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传播的叙事学研究之二:作家创作状态探析
2023-12-18韩一睿
韩一睿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现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曾担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被载入《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是其中的标志性作家。他的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曾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雪漠作品涵盖范围广阔,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文学类与文化类。文学类作品包含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文化类包含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类作品。当前雪漠的主要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瑞典语等三十多个语种。
根据“雪漠文化网”相关资料统计,目前雪漠各种作品的数量已经达到一百多种。雪漠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作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自从2000年出版《大漠祭》以来,不断有新作品推出。2017年以后,其每年出版的书籍数量突增,而且年出书量一直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除了每年推出新作品之外,还有部分早期作品的版本更新,比如201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大漠三部曲”——《大漠祭》(插图版,上下)、《猎原》(插图版,上下)、《白虎关》(插图版,上下),这是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修改再版的一套新版本。此外,作品的外文译本也在不断增加,比如2021年,中华国际传媒出版集团出版了《白虎关》(英文)、阿拉伯文学中心出版社出版了《凉州词》(阿拉伯语)等。整体来看,雪漠作品的创作和出版呈现出不断刷新的状态,这种状态令读者惊喜,因为总能看到新作品的出现。同时,这样的写作速度也令读者好奇:一个作家是如何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的?这就有必要探讨一下作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过程。
一、穷且益坚:早年对文学的向往和坚守
雪漠出生在贫穷落后的西部农村,从小酷爱读书。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们对雪漠读书非常支持,而且抱有极大的期望。阿诺在《作家雪漠和他的灯》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雪漠的少年时期,当时他的家里十分贫穷,他的舅舅说只要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竖起一根高高的杆子,杆子的顶端装上一盏灯,每到夜晚,就点亮那盏灯,同时在心里默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将来家里一定会出一个名人。雪漠的父母深信不疑,尽管当时家里非常困难,但仍然省吃俭用一直让那盏灯亮着。直到今天,雪漠武威老家的院子里那根杆子依然矗立着,一到夜晚,那盏灯依然亮着。这个故事足以证明雪漠父母的坚定信念。
青年时期的雪漠从武威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先后在中小学以及当地教委工作,因为坚守自己的作家梦,因而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调动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他认为,一个作家,既要扎实地深入生活,汲取营养,更要有出离心,要超越现实,这样才能有大的格局。如果超越不出来,卷入琐碎和庸碌,只会碌碌一生。他说:“我关注的内容,只有两个:一是如何修炼人格,二是如何成为作家。我会吸收与之有关的营养,拒绝与之无关的一切。”[1]134三十岁,对雪漠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1993年农历十月二十,是我三十岁的生日。那天,我到理发店剃光了头发、胡子,还想剃眉毛。理发师傅说,眉毛剃了可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我说那就算了,然后回到关房里。”[2]338这个关房,就是武威文联给雪漠提供的住处,就在《红柳》编辑部里,除了妻子,他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不用外出办事时,就一个人躲在里面闭关,每天就是读书、修行、写作,不做别的事。他每天只吃一顿饭,由妻子给他送。关于这次闭关,雪漠的儿子陈亦新在《我与父亲雪漠》一文中写道:“他刮了光头,剃了胡子,躲进了城郊的一处农房内,又开始闭关。我不知道他的关房在哪,从那时起,我便很少看到他。母亲除了照看书店外,每天给父亲送一次饭。”[2]284
