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从袖手旁观到出手相助

2023-12-18

学习与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旁观求助者

前线特约评论员

近年来,路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对此,有舆论认为,这是道德的滑坡,是人性的沦丧,是社会日趋冷漠的表现。显然,仅仅指责公众道德水平的降低,既有失偏颇,又于事无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此类现象,有利于阐释产生的深层根源和心理动因,破除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不良现象,形成向善向美、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明确困境打破多元无知效应。当遇到可能需要帮助而又不太确定的情境,很多人无法迅速作出准确判断,会自然地将周围其他人的行动作为判断事态的依据。如看到两个争执拉扯中的男女,当现场的其他人都“淡定”旁观时,就会产生多元无知效应,大家都从彼此的“淡定”反应中得出结论:事出有因,不必着急,无须行动。正是这种多元无知效应导致大家都袖手旁观。此时,作为求助者,要向他人明确自己处于困境之中,如大声呼救以表达强烈的求助意愿;作为助人者,要勇于率先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以减少多元无知效应的影响。

定向求助降低责任分散风险。“说不定别人会帮忙”“说不定在场更有能力的人会帮忙”“既然大家都可以帮,为什么我要出头去帮”,正是由于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想着别人会帮忙,结果人人都没有帮忙。当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场群体的一员,不是唯一对紧急事态负有责任的人,旁观者个人出手相助的责任感就减弱了,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喝”,个体助人的责任感在人群这个“池塘”里被稀释了,就会导致出现袖手而不出手、旁观而不内疚的群体冷漠现象。作为求助者,此时要明确求助对象,比如不说“谁来救我”,而是说“这位大哥您快帮我报警”,以降低责任分散风险;作为助人者,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要像只有自己一人在场一样责无旁贷、立刻行动,这样大家都会随之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

智慧助人减少“想帮不敢帮”顾虑。不可否认,一些类似扶起倒地老人反而被讹诈的报道,对旁观者的助人心态和助人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实,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形,道德感和内心的良知都会让人伸出援手,但是一些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恐惧会影响助人的意愿和行动。如对助人代价的担心,害怕见义勇为导致受伤甚至惹上官司;对助人能力的担心,害怕扶起倒地老人会带来二次伤害等。另外,在众人面前施以援手意味着出头露脸,这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尴尬的感觉,这种心理压力往往会让助人者却步。对此,求助者要及时消解救助者的犹疑,比如告诉助人者“您放心,一切后果我来承担”;助人者则应当掌握基本救助常识,克服心理障碍,量力而行,智慧助人。

古人云:每有患急,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大力弘扬的社会风尚。面对他人求助,助人而不旁观,出手而不袖手,乐于助人,善于助人,以善心爱心帮危济困,尽一己之力帮人助人,积极营造一人有难大家帮的良好社会风气。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旁观求助者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拾金要不昧
旁观者
旁观者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拒绝的正确方式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