式感来概括。将仪式感这一概念移植到教育领域当中,可以发现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班的班级生活而言,如果能够为学生创建有仪式感的生活,那学生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当中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成人的视角来看仪式感,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当生活中缺少仪式感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抽象,人们完成某件事情似乎就是为了完成这件事情本身,这样人也就会陷入事务性的情境当中。人不会感觉到完成一些具体事情的意义在哪里。反之,如果生活有了仪式感,人们似乎就会忘记事务本身,反而对仪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看起来似乎有一些“本末倒置”,但是一件事情的意义就体现在这种角色替换当中,人们可以在追求仪式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而伴随着这种满足感的事务完成,其他反而成为次要的事情。这就是写实与写意的差别,也是人生的某种意义所在。

学生的班级生活也是如此。如果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给学生的平淡的生活些许感动,让学生的日常日子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将某些美好的时刻镌刻于学生的成长旅程之中,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建设、管理班级生活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优化学生的班级生活品质。当班主任引导学生追求生活中的仪式感的时候,仪式感本身的意义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教师不能认为仪式感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应当确认一个有意义的认识,那就是仪式感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当学生感受到某件事情的仪式感的时候,就是在感受这件事情的意义!有了这样的认识,面向小学生生成有仪式感的班级生活,就可以保证这样的生活真正属于学生,就可以保证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生活当中能够得到促进自身成长的营养。

一、小小“聘书”,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班级管理中,“仪式感”能给予学生充满成长“正能量”的幸福意义。

对于班级管理来说,首先要任命班干部。为了激发学生对班集体服务的热忱,班主任设计研发了“班干部打造方略”。借助于一张张小小的“聘书”,让每一位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先由班主任发出倡议,呈现班级的各种管理岗位,让学生认识、明晰岗位职责。班级管理岗位是丰富的,不仅仅有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各学科课代表等,还有专门检查课桌椅摆放、卫生等的“洞察员”,有给班级的植物角的花草浇水的“护花使者”,有整理讲台的“变脸魔术师”,等等。一个个的岗位召唤着学生。

因需设岗、因岗找人。要让岗位与人员匹配,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势特质、优势潜质。为此,在班级举行了一场“公开竞聘岗位”的活动。在竞聘演讲活动中,教室中的座位被排成半圆状。腾出一个空间作为一个大大的“舞台”。在舞台中间放置一个话筒架。每一位学生都十分珍惜这样的竞选机会,精心准备了“竞选辞”,将自己的日常班级生活中擅长做的事、对竞选岗位的认识、对竞选结果的期盼、竞选的宣言等,都融入在竞选演说之中。在竞选的过程中,学生还制作出PPT,让演说更具有感染力。

在学生竞聘演讲之后,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然后,与竞聘成功的学生签订“合同”,颁发“聘书”。小小的聘书,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如此,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聘书的颁发,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

小小的聘书,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班主任的追求应当是学生在拿到聘书的那一刻开始,就知道自己担负着怎样的使命,而在新的使命当中自己应当以一个怎样的角色存在,也就成为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是:即使是小学生,在他们拿到证书的那个时刻,他们也会表现出与日常的显著不同,通过这个聘书可以折射出一个“全新”的学生,在这样的折射光线中,有着被聘任对象对自己的全新期待,有着被聘任对象对自己未来的新的描绘,而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们会尝试在未来的生活当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个对自身成长关注的人都会知道,当一个人心目当中对自己的未来成长有了规划的时候、有了期待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形成强大的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对于当事者而言是有益的,对于当事者身边的人而言也是有益的。如此能够让一个班级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样态,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因为这张小小的聘书而去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且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下一次美丽的遇见。

二、小小“心愿卡”,让生生“多向奔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小先生制”。在班级管理中,如果教师能发掘出每一名学生的潜质,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光”“发热”,就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主动学、深度学。学生的成长需要“抱团发展”,需要“双向奔赴”“多向奔赴”。于是,就有了“师徒结对”成长工程的“仪式”。

在仪式开始前,学生在“师徒结对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心迹:自己愿意拜谁为师?为什么要拜他为师?他有哪方面的过强于自己的本领?自己愿意成为谁的师傅?自己能做好一个师傅吗?为什么?

这样的一种“结对心愿卡”能坦露学生的心迹。为了让学生的“师徒结对”更有诗意,学生将自己的心愿卡折叠成“千纸鹤”,送给自己心仪对象。这个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小星星”,兴奋不已。

班上的“语文学科课代表”小张这样写道,“我要挑选我的同桌王子怡做我的徒弟,他的字写得不美观,他的语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我要帮助他学好语文”“同时,我要拜我的同桌王子怡同学为师,他的一百米跑得相当快,我要向他取经。他在跑步的速度、耐力方面都超过我,我要向他学习”。

在每一位学生提交“心愿卡”之后,举行了简短的“结拜仪式”:先有“小徒儿”向着师傅“行鞠躬礼”;再由本人向“师傅”颁发聘书: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之下,师徒举行“签约仪式”;然后,相继由“师傅代表”发言、“徒弟代表”发言等、最后,在大家的共同掌声之下,播放《一路生花》的背景音乐,对师徒提出要求,如“友好帮助”“温柔坚持”“携手共进”等。

