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新闻传播的新任务、新气象与新征程

2023-12-17渠枭宇金强

新闻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西藏共同体

渠枭宇 金强

2023年9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延边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延边大学举行。本届年会以“民族新闻传播的新任务、新气象与新征程”为主题,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媒体嘉宾围绕年会主题,从融媒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探究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如何推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本次会议共征集到参会论文近80篇,其中有50篇左右在会议上进行宣读。与会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议题方向,针对不同的方向,现将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于下。

一、融媒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融媒体时代,在一系列新兴智媒技术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释放出新的活力,一些与会学者从媒体融合与技术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当下及未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韦路介绍了深度数字化的背景以及数字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扩散程度,生动阐释了三道“数字鸿沟”,即“逐渐消弭的接入沟、日益凸显的使用沟、悄悄涌现的驯化沟”,以不同技术阶段、不同对象层面以及不同人群的使用差异对数字鸿沟概念进行了详细地解说。同时韦路教授也指出不同研究对象中民族身份的差异也是影响数字技术使用的重要因素,鼓励参会学者从民族身份的维度来研究“数字鸿沟”这一概念。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垒从多个角度,引用“云南亚洲象迁移事件”等多个案例探讨了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系,指出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成功实践,民族地区媒体的融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宏观的政治意义,民族地区媒体的融合发展要超越一般性的地方性媒体的发展思维,要有更宏大的目标与追求,为推动国际传播深入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吴锋通过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研究西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结出当前西藏全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程相对滞后,整体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形式融合阶段,呈现出有别于内地的特色路径和特殊模式。西藏县级融媒体发展需着眼于边情民情特殊性,采取“县区简易可行+地市适度集成+自治区级技术支撑”建设模式,并在“技术+文化+人才+治理”多重向度的深度融合中探索打造县级融媒体“西藏样本”。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思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金强、硕士研究生渠枭宇以抖音、快手平台直播的贵州“村超”为例,创造性地提出了“套叠式”传播的概念,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文化和乡村文化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套叠式”传播,获得了“1+1+1>3”的传播效果,三重文化的“套叠式”传播呈现现象级传播景观的同时,也必然更加强力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沛雨、郝佳雪以《西藏日报》新媒体平台政务抖音端的报道为观察对象,通过个案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西藏疫情期间《西藏日报》在抖音平台发布报道的数量、议题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认为其抖音端的报道能够掌握危机事件处理规律,彰显政务媒体特色,新闻内容生产注重临场化环境营造,紧跟疫情设置议题,报道受到了广泛关注,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田建平、硕士研究生彭青霞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掌上巴彦淖尔”抖音账号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短视频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治理等作用,启发少数民族地区铸牢媒体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振兴相关话题中,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挖掘特色乡村资源和充分了解短视频功能,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增强外界了解、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依托,如何传播好少数民族文化,在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至关重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振祥细致分析了科技发展与时尚传播之间的重要关系,从科技与时尚的关系来看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出了“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搭上国潮‘快车”的重要观点。天津师范大学战略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刘卫东从多个维度论述了民族文化传播的本土性及其历史方位,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区域与国别学研究,国际传播教育要增加宗教学、民族学的内容同时优化学科设置的重要启示。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傲、丛瑞涵围绕新媒体背景下“西藏红色教育传播策略”展开研究,以“重走十八军进藏路”红色主题为例,对西藏红色教育在新媒体的传播现状和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西藏红色文化实现传播方式创新进而实现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助力民族团结的具体路径和可行性策略。西藏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硕士研究生姜劭璇通过对西藏日报公众号“藏文化”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来源、形式、视角、留言五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和语义分析,探讨藏文化的呈现方式;通过总结《西藏日报》对藏文化报道的特色,发现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形式单一、报道视角失衡、报道温度缺失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媒体深度融合、转变报道视角、重视受众互动等多种举措,为藏文化传播助力。

