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火爆出圈:让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
2023-12-18山东杜云信
山东 杜云信
事件回放
2023年7月19日,刀郎发布新专辑《山歌寥哉》,引起轰动。其中一首《罗刹海市》触发争议。这首歌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一篇同名故事为灵感创作,曲调婉转复古,入心洗脑,歌词隐晦含蓄,幽默诙谐,讲述了马骥在罗刹国的奇遇与经历。
这首歌不仅带给我们听觉上的冲击,更通过蕴含丰富的歌词表达了对某些现象的独到见解。
据潮新闻报道,截至7月30日18点,《罗刹海市》的全球网络播放量达到80亿次,直接超过了2017年发行的西班牙神曲《Despacito》55亿次的世界纪录。有网友表示,“如果《罗刹海市》播放量超过100亿,估计21世纪都不会有作品超过它了。”
有人说《罗刹海市》让《聊斋志异》中有关章节完美重现,这是对网友文化记忆的一次拨动,但如果歌词只是对原作的浓缩,这首歌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刀郎在新歌中凸显了价值观,才让《罗刹海市》有了意境的同时,也有了强度与力度。比如其中的歌词写道,“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这些歌词,针砭时弊,如当头棒喝令人深省。
刀郎的歌和蒲松龄的小说,有同一个主题: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
八面来风
新京报评论:人们喜欢这样的刀郎,这样的“刀郎”其实也是大众的一种“想象”:反对过度商业化,反对乐坛小圈子,而边缘的、淳朴的歌声,就像大漠的风。人们需要刀郎既在流行乐坛之中,又在音乐圈子之外,这大概才是此次“复仇论”产生的真正土壤。反过来说,“复仇论”是假的,但公众对“复仇”的想象,却也反映了某种真实的情绪:流行乐坛需要像刀郎这样的声音,需要一首《罗刹海市》来荡涤心灵。欢迎刀郎归来,是因为人们对“以丑为美”的风气已经忍受太久了。
红星新闻评论:《聊斋志异》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百姓文学,文字与道理均浅显易懂,其中的虚幻离奇,恰好能够对应现实的不堪与污浊。读《聊斋志异》,能获得一份人间清醒,而听刀郎新歌,亦不能脱离这条主线。忽略它的文本价值,曲意解读,非得把它当成八卦的载体,无疑走窄了。
潮新闻评论:可以肯定的是,既有文化底蕴,又藏着深刻现实,能引发公众广泛共鸣和讨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这个角度说,《罗刹海市》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期待更多文艺作品追求这个境界,在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的同时,也可以带有建设性地批判和对现实进行鞭挞,归根结底,是希望我们每个人生活得更好,希望我们的社会可以更好。
东方网评论:讽刺本身是一门艺术,中外音乐人都曾以此手法创作过风格独特的类型化歌曲。这种歌曲一般讥讽或隐喻某种社会现象,并不涉及现实中具体人物,否则,难免惹是生非,不可能被传唱。至于刀郎的《罗刹海市》隐喻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不应过于较真和武断,更不必进行“对号入座”式解读。
时文链接
《罗刹海市》: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
孙欣祺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出人意料地引发了一场解读狂潮。有人听出了刀郎对同行的“复仇”,有人听出了对当今乐坛的嘲讽,还有人听出了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讽刺。那么他到底针对谁?
