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聚力助振兴 两岸同心谋发展
2023-12-17
我2010 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回国后一直在公益行业工作。到目前,我也一直关注乡村教育、科普教育和产业振兴板块以及脱贫攻坚工作。
数据显示,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注册地,在县级以下的城市占到全国参与乡村振兴同类机构的96% 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同时这两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组织的数量只占到了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24%,这是一个反向的数据。
这几年看到很多发达地区,如东部省份,基金会、社会组织的存量在全国是最高的,但是国内最需要帮扶的地方是偏远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这些社会组织的存量却是非常低的。社会组织的类型结构和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需要不匹配,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难题。
我想分享这几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些经验,或者是我看到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我评审过的一些项目,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目前,可能在全国也好,还是世界各地也好,家庭农场非常火。有个家庭农场负责人叫何俊,曾经是一个跨国企业的品牌总监,辞职后回到老家德阳白马关,通过土地流转形式,流转了四五百亩土地,种水蜜桃和草莓。他告诉我,前10 年每年投入200 万元至300 万元。近3年除了分红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以及在农场的劳作费用之外,他们3 个创始人每年的净利润在100 万元至200 万元。
也就是说他们3 个创始人每年仅家庭农场单品果实这一块,就可以有将近200 万元的纯收入。他们累计发放的农户报酬也超过1000 万元了。
他还不断开展对外交流,搞科研成果转化,现在被当地一所高职院校聘为副教授。我说你聘为副教授之后,是不是全职在学校做教书育人的事情呢?他说不是,除了在学校教书育人,他的战场还是在家庭农场里,希望带领更多农户致富。
过去几年,我自己也参与了一些项目。第一个是渔业养殖。我们为什么做的产业项目这么多?过去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全国很多的县(镇)种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产量过剩,卖不出去。我们基金会到巴中村做项目时,是有渔业养殖前提的,因为最早的时候这个地方确实发展过养殖业,但这几年大部分的农户生病,或者是因灾返贫。返贫之后,通过我们购买鱼苗,提供资助,3 至5 年给他们建立了专业农业合作社,交还给当地,让当地通过我们的专业合作社、渔业养殖实现脱贫致富。
还有江油食用菌,江油也是汶川地震受灾的一个地方。这几年在江油,农科院一起带领农户种木耳。慢慢发现,江油一个村种木耳之后带动了一个镇,到现在已经带动了一个市,非常多的农户在种木耳。我们基金会自己的員工想去买江油市的木耳都买不到,因为还没有上市就已经被很多企业预订完了。我们看到这样的事情是很高兴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现行政策及环境下,公益对于农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现在都在讲大公益,这个值得各个行业,包括公益行业去深思。2021 年以来,我国的社会捐赠资金投入乡村振兴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也在出台各类支持政策,并根据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合作、消费合作。我们希望产业项目落地越来越多,进而将产业还给农户、还给农民、还给专业合作社,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希望以后能够做到的事情。