中国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路径,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同时也肩负着推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叶刚基于不同时期经典的三部民族题材电影的台词为分析样本,运用实证的方法剖析“十七年”、新时期、新世纪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话语的主体、内容、方式及嬗变特征,以勾勒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话语的历史变迁。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张瑞坤以影视叙事学为基础,提出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范式这一命题,将其放置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总结出三种类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叙事范式发展轨迹,即表現意识形态话语的经典叙事范式、呈现改革开放成果的现代叙事范式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反经典叙事范式。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牛敬文选取了影视剧《丝绸之路传奇》这一新时代民族地区影视剧创作的代表作品,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影视剧的传播价值,并从内容更新、渠道拓展、宣传升级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地区影视剧的创作路径,即顺应时代发展,生产优质内容;建立传播矩阵,形成聚集效应;全方位多角度,扩大传播范围。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雨晴选取了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其立足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精准把握主流价值观、构筑文旅融合模式等诸多传播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坚持受众中心、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深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多项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的建议。

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与会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重要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鸣筝、博士生梅凯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的视觉影响传播实践,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内容上不竭的源泉,形式上也可以同新闻传播特别是视觉传播领域很好地进行结合。延边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崔香丹以延边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实践,彰显出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卢毅刚、硕士研究生刘绪政认为在我国传播与交流的民族叙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愈发巩固其主流地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认识下,各民族文化多元、各具特色、互嵌互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同样需要聚焦于具体的多民族情感交流,以物质性视角加以审视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交流情境中的底层逻辑和可靠力量,加以挖掘、巩固和增强,对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具有着非同小可的现实意义。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讲师俸裕程、助教群拉对西藏自治区2022年下半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舆情的内容特点、演化趋势、正负影响、治理难点和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刻研究,认为梳理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诸多措施以及有益经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意义。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马廷魁、硕士研究生金鑫以敦煌莫高窟中的供养人壁画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供养人壁画作为媒介的特征以及展现出的文化交流、博弈和融合的过程,进而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壁画媒介中的呈现方式以及秩序的生成方式。

四、多元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除了融媒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维度之外,与会学者也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新闻出版、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形象建构等更为多元的视角来展示了自身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凤萍、硕士研究生王少伟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白云乡杉树村为例,研究了新媒体直播带货在该村的兴起、现状和发展,分析了新媒体直播带货所带来的新互动式体验,以及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多种盈利模式和对于乡村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金晓聚、硕士研究生何金露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玉屏社区红色服务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和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认为红色服务队发挥的作用是强政策导向下的“弱治理”体现,而在“弱治理”实践中,霍布豪斯定义的社会正义要素在基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达。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韦平、硕士研究生陈南希以云南屏邊县新荣村作为研究案例,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宣传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发现传播垂直路径式信息传递的关键,需要精准化扩大人际传播优势。民族团结是党建宣传的重要内容,在边疆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农村政务新媒体虽然在宣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较为薄弱,需要加强新媒体人才团队建设。该研究探究农村居民对政治议题的态度和反应,为提升党建宣传的传播力提供了实质性的建议,为促进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敖然以“有声基建”取向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案例,通过分析有声基建取向中的资源配置、技术应用及场景建构,探索有声基建如何作为少数民族口语资源开发的基底、在有声语档向有声出版进行资源转化的过程中同少数民族口语传播与传承行为之间的权力关系,为保护语言及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民族文化活态传播与传承提供一种从建档到出版的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语境、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有益思考。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田震分析了新媒体赋能西藏城市形象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四种新媒体环境下西藏地区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新模式、建设西藏融媒体传播矩阵、树立西藏城市形象新生态、提升知名度和讲好西藏故事。

五、结语

在本次年会中,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民族新闻传播的新任务、新气象与新征程”的会议主题,从融媒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新闻出版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热烈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深化了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现象的认识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白贵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白贵教授对本次年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次会议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部分研究弥补了相关学术研究空白,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3年年会的胜利召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对于加强在边疆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思想阵地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理论建设,加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各民族人民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渠枭宇,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西藏共同体
都是西藏的“错”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