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留学生档案育人功能研究
——以长安大学为例
2023-12-18■藏萌
■藏 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长安大学“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学校国际化氛围、师生的国际视野、国际合作的深度广度显著拓展,国际化办学水平实质性提升。留学生来校数量剧增,对外交流联络、教学科研合作及师生互动的日益频繁,留学生规模实现了井喷式发展。截至2022 年,在校留学生总数达到1705 人,在陕西省高校中排名第二,境内在校学生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本科生392 人,硕士生619 人,博士生240 人,短期培训生454 人。特别是新招录取国际学生对标学校重点学科,有力地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拓展国际办学的同时,学校留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业务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留学生的学籍档案数量大幅度增长,使留学生档案管理成为其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留学生档案工作被明确纳入管理与服务支持部分,要求高校健全来华留学生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提高留学生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学校在推进《长安大学国际学生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对留学生档案的收集范围、管理利用等进行规范。因此,聚焦留学生档案的育人功能,要转变传统研究视角,以留学生档案的收集管理为切入点,将留学生档案信息变成留学生档案资源,推动其内生性建设与完善,使其具有可塑性与可挖掘性外向型特征,更新开发利用模式,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契合,产出档案文化成果,推动档案育人功能实现,更好地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二、留学生档案收集管理的特点
根据现阶段来华留学生的现状,留学生档案是指学生自申请至录取进校至毕业离校期间,接受学校教育、管理及参与社会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声像、实物及电子档案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真实反映了留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留学生档案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内容丰富性
留学生档案内容比国内学生档案内容更丰富,一般包括入学基础资料、外事管理资料、学籍信息资料等,是留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融入中国文化与感知校园文化的真实记录。留学生申请留学的相关审批手续及电子信息,一方面符合教育部招收留学生规定的材料,基本以电子档案为主;另一方面还有学校要求的相关辅助材料等,这一类从内容上就比国内学生的入学材料繁杂许多。学籍档案方面,留学生受政策和客观环境影响,休学、复学、转专业等情况较多,实时变更的信息也需要收集留存,保持个人档案的真实完整。在外事管理资料方面,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标准和出入境手续相关资料差异性较大,档案资料因此也各有不同。另外,留学生社会活动资料、参与校园相关比赛和文体活动的有留存价值的信息,也需要更新至档案材料里。
(二)文化交融性
留学生档案材料的丰富程度,反映出其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各有差异,留学期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所处环境的文化产生认同,逐渐向其他国内学生靠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特别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留学生还受到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学校历史脉络中始终贯穿的文化内涵和大学精神,特别是教授课程老师的学术修养和同学的学习态度,年轻人的成长特点和思想方式,包括语言、行为、消费习惯等,都会给留学生带来文化适应和文化参与,合并体现在自身行为方式上。因此,留学生成为具有文化交融性的传播个体,留学生档案成为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并汇的文化载体。
(三)过程分散性
留学生的档案管理过程,在收集、保管、利用方面都呈现出分散性特点。从收集主体来说,留学生的档案分别来源于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合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各个学院的教务办等部门,留学生的档案留存、更新、补充部门分散,每个部门只对应产生自己的业务结果,且分别产生在留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造成档案资料来源分散。在档案载体上,纸质版档案居多,也有多媒体等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物理形式上也呈现散存性特点。在管理客体上,留学生分布于不同的学院,教育层次及类别也有差异,呈现出客体散杂、过程材料分散的特点。同时,留学生个人适应及活跃度也会造成档案完善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不强。
(四)开发原始性