实际上,在这之前,有四年时间,雪漠已经是与世隔绝的,他自己做饭,也不叫家人送饭。关于这个关房的内部状况,陈亦新说:“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去了父亲的关房。那是一间狭小的房子,里面仅放着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写字台,写字台上堆满了书。那屋子像山洞,很黑,很湿,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窗户,只有尺把大小的一个天窗。”[2]286雪漠就是在这样一间小小的“关房”里完成了《大漠祭》的初稿。
二、惜时如金:专注高效的写作状态
雪漠说:“写作跟禅修很像,它是一种让你跟灵魂对话的方式。那过程,只有在宁静到极致的时候,才可能出现。”[2]339所以,他认为自己必须放下一切,跟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高度专注。雪漠早年就读于武威师范时的同学柴永贤在《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人》一文中,讲述了2014年雪漠在民勤采访期间的见闻,描述了雪漠当时的工作和作息,“雪漠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简单地洗漱、营养大脑(喝一杯松花粉,吃四颗核桃仁)之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写作工作”[3]416。雪漠非常勤奋,也很高产,每天平均写一万多字,有一天竟写了两万多字。在那段时间,雪漠每天中午不休息,抓紧时间出去采访。在采访途中的车上,雪漠一般都会对之前的采访和参观进行评论或者讲述,启发同车的人也发表意见,并且全程录音,这些录音就成为第二天写作的蓝本。柴永贤感慨地说:“以前,我知道雪漠是一座山,很高,现在知道这座山是怎样高起来的,高在什么地方,他说,‘我是用所有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六天的经历告诉我,这句话没有夸张成分。”
文中提到的采访资料,很快就成了2017年出版的“远方三部曲”之《匈奴的子孙》中的内容。作者在卷首《序:定格文化曾经的“独一个”》中写道:“这本书记录了2014年我和几个学生从岭南到西部进行‘一带一路’文化考察的后半段。当时,我们游历了甘肃武威周边的几个乡镇,包括民勤、雅布赖、阿拉善右旗、武威、天祝、天水等地。历史上,这些地区都曾经是匈奴的居住地,而我过去对匈奴的关注和研究,也因为这次文化考察,被激活和点亮。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匈奴的子孙’。”[3]1这一次考察,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从岭南走到西部,又从西部回到岭南,贯穿大半个中国,他们观察了沿途的许多角落,包括民情和地貌,还有那些土地上的信仰和生活,这些分别代表了行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雪漠认为,只有那些有着形而上追求的城市,才可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时,留住自己独有的东西,也有一点远离功利文化的清新。每一个丢弃了形而上追求的城市,都会被物质和欲望所吞没,它们会迅速迷失自己,它们缺乏创造奇迹的力量和勇气。在这个过程中,雪漠一路考察,一路思考,一路收集资料,一点都没有浪费时间。
从2014年开始考察,到2017年“远方三部曲”(《带你去远方》《匈奴的子孙》《山神的箭堆》)的出版,中间仅仅三年时间,而且在这三年中,还有不少其他作品出版,雪漠的创作速度是令人惊叹的。他对于时间的看法是:“对许多的发现,我很珍惜,我抓紧相遇的分分秒秒,希望能定格更多东西,因为,我知道一切都会很快过去。”[3]1他说,不管什么人,其实都是在跟无常赛跑。明知这个世上没有永恒,所以他不想强求永恒,但他没有停下脚步,总想说出自己该说的话。“总想说出自己的话”,这就是雪漠的写作信条。