心愿卡不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更是承载着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期盼。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有着很多的目标与期待,也有着很多的现实与幻想,这是由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这些目标与期待的存在、因为这些现实与幻想的存在,所以小学阶段才会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最绚丽多彩的阶段。有智慧的班主任应当在学生成长的这一阶段,给他们留下深深的记忆,而心愿卡就是承载这一记忆的有效载体。当学生精心设计出符合自己成长期待的心愿卡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放飞自己期待的时候;当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设计出自己的心愿卡的时候,就是这个班级所有的学生面向自己的目标而奔跑的时候。在这一奔跑的过程中,学生既面向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关照自己身边同学的奔跑方向,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呈现出的这种多向奔赴的状态,就演绎出属于小学生最绚丽多彩的学习生活。

三、小小“邀请函”,让家校“联姻”

做一个有仪式感的班主任,创建“有仪式感”的班级生活。不仅仅要在开学季、竞选干部季、师徒结对季展开,还在孩子们的“成长仪式”“家校共育仪式”等方面展开。比如开“家长会”,很多班主任就是简单地行政命令,让家长到校参会。如此,家长匆匆忙忙地来、班主任则是兢兢业业地讲、孩子们则是胆战心惊。这种简单、行政、粗暴的方式不仅仅不能有效沟通“家校”,更不能有效融合、融通“亲子关系”。为了让“家校联姻”“家校联谊”等相关的活动更富有活力,借助于一张小小的“邀请函”,让家校共育活动更具有“仪式感”。

一开始,教师通知孩子们马上要开家长会了。受到了以往开家长会的影响,有的学生已经汇报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在家,让爷爷奶奶来开会;有学生说自己回去给爸爸妈妈捎个信,等等。显然,孩子们对家长会这一类活动“审美疲劳”了,无非就是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等。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封邀请函吧!”教师的一份提议激发了学生对“家长会”的兴趣。首先,确定邀请函的内容。有学生说,我想让爸爸妈妈来看看我们几个同学出的黑板报;有学生说,我想让爸爸妈妈来看看我们校园新建的花圃;有学生说,要让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看自己小组得的“星星”;还有学生说,这一学期自己坐在窗户旁,窗外有一个高大的银杏树。想让爸爸妈妈来体会坐在这里的感觉,等等。种种的“邀请函”内容提议,得到了全班学生的广泛赞同、认可。

确定了邀请函的内容,师生一起商讨邀请函的形式。有学生说,我想给妈妈写一封信,作为邀请函;有孩子说,我擅长于画画,我要用画来邀请爸爸妈妈;有学生说,我想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邀请爸爸妈妈参加家长会,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等等。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孩子认为要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争着开家长会,让自己的爸爸妈妈感觉不参加家长会就是一种损失,让爸爸妈妈感觉做错了一件事情,等等。

在商讨了“邀请函”的内容、形式之后,班主任给学生提供制作邀请函的原材料,如彩色的A4 纸、信笺纸、绘画纸、书法的宣纸、美术纸、油画棒,等等。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郑重地制作“邀请函”。家长会因为“邀请函”而更具有了一种“仪式感”。在“邀请函”的作用下,所有的家长都怀着不同的目的、心情来参加家长会。小小的“邀请函”沟通了家校的联系,让家校之间有了亲情、温度。

四、仪式感,演绎小学生活应然的美

面向小学生进行的仪式感设计,其实有着多种多样的选择。对于一位智慧的班主任而言,选择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的成长才是应当追求的目标。当班主任带着学生去体验仪式感的时候,不仅学生可以在其中获得满足感,教师在其中也可以有收获感。因此如果说仪式感给学生带来了多项丰富的体验的话,那在这样的体验当中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当下的小学生活当中,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追求理想的教育生态,一定不能让学生从小就成为一个机械的应试者,学生在校乃至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都应当纳入他的视野。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去为学生设计一些有仪式感的生活,那学生就会在生活当中收获一个个惊喜,教师也就能够真正听到学生成长的拔节声。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仪式感”的存在,才让原本平淡的班级生活有了色彩,才让原本平凡的班级学习有了光亮。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发掘、创造“仪式”。比如值日管理岗位的“交接仪式”、卫生包干的“信息卡传递仪式”、“考核评比表彰仪式”,乃至于每一次的“用餐仪式”,等等。“仪式感”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溢着暖心的细节、传递着关切温馨。“仪式感”让班级生活充满诗意、情趣盎然。充满“仪式感”的班级建设、教育和管理氛围高雅、浪漫、诗意。

“仪式感”赋予学生独特的精神属性、个性化价值,“仪式感”给予学生充满成长能量的幸福意义,“仪式感”创造着美好的、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班主任要用突出的态度、固定的时间、统一的流程强化“仪式感”。“仪式感”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心存敬畏、诗意栖居、追求崇高。当然必须注意到的是,如果说对仪式感的追求可以让师生同处一个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当中的话,那在这样的追求当中一定要杜绝形式主义。一旦仪式感成了形式主义的演绎的话,那这样的仪式感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必须在教育生活当中极力回避的!要回避这一点其实也不困难,只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实践,只要教师所设计的仪式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那其自然就不会形式化,自然也就不会坠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经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仪式感”让学生的班级生活幸福温暖、美好如诗。小小的“仪式感”,大大的“幸福力”。班主任与学生共享的班级生活优雅、自信、阳光,班主任与学生共享的班级生活充满着感动的细水长流。

猜你喜欢

仪式感邀请函家校
家校距离
神秘的邀请函(上)
会议邀请函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邀请函
王子的邀请函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个荒原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安托南·阿尔托对后现代戏剧的影响探微
少年成长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