留学生档案的开发利用现阶段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相关档案材料还未真正成为档案资源。开发是浅层次的开发,根源在于对留学生基础档案资料的收集薄弱,数据的横向分析与纵向整合不够,缺少知识性和文化性的档案思维加工。注重学校活动层面和留学生风采展示本身,主要集中于对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等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宣传较多,以照片、视频采集,编印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推送、视频推送、校内外展览等宣传方式为主,目的是突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元素”,主要服务于学校宣传与招生,内容及手段较为单一。对留学生档案的利用,也只停留在通过出具证明等方式发挥学历认证作用,仅保证实现学籍档案的基础价值,未从增强留学生的档案意识、挖掘档案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1]。
三、档案育人功能实现的必要性
(一)拓宽育人视野
发挥档案育人功能,档案参与育人管理全过程,就是把构建“档案育人”作为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三全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以档案视角对接“育人”目标,特别是留学生的培养教育,不仅是专业上的通识教育,还包括对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对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思考、尊重等。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之成为知华友华的友好使者。因此,延伸管理育人平台,利用档案资源助力学校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一是档案服务育人,二是档案文化育人。在档案服务层面,通过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提供,在服务中体现作风与管理水平,使留学生明确档案收集价值与档案服务的理念,提高对档案服务的认知与学校的满意度。在文化育人上,学校档案是学校历史传承的重要依据,留学生档案及相关资料也代表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档案管理中推动留学生群体对学校档案与学校历史的深刻理解,推动其成为学校记忆的创造者、学校历史的参与者,更加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实验活动,自觉自愿成为参与学校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者。
(二)群体多维辐射
学校的留学生受本国文化和自身性格影响,特别是语言差异、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刚来到新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渴望被认可、接纳、关注,希望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其适应性会呈现波动增长,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对于留学生而言,先和自己熟悉的圈层融合,再和中国学生交流沟通,是度过心理适应期的常规模式。在这个阶段中,同辈群体的认知和喜好对留学生的影响十分关键。留学生会通过不同的群体圈层,参与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中外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下,留学生群体和其他学生群体互相映射,同步产生一系列档案文化素材,结合留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内容,这些档案素材可以被整合成不同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赋予留学生群体独具文化特色的交流分享热点与要素,使之更有获得感和包容性,进一步打通留学生内心与新环境的文化割裂,增强留学生圈层的群体感染力,促进留学生群体的角色转变。
(三)情怀与温度并重
档案资料的留存和利用,就是帮助留学生建立和学校之间联系的情感纽带,是留学生青年时代求学生涯的美好记忆,其所创设的诸多情境和故事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长安大学自1965 年就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经累计毕业近万名来华留学生,期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留学生影像和档案资料,汇聚成为一个连续的留学生学习生活记录。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串联成了学校留学生档案的历史脉络与链条,巩固了学校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利用留学生档案回溯校园生活、思念老师同学、感念旧时情谊,调动留学生参与学校活动、配合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产生对学校、对中国更深的理解、信赖、支持,深入挖掘留学生档案的德育内涵,不仅秉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理念,拓展留学生档案对学校历史文化的支撑体系,更是一种青春的情怀,串联着对自己求学阶段的记忆留存、对自己与学校情感交融的感念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最终实现情感价值的复现与升华。
四、档案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探索
(一)打通屏障——“共同体”模式构建
学校档案管理体系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责任的过程,涉及的部门需要清楚认知参与档案工作的目标及任务。留学生对学校档案管理存在潜在的目标需求,但这种需求处于一种默认的认知,需要具体信息能从学校获取即可,仅发挥单一的档案凭证价值。由此,要发挥档案育人功能,需要构建育人“共同体”,以育人为目的,将留学生群体和档案管理部门(包括档案记录、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等部门)进行有效衔接,树立共同参与意识,形成合作共同体,不仅需要留学生群体自觉主动地提高档案意识,提高留存信息和登记的配合度,充分配合、接纳、认可学校对自己的认知和沟通渠道,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对留学生的有效管理。对于学校层面来说,从学校自身首先形成档案管理的共同体,做好留学生学习生活每个环节的记录,对留学生档案管理任务每个方面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监督落实,实现管理层共同体档案育人的有机循环。在此基础上,打通管理屏障和跨部门限制,促使学校和留学生群体形成共同的归属意识,形成稳定丰富的记忆平台,构建学生和学校、老师的档案育人共同体,提升档案价值层次,发挥档案育人功能。