三、只问耕耘:写作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陈亦新回忆他小时候的情形:“每天早晨,父亲三点起床,起床后,他首先打坐,然后才写作。每到我睁开眼时,都能看到他精神抖擞的样子……”[2]284这就是雪漠生活的常态。在写作《大漠祭》的时候,他索性离家闭关,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与世隔绝,独自写作。《大漠祭》初稿完成时,雪漠一家搬了楼房,欠了很多债务,迫于生计,他出了关房,开了一间不大不小的书店,业务很忙。就算是在这段时间,他也是早上修行,上午写作,下午用来处理事务。他的身上常带有一串硬纸片,每一片上都写着唐诗或宋词,稍有闲暇时,他就拿出纸片记诵。后来他说,他背会的大部分诗词就是这样背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审陈彦谨女士在参观了雪漠广东东莞“作家村”樟木头的家之后,在《走进雪漠家》一文中写道:“陈亦新说:‘三楼是父亲在家里的关房,平时连他们都不让上来。’但雪漠其实很少待在家里,除了吃饭,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另一处闭关,他似乎是在有意逃避家庭的温馨和安逸。”雪漠的家人是如何看待这种生活方式的呢?“因为经常在外闭关,很少在家,有时,雪漠老师也会开玩笑地问师母幸福不幸福,据说师母的回答要看她的心情,有时答幸福,有时也会开玩笑地说不幸福。要是师母说不幸福,雪漠老师就会指着茶几上的那瓶香水说:你望着那香水,还说不幸福,你有没有良心?这一说,师母就会开心地笑了。”[2]307关于那瓶香水,雪漠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某年出国访问时,用中国作家协会发的出国生活补贴,给妻子买了一瓶近千元的香水。没想到八年过后,这瓶香水还几乎满瓶,静静待在茶几最显眼的地方。
对雪漠来说,写作是他唯一的生活方式,其他如读书、禅修、习武等都是为写作服务的。他的家人也是围绕这个目标而生活的,他的儿子陈亦新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之下已经成长为青年作家。雪漠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他的儿子负责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任劳任怨,也为他的文化传播事业尽心尽力地服务,是他的好帮手。他的妻子从年轻时候就义无反顾地支持他的写作工作。雪漠的家人每天早上都诵读中国传统文化,起初是由他的妻子带领儿子儿媳诵读。有了孙女之后,由上小学的孙女带领父母及奶奶早读。尽管雪漠平时不和家人在一起,但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已然融为一体。
四、拒绝干扰:奉行“不求人”的人生准则
雪漠奉行“不求人”的人生准则,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是如此。
《大漠祭》出版前夕,雪漠从教委调到武威东关小学。他讲了一件事情:“一天,朱校长向我透露了一个讯息,某次他跟一位领导一起吃饭,领导说,他非常想帮帮陈开红。可是陈开红不找他,他也不好意思帮人家。朱校长说,好些领导都想帮我,他要我去求求他们,这样我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就会有更多的自由。但我笑笑说,我不愿意,我的准则是不求人。”[2]355雪漠早年最怕自己养成求人的习惯,他认为如果这样,就会一天天生起贪心,被欲望异化了。这成了他非常重要的一个习惯。
“不求人”已经成了他的做人准则,所以,即使在东关,作息时间已严重影响到他的修行和写作,他仍然不想养成求人的习惯。从教委调到东关小学,也有人说是贬。一到东关,周围人一片嘘声,说啥的都有。雪漠顶住各方压力,继续在自己的世界里修行、读书、写作。其实,那时候,外界的一切已丝毫干扰不了他。他老给朋友写一句话“静处观物动,闲里看人忙”[2]356。“不求人”的做人准则成就了青年时代的雪漠。要奉行这条准则,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他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正是这一原则迫使他自己不断成长,专心写作,最终成为一个底蕴深厚的作家。
同样,因为这条准则,让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很多人都知道,雪漠惜时如金,曾经在很多年里,他每天都给自己打考勤,不浪费一分一秒。然而近些年来,尤其是到了樟木头之后,总有人前来拜访,他又不忍拒绝,宝贵的时光有时就白白耗费了。陈彦谨女士说,“这次拜访时,我们常听他感叹:再这样下去,我就要逃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去了”[2]318。果然,此后,雪漠又开辟了新的书院——山东沂山书院和威武雪漠书院。尽管雪漠现在经常说,因为目前的文化传播需要,他有时候也会改变“不求人”的原则,但是,从他的整体发展轨迹来看,这条原则并不曾改变,他还是在坚守这条原则,这是他成功的法宝之一。
五、结语
通过对雪漠早年的追求和向往、写作状态、生活方式、人生准则等几方面的梳理发现,几乎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一直行走在读书、禅修、写作的道路上,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不曾偏离过这个方向。也可以说,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写作”这一件事情。由此看来,他的高产高质就是必然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