刀郎本人迟迟不回应,也许根本就没必要澄清。其实,比起刀郎在写歌时想到谁,更重要的,可能是受众在听歌时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当年盛传的歌坛恩怨,那你就看到了几张歌手的面孔;你想到了流行乐的青黄不接,那你就品出了嬉笑怒骂;你想到了负面新闻里的魑魅魍魉,那你就听到了高亢的怒吼。
在这个“罗刹国”里,他看到鬼怪,你看到人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百般诠释,并没有高下之分,无非是每个受众所处的境遇、摄取的信息不同,他们将个人的经验投射到罗刹国的男男女女身上,形成迥异的浮世绘。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刹海市》最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创造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在一千个听者心中产生了一千个马骥。当然,这首歌曲的爆火,除了得益于刀郎的才华,还应该归功于故事的蓝本——《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是蒲松龄笔下美丑颠倒的魔幻国度,为刀郎提供了素材,进而触发了听众的想象。
我不由得想到年初红极一时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尤其是第二集《鹅鹅鹅》。这则故事同样取材自中国古典志怪小说,同样以其剑走偏锋的画风及叙事风格引发了现象级的解读浪潮。从《鹅鹅鹅》到《罗刹海市》,古典志怪题材的连续爆火,有偶然因素,但更有必然性:其简约克制的叙述方式为后世的改编创作留白;不分人鬼、夹杂虚实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更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在古典志怪小说中,创作者找到了穿越的虫洞,受众看到了个体的镜像。
时常有作家调侃,自己的文章被选为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的素材,但连自己都答不上来。《罗刹海市》可能也是这样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因为刀郎本人未必有标准答案,而正确答案可能有千万种。
(摘自《文汇报》,2023年07月26日)
歌词赏析
一个故事:颠倒是非的世界,美丑不分的人间。
“罗刹海市”,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话说,华夏中原有位叫马骥的小伙子,倜傥风流,一表人才。其父觉得官场险恶,不如经商。于是,马骥翻山越海经商,有一次突遭台风,他随风走了两万六千里,来到了罗刹国。
在这里,人们看到马骥就惊恐地尖叫,嫌他丑恶,骂他难看。马骥这才发现,罗刹国的善恶美丑,和华夏中原是颠倒过来的。当地的人,以丑为美,长得越奇怪越丑陋的人,就越被推崇,官职就越大,地位就越高。反倒是对那些长得好看的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觉得他们只能做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作。
高大帅气的马骥,只能流落街头,饿得饥肠辘辘。不得已,为求生存,他就把一张脸涂得漆黑,扮做张飞的样子,唱小丑戏。这一下,他大受欢迎,还被接进王宫,罗刹国王因其“貌美”封他为大官。好日子没过多久,他的乔装打扮还是被揭穿了。
马骥没办法,只能离开罗刹国,出海谋生,来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海市。这里风景如画,美人如玉,到处都是奇珍异宝,仿佛海市蜃楼人间仙境,马骥的颜值和才华瞬间就打动了龙王,还当上了驸马……
这一切,都被刀郎唱进了《罗刹海市》里:
借“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的虚无缥缈地,故弄玄虚的铺垫,让人们浮想联翩;“这哪里是罗刹国,这就是当下人间。”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七冲”“焦海”是中医术语里人的消化系统,以经过人的消化系统才能到达的黄泥地来隐喻那藏污纳垢的地方。
“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句中“一丘之貉”和“蝇营狗苟”的谐音,点出这个地方人们的不堪。
……
歌词最后从对个别人的讽刺,升华为对现实社会的揭露。
刀郎这是在借虚讽实、借古表今,抨以丑为美、是非不分某些的社会现象。刀郎笑骂的不是某些道貌岸然的鼠辈,而是纵容鼠辈猖狂的这种环境。
这首歌一出,无数人亢奋追捧,甚至捧上神坛,称刀郎为“当代鲁迅”。于是有人听完《罗刹海市》,突然有了重读《聊斋志异》的念头,这就是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感谢刀郎,用《罗刹海市》带来2023年的第一场雪。
在这个夏季,让文化与反思、慈悲与智慧,再次重叠。
【多维解读】
1.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罗刹海市》就是利用人们喜闻示见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刀郎改编《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将蒲松龄笔下美丑颠倒的魔幻国度与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对接起来,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实进行辛辣的讽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它让我们看到了音乐的力量,它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全新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2.个性彰显
《罗刹海市》的歌词深邃而富有哲理,字字句句都让人深思。它以隐喻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中某些现象的不满和反思,呼唤人们追求真善美。
这首歌的音乐编曲更是精妙绝伦,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现代感。将传统的中国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给人一种全新的听觉享受。
3.理性思考
《罗刹海市》这首歌曲以别具一格的音乐和引人深思的歌词,勾起了人们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歌曲中描述的罗刹国的奇特现象和人物也给人一种独特的体验。它既是一首具有娱乐性和表演性的音乐作品,也是一首引发人们思考的作品。通过这首歌,刀郎表达他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网络空间,思想才是真正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力量。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分享思想,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养分;在网络争论中应摒弃过度戏谑,注重理性思维,共同建设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适用话题】
理性与独立 文化与反思 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