(二)聚焦典型——“模范生”榜样引领
留学生档案的育人作用离不开典型人物的档案留存。留学生档案和普通学生档案的区别之一在于具备一定的外事属性,优秀留学生首先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大使,其次才作为学生个体在学校学习生活。英勇,来自非洲刚果(布),是长安大学校企合作培养的第一批非洲来华留学生。2019 年,英勇以一曲陕西方言演唱的《西安人的歌》登上央视,一跃成为学校的明星人物,成为学校留学生乃至整个陕西非洲留学生群体的模范生。随后,英勇热爱中华文化和陕西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文艺活动、故事及学习经历被广为宣传、分享,成为留学生群体中有形的正能量。他的事迹、故事和求学经历也成为具备鲜明育人价值的档案资源。越南留学生李曜苍,怀着对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把中国人对世界的友好感情传播出去,同时积极探索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助力中越经贸交流。她的事迹和故事,也被校内外等新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因此,要充分发挥档案的育人功能,必须要挖掘可示范、可推广的留学生典型,以档案视角树立模范,记录事迹,以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根本,借助文化传播的力量,做好优秀留学生的档案留存,讲好档案中的优秀留学生故事,让留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成为学校档案育人的“金名片”。
(三)多元感知——“立体感”挖掘开发
留学生的档案资源,其中蕴含着中外文化交流互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一定是积极向上和展现中国的开放包容的。展现多元文化要素,就要进行多元感知,立体开发。留学生的档案不仅是学生个体求学阶段的缩影,更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和管理育人环境背景的隐形展示。学校层面应该在教育管理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档案文化宣传,提升留学生及相关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收集意识及可开发利用认知,实现留学生档案至留学生档案文化资源的认识转变。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留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和感受学校文化的平台。发挥学校“三全育人”团队的示范作用,加强与留学生管理部门的对接,积极向留学生加深校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使之加深对校史文化的认同,并愿意支持、配合涉及自身的档案或校史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开发模式上,除了传统的手册、书籍、展览、宣传海报等,要借助多媒体、数字化的传播手段,在档案挖掘上加深细粒度,见微知著,和学校现存的留学生档案资源进行多维联动,多元融合,多层次加工,以不同要素为主线讲好不一样的留学生故事,探索立体化、数字化、丰富化的留学生档案文化产品,发挥档案文明传承、文化沉淀功能,增进留学生群体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产出优秀的留学生档案育人文化成果。
(四)链路溯源——“数据库”信息追踪
留学生入校时和毕业时的档案数据收集和信息采集,大部分是通过网上系统办理。在学校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下,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留学生档案资源与求学期间的学籍相关信息档案并无直接有效关联,其档案存储以纸质载体为主,电子载体为辅[2]。留学生的个人关键信息在国际教育学院或者外事管理部门,但是学籍档案基本以纸质为主,保留在相关教学单位和教学管理机构,留学生的基础档案信息还未进行一定层面的数据平台共享。留学生的个人经历在数据信息库中入校与毕业去向不能直接关联本人的学籍信息,还未发挥档案溯源、信息数据协同管理的真正效能,由此制约档案资源开发与育人功能的发挥。留学生档案的信息数据完整,可以为档案资源开发提供更加稳定、全面的档案数据支持,链路溯源保证了留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即使留学生毕业离校也可以动态更新,实现留学生档案的全过程管理,为档案资源开发打下基础,最终实现育人目的。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留学生档案数据库,提升信息精准度,搭建留学生群体和学校的对话平台,增强学校各部门对留学生档案管理的协同运作机制,以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效能同步营造留学生档案管理的线上育人氛围,为留学生今后档案转存、学历学位认证、公派出国和回国就业落户业务办理等提供便利,提升留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五、未来展望
虽然档案育人实践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发展,但是面向留学生群体,档案育人功能的发挥对留学生群体的管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未来,留学生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将会呈现联动互补态势,为留学生的档案管理又提供了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导向。通过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提升,能够推动学校相关部门有效参与留学生档案管理,增强留学生档案的多元协同治理能力,提升管理育人实效。在日常收集中不断完善留学生基础档案数据,形成完整的学校留学生档案资源体系,为今后多重维度的档案利用开发打下基础,成为提升档案育人有效抓手,深度拓展学校“三全育人”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